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為什么不吃魚
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國青藏高原地區(qū),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不過你知道為什么藏族人不吃魚嗎?以下就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藏族人不吃魚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藏族人不吃魚的原因
其實,藏區(qū)的魚很多,全中國的河水源頭大多在藏區(qū)——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而且源頭的水都很潔凈,江里的魚類特別多。但沒有人去捕撈或傷害它們。藏人不只是不吃魚,所有小的生命,在藏區(qū)一般都是不吃的。藏族人覺得要吃小生物來維生,會殺害太多生命。一頭牛,全家人可以吃很久。但就算有幾條小魚,一家人連一餐都吃不飽。而且,藏族人只要有殺生都會記下來,如果太多了,就會覺得承擔不起罪業(yè)果報,所以都會盡量約束自己不殺生。
其實,藏族人對魚的態(tài)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是不同的。2012年10月,四川大學考古系、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為制訂《卡若遺址保護規(guī)劃書》,對西藏昌都地區(qū)的卡若遺址重新進行探索時,發(fā)現(xiàn)了疑似黃河裸鯉的魚骨。此外,在林芝尼洋河畔的云星和居木兩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捕魚時用的網墜。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拉薩河谷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藏族先民從事過漁獵,對食魚也不存在忌諱和規(guī)避。
對吃魚的禁忌來自于西藏雅礱王朝。當時苯教信仰逐漸形成,苯教對遠古各類祭祀、占卜系統(tǒng)進行了兼并,并最終建立了統(tǒng)一的崇拜對象,其神祗體系也逐漸得到完善,最終形成了以三界神靈觀為核心的苯教神靈系統(tǒng),即天上神界、地上贊界、水下魯界。三界神靈觀對整個藏民族影響深遠,滲透在宗教和民俗文化中,成為民眾堅信不疑并付諸實踐的神靈信仰體系。
三界神靈觀中,把魚類等水中生物都歸為“魯”的范疇,認為得罪“魯”會引來疾病和災難。西藏著名史籍《智者喜宴》記載,吐蕃第三十代贊普仲年德如從達布(今西藏山南加查縣和林芝地區(qū)朗縣)地方迎娶美艷的女子欽薩魯杰為妻。后來她漸漸失去美色,贊普問何故?答曰:在此地吃不到家鄉(xiāng)的一種食物所致。贊普便命人取來,奴婢將大量油炸的魚、蛙取來,藏于庫中,供她慢慢享用。不久,她容光煥發(fā),重現(xiàn)昔日魅力。贊普見之,大為驚訝,暗想我何不也嘗一嘗,于是開庫覓此物,發(fā)現(xiàn)大量死魚、蛙后認為不祥,不久就患了麻風病。后來王妃生了一個眼瞎的王子,贊普為了避免王室內染病絕,立下遺囑后與王妃躺入墓室中被活埋了。從該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雅礱部落贊普是非常忌諱魚類的。贊普認為,看到死去的魚、蛙非常不吉祥。這則故事還寓意了三界神靈觀念下的因果報應,達布的王妃在宮中食用魚、蛙后得罪了神靈,帶來了晦氣,最終被神靈報復。
“魯”沒有固定形態(tài),呈現(xiàn)多種多樣,在印度教和佛教當中以半人半蛇的形象來表達,居于大海、湖泊、江河、沼澤、瀑布、水池、泉眼、山巖、土地、樹林等地上、水下所有地方。在佛教、苯教通用的儀軌經書《黑、白、花十萬魯經》中,“魯”的禁忌范圍甚至擴展到了水陸野生動物類上。
吐蕃時期,西藏各部落得到統(tǒng)一,建立了強大的帝國,社會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人們恪守著嚴格的飲食習俗,其中包括禁忌食魚。《新唐書·吐蕃傳》中記載,吐蕃使者悉臘跟隨中原使者入朝,唐朝皇帝賜予紫袍、金魚,然而悉臘接受了衣服,推辭了魚,說吐蕃沒有這個習俗,不敢接受。異域使者的這種小細節(jié)在中原人眼里是不可思議的,所以特別記載在史書上。
在藏戲和西藏民間文化中,也有一些關于漁民的記載,經常將其稱為“拉網者”,并與屠夫、鐵匠歸為賤民一類。這背后體現(xiàn)出西藏社會受到印度文化影響下的種姓制度和對漁夫、屠夫的鄙夷心態(tài),認為屠夫和漁夫是失去了體面的、以殘害生命為職業(yè)的人。
藏族還有一個神話傳說,說我們生存的陸地坐落在一條被稱做“宇宙之魚”的巨型魚的背上,如果這條魚抖動翅膀和尾巴,便會引來地震。又說因雪域藏地處在魚的頭部位置,所以很少有地震。這說明,藏民族除了禁忌食魚之外,也對魚存在著一種敬畏心態(tài)。
三界神靈觀念至今深深影響著藏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信仰。又如盤羊、羚羊、巖羊、黃羊、鹿等山居野生動物被認為是屬于“年神”,殺害這些動物會引來“年神”的報復。受到佛教慈悲文化的熏陶,這種樸素的生態(tài)保護觀念得到了延續(xù)。如今,藏區(qū)各地到處可見掛著經幡的圣山、圣湖、泉水、溫泉等,還有涂著紅色顏料的樹木,藏民不僅忌諱破壞這些帶有標志性的地方,還忌諱捕殺野生動物、魚類、禽類、昆蟲類等。
藏族人的文化
飲食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漢語:炒面)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qū),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制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儲藏又便于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制成豬膘,便于保存。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制作的奶制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維生素和茶堿,可以補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節(jié)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qū),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qū)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牧區(qū)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于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tǒng)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tǒng)菜肴,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傳統(tǒng)菜肴,用牛、羊奶發(fā)酵后制成?!∷钟筒枋遣刈迦罕娒咳詹浑x的飲料。一般藏族群眾早上定要喝上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或工作。到藏族群眾家中作客,一般都會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藏族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guī)矩。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客人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是藏族的飲食習慣。
喪葬
西藏人死后有六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__喇嘛或班禪圓寂后,在布達拉宮里把他的遺體修放在一座塔里,裝飾這座答數(shù)藏族區(qū)域依然保留有樹葬的習俗,將逝去的親人包裹成胎兒在母體中的形態(tài)懸掛于樹干上。
美麗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的葬禮,仍沿襲著傳統(tǒng)的習俗。外界人不知“天葬”是怎么回事,覺得很神秘。其實,每個民族有自己特定的風俗,嫁娶婚喪,各自都有獨特性。這其實是企圖利用行政手段干涉民族風俗習慣的拙劣做法,結果必然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人的心理起著很大作用,已經形成的觀念是無法隨著一紙公文得以改變的,更何況這是當?shù)厝嗣竦木窦耐?。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人認為,天葬寄托一種靈魂升上“天堂”的愿望。
猜你感興趣:
2.藏族民間傳說故事
3.藏族的英語單詞
4.藏族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