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語文學(xué)習(xí) > 詩詞大全 >

慶祝元宵節(jié)的詩詞大會朗誦

時間: 小龍0 分享

湯圓粘,人團圓,紅燭花燈鬧佳節(jié),歡樂闔家歡。鞭炮聲聲笑開懷,漸無語,星闌珊,月光如水照無眠。元宵春風(fēng)暖。祝元宵節(jié)愉快!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慶祝元宵節(jié)的詩詞大會朗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慶祝元宵節(jié)的詩詞大會朗誦【篇1】

上元侍宴

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fēng)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古詩簡介

《上元侍宴》,原名《正月十四夜扈從端門觀燈三絕》。這一首是典型的應(yīng)制詩,封建時代皇帝臨朝,禮儀最繁瑣,等級最森嚴(yán),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詩人卻把它描繪得莊嚴(yán)肅穆,典雅隆重,完全是一派歌功頌德的景象。

翻譯/譯文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圍繞在建章宮,皇宮的氣象猶如仙境一般,香煙繚繞。文武百官畢恭畢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駕到,這場景,就象一朵朵紅云捧著玉皇大帝一般。

注釋

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會。

建章:宮殿名,即建章宮。

鵠(音壺)立:肅立。通明殿:宮殿名。

整首作品充滿了對皇權(quán)的崇拜,那時的臣子對他們的“主子”是心甘情愿的仰視,而且對自己能得到這次宴請感到無比榮幸。詩中對皇帝的景仰是時代的產(chǎn)物。今天人們對皇權(quán),已經(jīng)不那樣敬畏了,而且現(xiàn)在的政治制度趨向于民主,顯然權(quán)力不再只掌握在一個人手中,皇帝們統(tǒng)治的封建社會已經(jīng)消失在時間的塵埃里。

慶祝元宵節(jié)的詩詞大會朗誦【篇2】

燭影搖紅·元夕雨

吳文英 〔宋代〕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淺。障泥南陌潤輕酥,燈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漸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襪塵生,行裙紅濺。

銀燭籠紗,翠屏不照殘梅怨。洗妝清靨濕春風(fēng),宜帶啼痕看。楚夢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遠(yuǎn)。曉窗移枕,酒困香殘,春陰簾卷。

注釋

①歌:一本作“欹”。

②清:一本作“素”。

③深:一本作“長”。

賞析

《燭影搖紅》,《能改齋漫錄》卷十六:“王都尉(詵)有《憶故人》詞,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豐容宛轉(zhuǎn)為恨,遂令大晟府(徽宗所置音樂研究創(chuàng)作機關(guān))別撰腔。周美成(邦彥)增損其詞,而以句首為名,謂之《燭影搖紅》云?!蓖踉~原為小令,五十字,前片兩仄韻,后片三仄韻。周作演為慢曲,《夢窗詞集》入“大石調(diào)”。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韻。

元夕,即元宵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十五?!氨痰眱删?。言雨簾空蒙,遠(yuǎn)山隱隱地顯現(xiàn)出一些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緒。在這暮雨愁緒的影響下弱女子淺細(xì)的黛眉越發(fā)顯得楚楚可憐?!罢夏唷眱删洌瑢懹稳??!罢夏唷保瘩R韉。因其下垂馬肚兩旁,以障塵土,故名之。此言因為下雨天,所以路塵板結(jié)。游人騎馬從南郊踏青而歸,馬韉上沾滿了軟綿綿的泥團,回到家中已是掌燈時候?!叭胍埂眱删?,承上。言到了晚上余興未盡,在家中繼續(xù)笙歌燕舞,翻動彩旗盡情跳起祈禱多子多福的《宜男》舞?!绊в巍比?,寫婦女踏青。“踏青”,據(jù)蘇轍詩序:“正月八日,士女相與嬉游,謂之踏青”。此言婦女們平時很少有機會外出游玩,所以一旦出來郊游,她們就盡情享受這難得的自由,連白襪上罩沾了塵土,行裙上被花汁濺紅也毫不惋惜。上片重在寫男女雨中踏青。

“銀燭”兩句,借物諷喻。言宮燈用錦紗籠罩著銀燭光,但是這宮燈只照耀錦繡屏風(fēng),卻不照墻角邊的殘梅,因而引起了殘梅的怨憤。此非梅怨實詞人之怨也。詞人以此比喻世上多趨炎附勢之徒,而少有雪中送炭之人?!跋磰y”兩句,狀雨中女兒妝,點“元夕雨”。此言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戲雨地,以雨洗臉,臉雖濕仍是春風(fēng)滿面,并且說:“臉上的雨珠兒不是可以當(dāng)作啼妝上的淚痕欣賞嗎?”“楚夢”兩句,由眼前雨,引動幻想。言“元夕雨”如巫山云雨,空蒙一片,難舍難停,好像巫山神女對楚王的高唐夢之情猶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簾吞沒,聯(lián)想到月宮嫦娥也會因雨云重重而發(fā)愁。因為雨云的阻隔,將使她難以向尚在人間的夫君后羿通達音訊了?!皶源啊比洹Q蕴烀鲝淖韷糁行褋?,卷起窗簾見室外仍是春陰沉沉,殘花滿地,索興移枕再去睡個懶覺吧。下片重在寫“元夕雨”。

慶祝元宵節(jié)的詩詞大會朗誦【篇3】

上元應(yīng)制

朝代:宋朝|作者:蔡襄

高列千峰寶炬森,端門方喜翠華臨。

宸游不為三元夜,樂事還同萬眾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間和氣閣春陰。

要知盡慶華封祝,四十余年惠愛深。

古詩簡介

《上元應(yīng)制》是北宋詩人蔡襄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應(yīng)制詩,詩中描寫了京都元宵佳節(jié)燈火如山的盛況,以及君王臨幸與民同樂,“天上清光”跟“人間和氣”交相融合的良辰美景,歌頌了仁宗朝的太平之象。就詩的內(nèi)容、藝術(shù)來看,較為平凡,無甚出色。

翻譯/譯文

宮外千座燈山高高聳立,無數(shù)寶燭點燃,到處徹亮通明。令人特別欣喜的是,君王的車駕來到了端門。主人巡游并不為觀賞元宵美景,所樂的是能與萬民同心。天上團團明月,留住清光專為把今夜輝映,人間一派祥和之氣,趕走了初春常有的輕陰。要知為什么普天共祝君王長壽,只因四十多年對百姓惠愛至深。

注釋

⑴上元:元宵節(jié)。應(yīng)制:應(yīng)皇帝之命寫詩作文。

⑵千峰:指燈山。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五日元宵······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為燈山,“山啟上皆畫神仙故事”。寶炬:猶言寶燈、寶燭。森:眾盛貌。森:排列聳立。

⑶端門:宮殿的正門。翠華: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用作皇帝的儀仗。此制皇帝的車駕。翠華:用翠羽飾于旗竿頂上的旗,為皇帝儀仗,此處代指君王。

⑷宸游:帝王出游。三元:農(nóng)歷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為上元、中元、下元,合稱三元。此處指上元。

⑸清光:清亮的光輝,這里指月光。

⑹閣:同“擱”,停留。春陰:春天時的花木蔭處。

⑺華封祝:即華封三祝。傳說華州封人祝帝堯長壽、富有、多男,后人稱為華封三祝。

⑻“四十”句:宋仁宗在位共四十三年,多有惠政?;輴?,恩惠慈愛,此指對民眾的惠愛。

賞析/鑒賞

宋代阮閱的《詩話總龜·紀(jì)實門》記載說,仁宗于正月十四日上御樓,派中使傳宣從官說:“朕非好游觀,蓋與民同樂?!币钊詹叹儷I詩,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交代的十分詳細(xì)。

作為寫給皇帝的詩歌,在文辭上絕對不能艷俗,因此循章逐典、古奧典雅便成了絕大多數(shù)應(yīng)制詩的特點,這首《上元應(yīng)制》也是這樣。

皇帝出游,儀仗威嚴(yán)。因為是夜游,又是元宵燈節(jié),所以皇帝的儀仗隊打著高高的宮燈,挑在皇城的城墻上,隔著護城河看過去,就像一座座高聳的山峰,一句“高列干峰寶炬森”將這種千燈并舉,簇?fù)沓鰺o上皇權(quán)的景象烘托得淋漓盡致。正是在這一派顯赫威嚴(yán)之下,百姓平日難得一見的天子來到午門,與民同樂?!岸碎T方喜翠華臨”的意思就是說在一片喜氣之中,午門迎來了皇帝的親臨。

“宸游不為三元夜,樂事還同萬眾心”正契合了仁宗的那句“朕非好游觀,蓋與民同樂”?;实圩鳛樘熳?,是上天的代表,“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間和氣閣春陰”,他在新年的臨幸為百姓帶來了祥瑞之氣,百姓也要紛紛向他們的皇帝問候與祝福,“華封祝”是一個典故,在這里用這個典故表明百姓對皇帝獻上最誠摯的祝福,“要知盡慶華封祝,四十余年惠愛深。”要知道百姓之所以這么愛戴自己的皇帝,是因為他們沐浴了皇帝陛下四十多年的恩澤。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當(dāng)時蔡襄正擔(dān)任著他的宰相。他的這首應(yīng)制詩雖然不乏奉承之語,但全詩文氣流暢,莊重典雅。

皇帝在這一日站在皇宮門樓上接受百姓的瞻仰,是表示自己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yè),而自己則愿意與民同樂。這在古代并不稀奇,很多皇帝都用同樣的方式安撫過民眾。蔡襄的這首作品,全詩用了很多歌頌性質(zhì)的字眼,大概人們都是喜歡聽奉承話的,而皇帝尤其是這樣的人,所以這首詩里的字詞有帶著阿諛奉承的嫌疑。像“千峰高列”,“寶炬”,“方喜”,“宸游”,“萬眾心”,“擱光陰”,“盡慶封?!保盎輴凵睢?,這些詞很夸張,很難說百姓真有這樣深的感恩之心,四十余年中仁宗真的就老是為百姓著想。

蔡襄的詩水平一般,只是應(yīng)制之類作得多些,聲名傳出去竟有了蔡公善詩文的說法。應(yīng)制詩一定得合皇帝的意,不能風(fēng)頭蓋過了皇帝。這樣題材的詩,向來是難免使人笑話的。臣子唯唯諾諾站在皇帝寶座下,盡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仍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詩做不好,輕得不受倚重,重得丟掉性命,那么只好揀好聽的話說了。時間一長,于是這樣的詩歌就好像從模子里刻出來的一樣,流傳得也自然多了,久而久之竟造就了蔡公善詩文的佳話。

慶祝元宵節(jié)的詩詞大會朗誦【篇4】

浣溪沙·春點疏梅雨后枝

姜夔 〔宋代〕

己酉歲,客吳興,收燈夜闔戶無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記所見。

春點疏梅雨后枝,翦燈心事峭寒時。市橋攜手步遲遲。

蜜炬來時人更好,玉笙吹徹夜何其。東風(fēng)落靨不成歸。

譯文

淳熙十六年,客居吳興,收燈夜百無聊賴,記錄與友人俞商卿漫步吳興街頭所見。

江南的早春,霏霏細(xì)雨浸潤梅枝。雨后枝葉像被春色點染,愈見青翠。剪燈之后,元宵的歡樂就告結(jié)束,個個都心存惦念,冒著料峭春寒,最后一次涌上街市觀賞花燈。與朋友攜手漫步,也徜徉于燈市街橋。

花燈點燃起來,舞燈的隊伍表演起來,人們的情緒更加高漲,觀燈的人也更加多起來。玉笙鳳簫歡快的曲調(diào)一直奏響到更深夜闌??駳g的人們在拂面春風(fēng)中徹夜歌舞,留連不歸。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小令,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雙調(diào),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后三句,兩平韻。

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

吳興:舊郡名,宋代為湖州,即今浙江湖州。

收燈:指正月十六日夜,燈節(jié)結(jié)束的那一天,這是南宋放燈的風(fēng)俗。

俞商卿:白石之友:名灝,字商卿,世居杭州,晚年于西湖九里松筑室,作《青松居士集》。

翦燈心事:收燈。峭(qiào)寒:料峭寒氣。

蜜炬:蠟燭。蜜炬來時,指秉燭而游。

吹徹:言笙聲不已。夜何其:夜已何時。

東風(fēng)落靨:此處比喻東風(fēng)將梅花瓣吹落的樣子。靨(yè),面頰上的微渦。

賞析

上片首二句寫未出觀燈前的寂寞心情。“春點疏梅雨后枝,翦燈心事峭寒時”兩句,真所謂“清空而義騷雅”。于情意講,惜梅心事,乃嘆息于春來匆匆,不過一般傷春意緒而已。但所謂“翦燈心事”,引出李商隱《夜雨寄北》情景,言外自有許多令人想象處:此處是否也有類似李商隱那樣的意思,比如:“何當(dāng)共剪兩窗燭,卻話春點雨梅時?”何況,首句“春點”所塑造的“春點疏梅雨后枝”的意象,非常詩意化,清寒寂寥中帶來幾分雅潤清麗,很耐品味。

第三句寫出行?!笆袠驍y手步遲遲”,“遲遲”兩字寫出層層心意,白石此行因收燈后百無聊賴引起,友人俞商卿呼之乃出,俞商卿不呼他人而單喚白石,顯然兩人情誼非同尋常,在舉城喧鬧過后攜手漫步,正是友人彼此交心的最佳時刻,步履緩慢,交談喁喁,生怕急促的腳步破壞了這份心靈間的寧靜。

下片首二句寫元宵燈市的熱鬧場面:蜜炬,是所見;笙歌,是所聞。結(jié)句寫看燈的人樂而忘返,到夜深不肯歸去。玉箏嗚嗚,江梅點點,行行走走,好不愜然 ??上б魂嚃|風(fēng)吹來,梅花吹落,望之不禁失神:“東風(fēng)落靨”一句,以美人笑靨比嬌嫩梅花,韻致清絕,思之如圃,美不勝收。

從整體看, 這首小詞是寫元宵節(jié)收燈之夜作者與友人在吳興街頭散步所見。雨后疏梅著花,春寒料峭,街頭燈燭照耀,笙樂不停,直到夜深人們還遲遲不歸。

全詞用正面白描,勾畫出燈節(jié)的熱鬧氣象。

慶祝元宵節(jié)的詩詞大會朗誦【篇5】

書上元夜游

蘇軾 〔宋代〕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guān)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yuǎn)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譯文

己卯上元節(jié),我在儋州。有幾個老書生過來看我,說:“在這月光皎潔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嗎?”我很高興地聽從他們的提議。于是走進西城,進入僧人宿舍,穿過小巷,只見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混雜在一起,賣肉的賣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經(jīng)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門熟睡,已經(jīng)第二次發(fā)出了鼾聲。我放下拐杖發(fā)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個有得?哪個有失?蘇過問我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這也是在笑韓愈,他在一個地方釣魚未釣到,就想到更遠(yuǎn)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邊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魚。

注釋

上元:陰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

儋(dān)州:唐設(shè)儋州于海南島(州治在儋縣),其前身為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設(shè)之儋耳郡。蘇軾于紹圣四年(1097年)閏二月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七月至昌化(儋縣)。

過:拜訪,探望。

民:指漢族人。

夷:指少數(shù)民族(如黎族等)人士。

雜揉:同“雜糅”,混雜。

屠沽:屠戶與賣酒者,文中指賣肉、賣酒的人。

紛然:盛多的樣子。

三鼓:漢魏以來,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還可分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講的夜十一時至一時。

關(guān):門栓,文中指門。

再鼾(hān):第二次打鼾,如俗語所說第二次睡覺。

孰為得失:何為得何為失,指出游與“已再鼾”而言。

過:蘇過,字叔黨。蘇軾幼子。

“然亦笑”三句:韓愈有《贈侯喜》詩云:“吾黨侯喜字叔起,呼我持竿釣溫水?!笗r堅坐到黃昏,手倦目勞方一起。暫動還休未可期,蝦行蛭渡似皆疑。舉竿引線忽有得,一寸才分鱗與鬐(qí)。是時侯生與韓子,良久嘆息相看悲。我今行事盡如此,此事正好為吾規(guī)。半世遑遑就舉選,一名始得紅顏衰?!烎~須遠(yuǎn)去,大魚豈肯居沮(jù)洳(rù)?”此三句意謂韓愈半世求官,終無所得,便欲歸隱箕潁之地,卻不明白即便是隱居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賞析

文章展現(xiàn)了一次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斷,寫整個游歷路程,只用了“步”、“入”、“歷”三個動詞,加上所屬賓語,就歷歷在目。而其所見者,為“民夷雜揉,屠沽紛然”。儋州元宵節(jié)特有的熱鬧、喜悅,皆躍然紙上。夜晚游市,如歷夢境。父子相對而笑,見出蘇氏父子雖處“多病瘦悴”、“飲食百物艱難”的困境,卻超然自得,生活和諧,心境恬靜。結(jié)尾用韓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釣魚,蘊含著蘇軾對人生得失無定的妙悟,其中有一生“釣魚無得”的幾分自嘲。全文語極簡約,意境怡然。

這篇散文,前半記述與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個生活斷片。在那明月皎潔的上元美好之夜,應(yīng)幾位老書生之邀,蘇軾“欣然”出游。城西的風(fēng)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紛紛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濃厚的興趣,使他流連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兒子也已掩門熟睡。蘇軾借這一生活斷片,不用細(xì)節(jié)刻畫,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榮景象、祥和風(fēng)俗,并抒發(fā)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與海南人民的親切交誼,文筆輕快自然,雋永優(yōu)美。“步”、“入”、“歷”三個動詞連用寫出了蘇軾從容觀賞景物的心態(tài)和樂而忘返的濃厚游興。以“雜揉”形容漢族和黎族的融洽相處,用“紛然”描寫市井氣象的繁榮,文筆簡凈。作者的三鼓始?xì)w和兒子的“掩關(guān)熟睡”,說明他們雖然遠(yuǎn)謫海南,但與生活環(huán)境十分和諧,心境十分安閑恬靜。

“放杖而笑”以下,寫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緣自適、隨遇而安、當(dāng)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蘇軾不是用議論來直接闡說,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來表現(xiàn),這四個字又本于《莊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兒子發(fā)問,從而推進到“自笑”和笑人。蘇軾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樂的自我慰藉之笑?!靶n退之”,則是笑他思度拘滯,不善超拔。韓愈曾寫過一首《贈侯喜》詩,是借釣魚寄寓對人事的感慨。詩中說:門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釣魚,洛水很淺,是蝦蟆、雀兒戲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釣。果然他們從早釣到晚,舉竿引線,好不容易才釣到一寸長的小魚,這時他們很為感慨掃興。

韓愈寫此詩時才三十四歲,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師調(diào)選官職,竟無所成,侯喜則奔走舉場十余年,不獲知遇。故韓愈的釣魚之喻,既是不滿仕途的憤激之談,又含有對門人的激勵之意。但在蘇軾看來,“釣魚須遠(yuǎn)去”,未免有意于希進務(wù)得。把握當(dāng)前隨緣任天,自能無往而不適;遠(yuǎn)行下海,執(zhí)意追尋,未必能得其所求。蘇軾的自笑和笑人,從正反兩個方面反映了他的隨緣自適的思想,這是他身處無可奈何的逆境中所產(chǎn)生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態(tài)。他認(rèn)為,一切得失都是相對的,只要抓住當(dāng)前,與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就會悠然自得;心懷奢望,不切實際地務(wù)得而強求,反會心力交瘁,自尋困擾。小文信筆寫來,既饒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尋味,堪稱東坡小品文的佳篇。

191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