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有哪些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有哪些特點
陳式太極拳是屬于那個流派?陳式太極拳有什么樣的特點,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特點。
《陳氏太極拳圖說》(以下簡稱《圖說》)是太極拳著作之中的集大成之作,作為太極拳的經(jīng)典巨著被歷代太極拳大家所推崇?!秷D說》由清末民初河南溫縣陳家第十六代傳人陳鑫所作,成書于民國八年。此書以易說拳、以拳說易,互體互用,一氣呵成,是當今太極拳理論學習的典范。《圖說》用卦象來解釋拳意,有的是一個象解一個拳勢,有的是多個象解一個拳勢,也有一個象解多個拳勢?!秷D說》其文樸實無華,其意廣大精微,其象錯綜顛倒、循環(huán)不已,其數(shù)根于邵雍又頗多發(fā)明,其圖通先天后天之妙,仿做太極拳易圖,其理合于程朱學派又不僅限于程朱,其神乃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特點1.以象配拳,以拳傳意,以意達象,體用兼?zhèn)?/strong>
在卷一、二、三的各勢動作說明中,有一部分叫做取象。陳鑫分拳勢為六十四勢,卦有六十四卦,但并不是一卦配一勢,而是十分靈活。如《圖說》194頁介紹了太極拳中的一個初收的動作(見圖1)。初收在太極拳中是一個向后回收的動作,重心在后腿,前腳虛點地面,兩手置于身前,蓄勢以待敵人的進攻。陳鑫認為此勢為:“兩手收束以畜其勢,觀敵人如何來擊我,靜審機以應之。”
如庇身捶(見圖2)取象于離。陳鑫認為:“此勢右手在上,左手在腰,右肘尖向東,左肘尖向北。右足在東,左足在西。氣海向北,華蓋扭向西北。眼在上視卻在下。天庭向西,足指皆向東北。上下皆有相離之勢,故取諸離卦。體外強中虛,有手足皆勁而心體虛明能照全體之象。”在《周易》中,離卦是第三十卦,離上離下。朱熹曾編歌謠說:“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彖傳》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序卦傳》曰:“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雜卦傳》曰:“離上而坎下也。”離從字面上就是相分離,而拳勢手腳相分使胸中空虛,與卦象“離中虛”相似,所以陳鑫用“離”來表示庇身捶之象與意,沒有脫出朱子的這種解釋。這一點與其前者認為的“譬如學拳者,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識神,習其姿勢規(guī)矩,久練純熟,而先開道心不知之慧神發(fā)矣”(《卷首·文王八卦方位》)有異曲同工之妙。
陳式太極拳特點2.突出易學人文、倫理、抽象和整體的特點
各勢動作取象的言辭以《周易》卦辭和爻辭為出發(fā)點,雖不及前代各家的易注精妙,但還是有研究的價值。特別要提出的是,如此立意,確實是陳鑫對易學和拳學的一大貢獻。第二十一勢單鞭取象為“大畜”、“小畜”,原文如下:
此象取小畜大畜兩卦大意。小畜曰“自我西郊”,言右手自西而向東也。《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右手屬陰,六四為陰爻,乾下巽上,乾內(nèi)巽外,陽剛在中上下運之,以應右手,以應六四之陰,曰小畜?!跺琛吩?ldquo;健而巽,剛中而志行”,言右手得陽之助方能伸展,如手以二之剛中運之,故伸?!断蟆吩?ldquo;風行天上”,言右手如風行天上,迅也。初爻曰“復自道”,言右手在下,轉而至上,以落于東,亦復自道也。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巽為風雨為陰,右手為陰,以右手運中氣,其迅速如風則陰散矣,上九變坎為輿,下三爻為陽德,以輿載之,言右手以中氣運乎手之內(nèi)也。曰“月既望者”,言右手中氣之足,猶十六之月光既圓滿有可望也,二爻牽復。九五“有孚攣如”,言右手雖屬陰而陽氣皆牽連以貫于肱內(nèi)。大畜乾內(nèi)艮外,艮為手,以右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乾錯坤,剛柔相濟;艮綜震,震東方也。右手由西而展之于東,震為足,左右足平穩(wěn)踏地?!跺琛吩?ldquo;剛健篤實”,言拳之中氣充足。曰“剛上而尚賢”,言右手之用便于左手,稍賢于左手。曰“能止健大中也”,言右能以一手止敵之強得中道也。曰“利涉大川”,言大川能涉則無往不利矣,右手如之。上九“何天之衢,亨”,何,去聲。《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畜之既久其道大行。以中氣運于右手,得其道而大行,無纖悉阻礙。
在這段文字中,陳鑫用小畜的辭來解釋拳意與拳勢,以易言拳,有點類似過去哲人對《周易》作注的體例。他認為取象的原理和方法在于“蓋易理最活,取象亦最廣、最切。太極拳之取易,或取卦名之義,或取彖辭,或取爻辭,或取大象,或取小象,或取卦中之一語,或取孔子之系辭、說卦、序卦中之一句,或取剝復否泰、陰陽消長。種種取意,不可枚舉。“萬象略呈,任吾所取,無不各如其意。此太極拳與易道相合,非穿鑿附會其說,實本太極發(fā)生也”。
陳式太極拳特點3.行文之間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
陳鑫生活的年代(1849—1929),正是中國內(nèi)憂外患最為嚴重的時期,中國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陳鑫認為太極拳之道與中華文明之道相通,希望世人能夠通過對太極拳的練習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精髓,通過太極拳來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明。“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通過這種“以小見大”,“吾道一以貫之”(《論語》)的方法,陳鑫成功地完成了從歷代拳譜的單純說拳向全面說“理”的轉換,是對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
如要推其原因所在,可能與清代學術界的治學特點有關。《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記載:“清代學術,超漢越宋。論者至欲特立清學之名,而文學并重,亦足于漢、唐、宋、明以外別樹一宗,嗚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運既興,文氣亦隨之而一振。”清代學術界兼有繼承、總結、創(chuàng)新多種特點,這也是陳鑫以易立說、創(chuàng)造新武學、開辟拳易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練習太極拳,除了治學,還有什么實際的功用呢?陳鑫認為:“太極拳雖無大用處,然當今之世,列強爭雄,若無武藝何以保存?惟取是書,演而習之于陸軍步伐止齊之法,不無小補我國。茍我國人人演習,或遇交手仗,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國體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芻蕘之言棄之。”這是將剛健有為的生活態(tài)度與武術本身的實際用途有機融合在一起,使自先秦以來“安國以至于濟世”的思想得到了升華。
古代的拳譜也有講安國的,因為武術與冷兵器時期的軍事是密不可分的。而講濟世一般都是文人的事,所謂《大學》中的“修齊治平”之類。但《圖說》一書則不然,陳鑫說:“自古圣人有文事必有武備,但文事皆有成書,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備。至于武備,略而不言……(歷代)雖各有兵書,然不過步法止齊耳。至打拳皆未之及,蓋傳有譜,亦第圖書義理亦未之及。”可見陳鑫認為太極拳是一門學問,它不僅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方式,又不只是空談性理的腐儒之學,而是各取其長,成了一種兼體并用的經(jīng)國濟世之術,對太極拳的練習與領悟是習武之人達到經(jīng)國濟世目的的一種有效方式。
中國文化一脈相承?!蛾愂咸珮O拳圖說》的行文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從易學的角度談太極拳、理解太極拳,因此在對《圖說》的學習和研究中必須充分把握本書的行文特點,充分理解拳法背后潛藏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