學習啦 > 體育運動 > 武術 > 武術基礎 > 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鶴陽拳的風格古陋、簡潔,不尚花巧,出擊直截了當,因此在演練時比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鶴陽拳藝功力深淺,拳術造詣的地方,就是“搖身震胛”的發(fā)勁,連綿不斷的手法,以及靈活轉(zhuǎn)換的腳法。功法、手法、腳法,這三者正是五祖鶴陽拳武技的三大支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

  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一:手法

  六門八法、新八法、六門八節(jié)

  “手執(zhí)八法稱無敵,腳踏蓮花第一人”,這首對聯(lián)是稱贊師祖蔡玉明武藝精湛,而其中就點出了五祖鶴陽拳手法與腳法的要求。“六門八法”是五祖鶴陽拳手法的精華所在,是由八段散手動作組成的散手對練套路。這八種手法貫穿于五祖鶴陽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擊的訣竅。它的最大特點是粘手聽勁,要求“軟如棉,粘如糍”,一旦與人接手,就隨順對方的手肢勁力變化,沾粘不離,等待對方招式轉(zhuǎn)換之空際,應手而入,擊其無備。

  在初練時,要求用意念而不用拙力,從粘手對練過程中訓練聽勁、懂勁,而最終練到化勁的地步。由于它是以訓練勁法為目的,所以招式精簡,乃至只有一式而已,如第八法“風擺梧桐”,雖然只有一式,卻包含了對勁力消長、轉(zhuǎn)換的理解,如果真的體會得當,就能掌握《拳經(jīng)》所謂的“哄他舊力略過,新力未發(fā)”的要領了。

  六門八法練習得法,又能領悟其中的訣竅,在實戰(zhàn)搏斗中往往表現(xiàn)出粘手即打,逢空必入、后發(fā)先至,處處采取主動攻擊的風格出來。

  不過六門八法還需要有應用的訓練,因此,還有新八法和六門八節(jié)的散手對練套路,與它相為表里。

  八法是短橋粘肢散手對練,講求手法的變化訣竅,如無深厚的散手搏擊對練基礎,就難以理解體會出其中精要之處。新八法是由短橋粘肢,發(fā)展成離橋散手對練。六門八節(jié)則是離橋散手對練。

  所以先練六門八節(jié),將散手搏擊所需要的招式、身法、步法訓練嫻熟,然后再進入六門八法的訓練,等到六門八法訓練有成后,又練習新八法,把粘肢聽勁的技巧,逐步過渡到離橋搏擊之中。練完新八法后,又要將六門八法的搏擊心得正式融入六門八節(jié)訓練中,最后便是將八法八節(jié)的擊技,在自由搏擊中隨機應變,任意發(fā)揮。

  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二:腳法

  纏、踢、屈、剪

  五祖鶴陽拳的腳法不光是踢法,而是步法與腿法相結合,故統(tǒng)稱腳法,是腳技的整合應用。一般上總以為南拳北腿,南拳不擅于用腿,五祖鶴陽拳雖然沒有明顯的大開大合的腿法,對于腳法的應用卻并不缺少,只不過強調(diào)實戰(zhàn)的效果,而不突出演練的表現(xiàn)。

  五祖鶴陽拳的腳法可分為四種:纏、踢、屈、剪。

  纏法屬于暗腳,應用于步法之中,包括了鉤、纏(包)、頂、撞、靠、壓、擺、彈等。它是在與人接手時,以手對手,以腳制腳。上盤以手法對付,而下盤則在入馬進步時,攻擊對方的馬步,尤其善于趁對手馬步移動之際施展出來。

  踢法則多用中下盤腿法,而且配合手法使用,有典型的南拳風格,包括了茵藤踢、盤龍?zhí)?、蹁踢、七寸踢、地趟鉤踹等。運用踢法時,重視手法的掩護,往往踢法使用的前后,都有連續(xù)的手法輔助。

  屈法即是跪步法,一般的跪步僅僅是步型,而屈法則是腳法的應用,有前屈法、后屈法、指地雙屈法,在跳下屈地時,利用體重與步型的結合,重挫對手的腳部,最擅于對付地趟腿法。

  剪法指的是落地金鉤剪,以撲地臥倒雙腿剪擊對方的腳腿,包括了陽剪、陰剪、連環(huán)剪、撲白虎剪等,屬地趟腿法。

  五祖鶴陽拳的腳法多變化,不在手法之下,卻不以腳法示人,所以較少為人所知。在練習時,以練步法為基礎,因為任何的腳法,都是以靈活的步法為依據(jù),倘若步法沒有練好,腳法的應用就會失準,也就易為人所趁。此外,步法正是進出六門的關鍵,即使手法再好,如果沒有步法的配合,就做不到粘手不離的地步。步法突顯的是“走”,手法的接續(xù),身形的轉(zhuǎn)換,多在走步時展開的,而纏、踢、屈、剪四法,則是隨著攻擊時機而變化運用,是故五祖鶴陽拳的腳法不單是為了配合手法的運用,也同時是主動攻擊的技法。

  五祖鶴陽拳的三大支柱三:功法

  搖身震胛

  除了手法腳法之外,作為功法的“搖身震胛”,是五祖鶴陽拳功力的來源,若是沒有了它,即使有再好的手法腳法,,也不能發(fā)揮出搏擊的勁力。“搖身震胛”是一種發(fā)勁的方法。它是以雙腳為底力作支撐,以丹田為中心,腰腹為圓球,雙胛為開展。勁力從底而起,上至腰腹,由丹田為中心的腰腹圓球作內(nèi)轉(zhuǎn),將勁力由內(nèi)而外,搖動身軀,上達肩胛,肩胛接續(xù)搖動之勢,將勁力擴展到手指末梢。在搖晃過程中,動作恍如牲口渡河后,抖潑身上的水滴,故稱“鶴震身”。此種發(fā)勁法,是先柔后剛,發(fā)勁時不可用拙力,必須放松所有關節(jié)。搖身時,每一個關節(jié)都要接續(xù)地發(fā)勁,讓勁力通過的同時,把勁力加大,所以全身必須松而不軟,活而不僵,這都是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得心應手。

  “搖身震胛”的訓練方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通過“吞吐浮沉”四勁的呼吸,把腹部練成能承受打擊的硬肚。這是練就金鐘罩、鐵布杉的硬氣功。其次,再把以丹田為中心的腰腹,通過呼吸順練,成一個開合自如的充氣圓球,再進一步將此圓球練成運轉(zhuǎn)靈活的“活肚”。再次,在活肚的基礎上,開始搖身震胛的練習,訓練勁力由下而上,內(nèi)而外地反復轉(zhuǎn)換,直到應用自如為止。這階段才是“搖身震胛”的完成。

  “搖身震胛”獨到之處是能夠隨著氣勁的起伏,連續(xù)發(fā)勁出擊。當一招擊落后,以意使氣,以氣搖身,以身震肚,以肚發(fā)力,手不回收,而再發(fā)第二招。具有上乘功力者可以連續(xù)發(fā)三次不間斷的“搖身震胛”,在實戰(zhàn)中往往能使對手措手不及。

  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確實是練習五祖鶴陽拳必不可缺的基礎,也是五祖鶴陽拳搏擊技法的特點所在。手法、腳法是外在的擊技,功法是內(nèi)在的勁技,具足了內(nèi)外的三種條件,就能把五祖鶴陽拳武技要領掌握住。

  然而在練習過程中,須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練法,乍看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事,如剛?cè)腴T時,要求馬步沉穩(wěn),而后又要求走步靈活,然后又要騰跳跪屈,最后甚至要撲地剪腿,其實這些都是腳法循序漸進的練習方法。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訓練,最后必能了解這些技法的要領的。

  作為欣賞五祖鶴陽拳術者來說,也可以通過這三方面,看得出武者的水平以及其特點。

50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