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軍書法作品精選
耿軍,男,漢族,1956年出生于北京。首都師范大學藝術專業(yè)畢業(yè),國畫師從于著名畫家戴林、王西林先生;書法師從于歐陽中石先生。擅長花、鳥、山水畫,主要代表作有《暖日》、《晨曲》、《冷艷》、《不染圖》、《不染色、》《香雪》等,現(xiàn)為中國林業(yè)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東城書畫協(xié)會副主席。是我國十分著名的書法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耿軍書法作品精選,希望對你有用!
耿軍書法作品精選欣賞
耿軍書法作品精選圖片1
耿軍書法作品精選圖片2
耿軍書法作品精選圖片3
耿軍書法作品精選圖片4
書法里最爭議的三組關系
學習書法的人都會被告知“學習書法應‘取法古人’,現(xiàn)代人書法不足取”,這是有一定淵源和道理的。這也是我國的傳統(tǒng),我國歷來崇尚“厚古薄今”。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古代書家的作品歷經(jīng)千百年的考驗能流傳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簡單說它們的質(zhì)量是有保證的。
但這個問題也要辯證來看,首先,一味地尚古就不會有創(chuàng)新和變革,我們要學習書法就必須脫掉經(jīng)典作品的神秘外衣,把自己和古人平等起來,增加自信,才能最大程度的領會法帖之妙。再者,古人的作品未必是盡善盡美的,還有些人的書法作品傳世并不一定是單單靠書法作品本身,如徐渭、康有為,大家認真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作品里面其實有很多敗筆,而我們要善于辨識,取長補短,才是正確學習古人的方法。
對待已有書法理論、方法、固有模式,大家同樣要辯證看待。這些理論能流傳下來,也說明大部分是真諦,是無數(shù)書法家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來的,但這些理論卻不是輕易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的,要細心琢磨,在實踐中加以認真體味,不要試兩下沒什么提高就摒棄了。
另外,有些固有理論則只因為是名家所說,世人不注重實踐檢驗,輕易首肯而流傳至今,我們要加以辨別。另外還有一些理論并不一定像古人說的那樣絕對。如古人講“如錐畫沙”,就是說寫捺等筆畫時用一波三駐筆才顯力度,不宜一帶而過,而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則打破了這一論斷,其作品流暢奔放,很少用拖筆,也能顯出力量之感。另外關于“結(jié)字”和“用筆”,“結(jié)字”就是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至于“用筆”,根據(jù)同樣的“大”字的中鋒線寫字,不同的人寫出的可能會差別很大,這就是用筆不同造成的。
關于“結(jié)字”與“用筆”的關系,趙孟頫有言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而啟功先生則針鋒相對的提出結(jié)字比用筆更重要的論斷。其實平時我們也應該有體會,我們臨摹的字和合上書自己寫的字有時會大相徑庭,這里主要就是“結(jié)字”的問題,“結(jié)字”很容易模仿并對提高書法技能大有裨益,其實如果你硬筆書法寫得好,“結(jié)字”應該不成問題,所以有人主張先練硬筆再練軟筆。相對而言“用筆”則沒那么簡單了,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而對于古人提出的“中宮”理論,啟功先生也沒有輕易相信,他經(jīng)過認真研摹推算,提出著名的結(jié)字黃金律,是對書法理論的一大創(chuàng)新。
書法“奇”與“正”
書法有它的歷史,也有它的未來,這便牽扯到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的問題,也就是這里的“正”與“奇”的關系。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宋徽宗趙佶,他的楷書中細細的筆絲有力的載筆畫之間連接,使原本有板有眼的傳統(tǒng)楷書活躍了很多,被后世稱為“瘦金體”。第二個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他得隸書突破常規(guī),筆法多用方筆,橫畫挺直,撇畫彎曲,筆畫間排列緊密,但看似挺直的線條中仍有提按作用下的粗細變化,人稱“漆書”。這兩種創(chuàng)新應該說都是成功的,讓人耳目一新,具有藝術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但現(xiàn)在的某些所謂的書法家的作品實在不敢讓人恭維,信筆涂鴉,看不出什么功底(也可能是本人水準不足,不會鑒賞),僅以怪取勢,實不足為訓。追求“奇”是可以的,但要具有美學價值,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新鮮事物的被接受是需要時間的,比如周杰倫的音樂,剛開始時很多人并不看好這個連字都吐不清的人的另類音樂,但至少現(xiàn)在看來他的音樂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碑”與“帖”
由于碑帖經(jīng)常一塊出現(xiàn),好多人分不清兩者的區(qū)別。簡單來說,碑是把書法家或民間藝人書寫的字鐫刻在石頭上,如廟碑、墓志、造像、經(jīng)幢等,都稱為“碑”。整體來看,大多數(shù)碑是民間以此謀生的秀才、藝人等創(chuàng)作的,所以很大程度上,“碑”代表了民間書法。大量的古代書法作品是靠刻石拓本流傳后世的,而此間要經(jīng)過三道工序,拓本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書者、刻者、拓者的水平高低,然而即使再精細的刻石,也只能表達原作的字勢結(jié)體和筆跡的粗細,無法顯現(xiàn)用筆的輕重緩急和墨韻的枯燥濃淡,對原書的意趣都是有所削減的。
而帖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手札及帛書、紙書類的便條,并非為刻石而寫,后世未保存和推廣流傳加以整理得到的。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酒足飯飽之余的閑情逸致的一種體現(xiàn),一般的老百姓是沒有這種閑情的,所以“帖”在很大程度上是士大夫書法。這些作品少了刻、拓的工序,其真實性更加有保障,而對于這些“帖”的書法本身,其水平往往也是高于“碑”的,從歷史上來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往往也是以這些士大夫書法家為領軍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