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詩詞大全 >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

時間: 小龍0 分享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精選5篇)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shù),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shù)技巧,并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朱熹的詩歌代表作,僅供大家參考!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精選篇1)

1春日

朱熹〔宋代〕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詩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構(gòu)思運筆堪稱奇妙。

2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宋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shù)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shù)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nèi)心的不竭藝術(shù)靈感。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精選篇2)

1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宋代〕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蒙沖 一作:艨艟)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本詩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蒙沖”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diào)藝術(shù)靈感的勃發(fā),足以使得藝術(shù)創(chuàng)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chuàng)作藝術(shù)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jīng)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2偶成 / 勸學詩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3讀書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只要是讀書,就要每個字都讀得很大聲,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褪钦f書讀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經(jīng)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經(jīng)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精選篇3)

1水口行舟二首

朱熹〔宋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鴃兩山相對鳴。

宋代理學家的詩,往往純粹說理,陳腐可厭,用語則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訐。朱熹的詩,雖然也講理,但經(jīng)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綿密,令人喜愛。這兩首小詩,寫乘舟在江中航行時的所見所思,第一首直書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著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蕩胸懷,都是宋人絕句的成功之作。

2偶題三首

朱熹〔宋代〕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蓍稛o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朱熹的《偶題三首》約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閑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

3奉酬九日東峰道人溥公見贈之作

朱熹〔宋代〕

幾年回首夢云關,此日重來兩鬢斑。

點檢梁間新歲月,招呼臺上舊溪山。

三生漫說終無據(jù),萬法由來本自閑。

一笑支郎又相惱,新詩不落語言間。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精選篇4)

1次韻雪后書事二首

朱熹〔宋代〕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滿山殘雪對虛堂,想似當年輞口莊。

門掩不須垂鐵鎖,客來聊復共藜床。

故人聞道歌圍暖,妙語空傳醉墨香。

莫為姬姜厭憔悴,把酒論文話偏長。

這首詩的題目為“次韻雪后書事”。這首詩是一首和詩。和詩是朋友之間用詩相互酬答的一種方式。這種朋友之間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是身在異處通過書信的形式來進行的。根據(jù)詩中的“折寄遙憐”、“相思”、“獨自回”等詞可知,這首詩顯然屬于后者。這首詩是一首記事詩。詩歌所記何事?且看詩歌本身。

2百丈山記

朱熹〔宋代〕

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nèi)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shù)級入庵。庵才老屋數(shù)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jù)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后,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于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shù)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shù)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shù)。旦起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蛴炕驔],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xiāng)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游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朱熹的詩歌代表作(精選篇5)

1水調(diào)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朱熹〔宋代〕

江水浸云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jié)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jié),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依某種文體原有的內(nèi)容辭句改寫成另一種體裁,叫隱括。此詞,即隱括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一詩。

初讀一遍,不過覺得它逐句移植原詩,僅僅清暢淡遠而已。反復涵詠體會,才發(fā)覺意境精神已脫胎換骨。

2秋月

朱熹〔宋代〕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作品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gòu)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云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著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著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3司馬光好學

朱熹〔宋代〕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選自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于心為止。(因為)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獲大,(所以)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jīng)說: “ 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會非常大! ”

19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