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興趣愛好 > 學書法 > 名人書法欣賞 > 道慈法師書法

道慈法師書法

時間: 克浩954 分享

道慈法師書法

  道慈法師,俗名翁興旺,1953年6月生于佛教家庭,浙江舟山普陀區(qū)人。1980年在普陀山慧濟禪寺依了開大師剃度出家?,F(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會長;浙江省政協(xié)九屆、十屆委員,舟山市人大四屆、五屆代表,普陀區(qū)政協(xié)四屆、五屆等職.其為人平實,道風嚴謹,堅持過午不食,熱心公益慈善事業(yè)。在書法方面也是頗有一番造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道慈法師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道慈法師書法欣賞

  道慈法師書法圖片1

  道慈法師書法圖片2

  道慈法師書法圖片3

  道慈法師書法圖片4

  道慈法師人物簡介

  道慈法師,俗名翁興旺,漢族。1953年6月生于佛教家庭,浙江舟山普陀區(qū)人。1980年在普陀山慧濟禪寺依了開大師剃度出家;1982年,就讀于南京棲霞山寺首屆僧伽培訓班,近親趙樸老和茗山老和尚;1983年在棲霞山寺依茗山老和尚受具足戒;1986年任普陀山慧濟寺副監(jiān)院;1990年,發(fā)心騎自行車朝禮九華山、峨眉山、五臺山,途經(jīng)12個省,180個縣市,行程一萬多公里,巡禮名山圣境,遍參諸善知識,歷煉身心,圓成宏愿。1994年,任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普陀山法雨禪寺監(jiān)院,隨妙善大和尚出訪菲律賓、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弘法接眾;1997年任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普陀山普濟禪寺監(jiān)院,協(xié)助妙善大和尚主持日常工作;1998年,任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普陀山慧濟禪寺監(jiān)院。

  道慈法師現(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會長;浙江省政協(xié)九屆、十屆委員,舟山市人大四屆、五屆代表,普陀區(qū)政協(xié)四屆、五屆等職。1994年至今,出訪過日本、泰國、新加坡、意大利、羅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推動佛教交流,弘揚觀音文化,尤其深受海外華人佛教徒的尊敬和愛戴。

  2010年2月,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八屆理事會副會長,在2010年4月27日至28日舉行的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第五次代表會議上,當選普陀山佛協(xié)第五屆理事會會長。2010年8月10日上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普濟禪寺盛大舉行道慈法師方丈升座法會。

  書法的表現(xiàn)手法

  書法上作品中的黑和白不是簡單的色彩相加,是在微妙中提升作品的質(zhì)量,增加作品的感染力,配合作品的其他要素構成美妙絕倫的藝術品,讓人們在黑白的世界里感受到書法的博大精深。墨色的黑造就書法作品的優(yōu)質(zhì)線條,墨色的濃淡展現(xiàn)書法作品的節(jié)奏,黑與白的結合影響著書法作品的情趣。林散之的行書作品,整篇筆墨一氣呵成,線條勁健,節(jié)奏明快,情趣豐富,無絲毫造作之意。真可謂蔡邕《九勢》中提及的“夫書肇于自然”。所以,精妙的揮毫留在紙上的痕跡,潔白的宣紙賦予巧妙的布白,乃是形成黑白世界精神意趣的重要因素。沒有黑白的巧妙對應,沒有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就沒有書法藝術??梢哉f是由于黑白的分布,才形成了中國書法中特有的空間美。那么筆墨派生出來的空靈動蕩,富有節(jié)奏韻律的意境之書法,還在于黑白的處理和表現(xiàn)。失去了黑白,則這種內(nèi)涵豐富的空間形式美也就會失去。

  清代學者、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道:“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沈,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于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著,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諦視之。”墨的色澤濃淡的表現(xiàn)形式彰顯著藝術品的不同魅力,每個書家的習慣和表現(xiàn)形式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是濃,還是淡,只要是運用得體展現(xiàn)出流傳享譽的佳作,墨的濃淡有風韻,關鍵在于掌握和運用。清朝就有濃墨宰相(劉墉)、淡墨探花(王文治)的評說。清代名臣劉墉寫字用墨濃重,書風貌豐骨勁,味厚藏神,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謐的美感,被后人稱之“濃墨宰相”。與濃墨相反,擅用淡墨的王文治,人稱之“淡墨探花”。王文治被認之為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xiàn),王文治十分敬崇董其昌,在他的《論書絕句》中寫道:“書家神品董華亭,褚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給出董其昌極高的評說。王文治在作書用墨上,喜用淡墨并使用得十分得道,其牽絲映帶,脈絡十分清楚。觀其行書立軸,整幅作品疏朗有致,秀潤淡雅,用筆規(guī)矩而灑落,筆墨中處處流露著才情和清秀特色。近代書家林散之先生對墨色有深層的理解,用墨極為講究,曾說過:“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干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242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