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婺源一日游景點攻略(2)
2017婺源一日游景點攻略
2017婺源特色餐館推薦
村里村外大碗菜
婺源第一人氣餐廳,婺源特色菜一站品嘗地。
簡介
農家風味的餐館,在當地頗有名氣,以至于即使是一到飯點就有人排隊,網友也很推薦。裝修古樸,服務員都很熱情??傮w來說,婺源的特色菜在這家店都能吃到,性價比也確實不錯。
地址
婺源縣文公北路162號
電話
0793-7367977 0793-7367988
光明茶樓
曾作為電視連續(xù)劇《青花》的攝制場地之一。趙雅芝、斯琴高娃曾在此品過茶。
簡介
走進李坑,沿著小溪經過大夫弟,申明亭,再緣溪而上即可到達。名為茶樓,卻也可以吃飯和住宿。茶樓開在村子的腰上,二層樓占了制高點,可以俯瞰李坑全貌,成片的徽派建筑的屋頂盡在眼前,是觀賞李坑景色的好地點。 地道的農家菜,價格實惠,還可以住宿。
地址
婺源縣李坑村
電話
0793-7370999
婺源第一樓
簡介
酒店按古典建筑風格進行裝飾,既華麗又不失典雅,酒店一樓為大廳,二樓設12個包廂,能同時容納200人用餐,酒店以婺源特色菜及徽菜為主,同時兼有贛菜、湘菜、川菜等特色菜系。
地址
婺源縣文公北路(方匯小區(qū)大門對面)
電話
0793-7256789
查記酒坊
當地有名的老字號酒坊,可以免費嘗酒。
簡介
李坑是查記酒坊的總店所在地,其實說來,李坑有兩家查記,進店仍然是標志性的蘭花布,臺前擺著大缸大缸的酒,按照各種味道擺放,如果想嘗鮮,老板會用竹筒舀上一小杯,味道淡,度數不高,即是不喝酒的人也可以來上一杯。
地址
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zhèn)李坑景區(qū)
口呂品酒店
簡介
主要經營各類婺源特色美食,即可滿足個人就餐,也可承擔接待各類旅行團。
地址
婺源縣書鄉(xiāng)路
2017婺源特色小吃推薦
糍粑
在婺源,每年的六月六,或小孩的周歲生日,每家都要轟轟烈烈地做一回糍粑,除了少數留給自己吃外,其余的都散發(fā)給街坊鄰居、親戚朋友,以示喜慶。
幾天前,主人家就開始準備。一是請人。做糍粑,要四五個人合力,主人需提前到鄰居家中,請好幫工。鄉(xiāng)間農民大多純樸,雖沒有工錢,但鄰居除非急事,都一口答應。二是準備原料,最主要是糯米,需用篩子細細篩過一遍,篩去蟲子、雜質等,做糍粑的每一粒糯米都要飽滿圓實,喻示著小孩結實健康;其次是木杵、石臼等,也要洗干凈、曬干,像沐浴后盛裝待客的小孩,專等喜日的來臨。
喜日到來,一大早,主人就會起床,劈柴生火,燒水蒸米。水燒開后,在鍋中放入一個大蒸桶,里面盛滿昨夜就已泡好的糯米,罩上蓋子,讓糯米在白氣繚繞中,敞開無私的胸懷。
糯米蒸熟,幫工的漢子也陸續(xù)來到,喝上一口茶,抽上一根煙,工作之序曲就開始唱響。將蒸熟的糯米倒進洗好的石臼里,幾名漢子各拿一根長約兩米、半徑約7厘米的竹筒,名曰搗米筒,開始搗米,每一下都落到實處,深入糯米之中,再拔出,再搗入,使得糯米成膠狀,濃濃地粘結在一起。
搗完,再開始舂米。一名漢子坐在石臼邊,不時翻動,便于舂打;另一名漢子就拿起木杵舂。舂是個很累人的活,既要臂力,也要技巧;既快不得,也慢不得。快了,易舂到翻動人的手;慢了,舂不均勻。所以,常要不了十幾分鐘,舂米的漢子就會大汗淋漓。這時,就有其它的漢子接過他的木杵,繼續(xù)糯米的舂打。
舂完,主人拿來一個竹匾,將糯米團放入其中,幾個漢子一齊上陣,左右手合作,擠、捏、壓,做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做好,放在通風處晾上個把小時,糍粑的雛形就大致完成。一個個整齊地碼在竹匾中,白凈而光滑,甚是好看。
這時,主婦們開始粉墨登場,用一根筷子,頭上剖開,夾入小木棍,成花狀,然后沾上紅墨水,分別在各個糍粑中間點上紅點,只見她們的巧手在糍粑間翻飛,成了一道絕美的風景。要不了幾分鐘,糍粑就都抱著中間的紅點,像成熟的果子,等待人們的享用。
當然,也有人家,不點紅點,而用上一個大碗,放入芝麻,攪入白糖,把糍粑放進去滾上一滾,糍粑上就布滿了星星點點的芝麻,風味大不同。
糍粑做好后,主人多會叫上幾個小鬼頭,分成幾批,把糍粑裝入籃子,給街坊鄰里送上一些,共同享用。小鬼頭們都很樂意,因為既有美味的糍粑可以享用,又能享受各家各戶感激的目光。
家中有了糍粑,主人會用煎、炸、烤、蒸、煨等多種方法,做出脆、甜、香、滑等多種味道。至此,糍粑就成了鄉(xiāng)間農民難得的一道美味佳肴,充實著他們貧而不賤、富而不奢的餐桌,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出生、成長、直至老去。(此文曾刊登于《婺源報》)
糯米子糕
糯米子糕,以優(yōu)質糯米為原料,拌入雞蛋、精肉、黃芪等,色澤金黃,滑而爽口,粘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
每逢喜事,或家里來了親戚朋友,主婦們都會做上一盒,以示慶祝,用來款待遠方的客人。
糯米,是很常見的,每年各家各戶都要種上約半畝地。做子糕時,主婦們會拿出平日里貯藏的糯米,細心地淘洗兩至三遍,多了容易破壞糯米的營養(yǎng)成份,少了不易洗干凈。淘洗完,再浸泡一個晚上,這樣糯米容易蒸熟,做出來的子糕也更松軟,味道更佳。
雞蛋多是自家的雞生的,農家的雞吃的是五谷雜糧、青草昆蟲,很具營養(yǎng),做出來的子糕顏色也分外金黃。精肉須精中選精,不含一點肥肉,切得碎細,剁成肉丁。黃芪主要起染色作用,也有補氣壯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每年冬天,主婦們都會趁閑上山,采上一些,曬干,留著備用。做子糕時用冷水細煮,充分煮透,煮出汁水。
原料備齊,第二日,主婦們會早早起床,燒鍋生火,用飯甑蒸糯米,往往需要二十多分鐘。蒸熟,將糯米倒入一個四方形的搪瓷盆,置涼片刻,以免把生雞蛋燙熟,不易拌勻,味道不正。然后打入雞蛋,放入肉丁、食鹽、少量油、黃芪汁等,當然,你也可以因著自己的喜好,加入紅棗、綠豆等。攪拌均勻,蓋上薄布或箬葉,用手壓緊,再回鍋蒸熟。起鍋冷卻后,糯米子糕就做好了。
做好的子糕可先切條,再切成長寬均約五厘米左右的薄片,或蒸,或煮,或烤,或炸,味道多變,但都十分爽口,不愧是一道款待客人的好點心。(此文曾刊登于《婺源報》)
茄子干
婺源,四面環(huán)山,農民多勤勞,每年都會開墾很多土地,種上大片莊稼、蔬菜,特別是茄子。到了成熟季節(jié),沉甸甸的、圓嘟嘟的的茄子就擠滿家中,吃不完,就做成茄子干。
夏日的早晨,主婦們帶著籃子出門,采摘茄子,她們一一翻過茄子樹,選擇那些大而飽滿、沒有蟲害、外表光鮮的,這樣做出來的茄子干味道才會特別爽口。要不了多久,她們定能采上滿滿的兩大籃子,挑回家,坐在門口,借著樹的濃蔭,用菜刀給茄子去蒂。蒂做豬食,茄子做茄子干,農民都這樣,不舍得一點浪費。去完蒂,洗干凈,放到鍋中煮十來分鐘,直到茄子的顏色發(fā)生變化,用筷子戳過去軟軟的,方可撈起出鍋,用刀剖成兩半。主婦們的技巧很是高超,每一刀下去從不剖斷,而是留著一層皮,讓它粘連著,這樣做起來更方便。剖完平鋪在太陽底下,曬半天左右,方便入芯料。
在這段時間里,主婦們通常也不閑著,而是準備芯料。芯料多用辣椒、豆角、豆芽、大蒜、生姜等,都需切得很細,與糯米粉、食鹽、油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包在兩塊茄子中間,每個2~3mm左右,少了不著味,多了口感太軟。包完放回鍋中蒸,蒸熟?;穑俜诺教柕紫?,曬上幾天,曬干為止。
當然,除了芯料茄子干外,還可做條狀茄子干。只要直接把茄子干剁碎,與芯料混在一起,攪拌均勻,放入鍋中蒸,蒸爛出鍋,均勻地薄薄地鋪在有塑料薄膜的竹匾中,放到太陽底下晾曬,或放在火上烘干烤硬,切成長條狀,即可食用。
無論怎樣,茄子干外表都呈醬褐色,口感好,集香、甜、咸、鮮、辣于一身,能夠補中益氣,消菌抑病,對防治血管病也有一定療效。
清明果
每年清明、除夕或家逢喜事時,各家各戶都會忙里忙外,采野艾,和米粉,做清明果。
野艾,清明節(jié)前后生,高約五厘米,葉對生,呈扇形,以水邊沙地上居多。每到這時,孩子們就邀朋結伴,挎著小籃子,在鳥語花香中你追我趕,采摘野艾。只見一雙雙小手在草叢中翻飛,猶如一只只舞動的蝴蝶。要不了多久,籃子里就會裝得滿滿的,他們又興高采烈地踏上歸家的路。
回到家,主婦們會拿過野艾,細心地擷洗,擷去黃葉,洗去泥土、雜物。她們洗野艾,像對待幼小的嬰兒,不敢有絲毫的疏忽。擷洗完,主婦們會起大火,用沸水在鍋中煮野艾,煮爛為止,似漿糊一般方可。然后用篩子撈起,過濾掉水,倒在米粉中,大力揉捏,和二為一。這樣,清明果果皮就做好了。
清明果果餡,多用蘿卜、艽菜、酸菜、豆腐等,切得碎細,拌入油、鹽、豬肉、辣椒粉等,紅、黃、藍、綠搭配在一起,甚是好看。
原料準備妥當,主婦們會請來幾位巧手鄰居,幾個人圍坐在一起,邊侃侃家常,邊做清明果:抓一點皮,壓、擠、按,多種手法并用,做成小碗狀,盛入餡,合攏兩邊緣,捏緊、壓花。壓花是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體現技術的環(huán)節(jié),緊了不美觀,松了露餡。所以,巧婦們都會小心翼翼,用大拇指側面,一下一下有節(jié)奏地壓過皮邊緣。壓好,就可以整齊地擺在撒有米粉的竹匾中,等待蒸煮。
清明果做完,主婦們拿來一個蒸盤,竹子做的,鋪上一塊薄布,小心地把清明果放在上面,放進鍋中,用中火蒸。大概五分鐘左右,清明果熟了,掀開鍋蓋,一股白氣直沖房梁。用筷子夾起清明果,碧綠如草,入口滑而不膩,香而美味。
如今,清明果走出了鄉(xiāng)村,走出了農門,成了婺源的又一特色小吃。在婺源縣城,幾乎每條街上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綠綠的,小巧玲瓏,蒸騰著白氣,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讓它們以另一種方式再次見證了婺源的美。
灰汁果
在婺源當地,每年七月半時分,或秋風吹起、稻谷成熟時。農民為了慶祝,每家每戶都盛行灰汁果。
灰汁果,俗稱“千層馃”。顏色似灰,形狀不一,有圓形,有條形。炒制時,圓形用刀切條,條形直接入鍋,多放入辣椒、酸菜、豆芽,也可用雞蛋、豬肉配料?;抑龇ㄆ嫣?,因而味道非同一般,既具有大米的爽口,又兼?zhèn)洳菽镜那逑悖栽谧炖?,回味在心頭。
灰汁果以優(yōu)質秈米為主料。秈米產自南方,米粒細長,質地透明。將秈米放至石磨之上,磨成米粉。取稻草桿,須干燥,不曾淋雨,點火燃燒。待稻草燃燒至大半時,此時草木似灰而未成灰,用水澆滅。這道工序極講火候,過早無灰可取,過晚顏色過死,非經驗豐富之農婦不能勝任。將稻草灰放至盆中,加水不斷過濾。去除雜質后,燒開泡制米粉,用手大力揉搓,使之攪拌均勻,受味平衡。這時,模板閃亮登場,一按一拍一印一取即可。當然,也可使線拉成片,或手捏成條。
如今,灰汁果早已走出農家,遍布大街小巷。逢年過節(jié)可以炒,家常食用亦不可缺。由于口感獨特,更深受天南海北的游客喜歡。你想想,漫步于熱鬧的街頭,欣賞著婺源的美景,再來上一盤灰汁果,抿幾口小酒,溫暖便與幸福相伴,從腳底出發(fā),直至全身。
坑頭米酒
坑頭村,位于婺源西北部,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當地米酒更是物美價廉,名揚四海。
從古至今,婺源當地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每逢節(jié)日或喜事,每家每戶都要釀制水酒款待客人。其中,以坑頭米酒品質最佳,老少皆宜,因而名氣最大。明清時期,就有“坑頭水酒桃溪魚,官宦餐席不能離”之說,由此可見一斑。坑頭米酒無集成化生產,全部產自農家,或喝或賣。該村,家家釀酒,處處溢香,少者釀制千斤,多者可達萬斤。
坑頭村隱于青山,山間泉水清冽,水質甘甜。釀制坑頭米酒,必須采用山中甘泉。傳說,呂洞賓曾仙游到此,歇腳喝水,水沾仙氣,從此更顯特別。每年中秋前后,當地農戶選優(yōu)質糯米為原料,浸泡后蒸熟加入酒曲,讓時間在里面慢慢發(fā)酵,待到來年開春開缸。新釀成的米酒呈嫩黃色澤,細流成絲,倒入杯中滿而不溢,入口醇香,淺嘗輒醉。如若將酒封缸二至三年,酒顯紅色,其味甘而不烈,醇濃而洌香。
若遇冬天,北風呼嘯,外面天寒地凍,此時來到婺源,走進坑頭農家,關上門,燃起一爐火,燙上一壺坑頭米酒,圍爐品酒,猜拳行令,談天說地,一定讓你溫暖如春,從此忘卻世事的煩惱,暢享人生的快樂。
酸腌菜
在婺源當地,酸腌菜是一道開胃小菜,深受街頭巷尾的人喜愛。
每年秋冬季節(jié),婺源當地人都會腌制大量酸菜。品種繁多,以辣椒、蘿卜為主,也有菊姜、蕎頭等。婺源地處山區(qū),土地資源豐富,婺源人秉承勤勞的光榮傳統,大量種植蔬菜,吃不下的要么曬干,要么腌制起來,以備農忙時節(jié)。辣椒剁碎了行,整個也可以;蘿卜多選小品種、紡綞形,切條曬至半干;菊姜在當地叫洋姜,切片居多,整個也無妨;蕎頭白色,又稱藠頭,是薤的地下鱗莖,只需清洗干凈。這些東西單獨腌制的有,混搭的也有。
腌制時,各家各戶準備一個半大的陶瓷缸,用鹽、生姜、大蒜等一起攪攔均勻后倒入缸中,使大力壓實,中間的空氣越少越好,這樣才不容易腐爛。中間隔層木頭,上面用石頭重壓,防止漏氣腐爛。對于石頭,大家都非常重視,選花崗巖,請石匠一錐錐鑿成圓柱形,上面有類似于門把手的拉環(huán),便于提拿。當然,也有人家直接從溪水中撿來,洗干凈后使用。
幾天后,酸腌菜已具火候,可以食用。每次炒制時,拿開大石頭,掀走木板,用手抓出一碗后重新壓緊。將酸腌菜放入水里淘洗一下,放至熱油里隨便翻炒幾下即可。由于酸腌菜夾點辣,帶點酸,適合當地人的口味,也能刺激味蕾,有開胃之功效,所以常在吃飯前作為小菜上桌。許多小孩子對酸腌菜也有特殊的感情,總要他們的母親用飯加酸菜一起回鍋熱兩下,那吃起來的感覺更好。
酒糟魚
十幾年前,筆者與朋友相聚于江西婺源,店家贈送一碟小菜:幾塊酒糟魚。與朋友聊著天,敘談離語;喝著酒,濃烈著情感;夾一塊入嘴,細細咀嚼:咸辣俱有,滑爽均存,酒香與魚味在舌尖縈繞。忍不住品咂多時,不忍吞咽,淡水的氣息便迎面而來,世事的滄桑也浮上心頭,快樂的心情同樣環(huán)繞全身,三月不絕。時隔多年,那一種味道依然像刀一樣,深深地刻在筆者的腦海中。
婺源隸屬江南,雨水充沛,山間小溪流淌,當地人順水修塘,蓄水養(yǎng)魚。魚資源豐富,蒸魚煮魚吃膩了,于是當地人發(fā)揮聰明才智,換換口味嘗嘗新,酒糟魚就這樣走上了歷史舞臺,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酒糟魚以草魚或鯽魚為原料。鯽魚肉緊,味道更佳。殺完魚后,剖成兩半,抹上精細食鹽,用繩子掛在竹桿上晾干,八成即可。取下放在鍋中蒸熟,熟后置冷。米酒是關鍵,調料也重要。將各種調料,如姜、蒜、辣椒等放入油中在火上爆香,與蒸熟的魚一起放入米酒,攪拌均勻。咸淡自己掌握,也可根據自己口味選擇加入糖和麻辣鮮等。找個大陶罐,放入酒糟魚,封口腌制月余,融入時間的味道,摻入享受的等待,等待那誘人的酒糟魚。
如今,婺源人因地制宜,靠魚吃魚,陸續(xù)開發(fā)出很多酒糟魚品牌,如:老嫗牌、老婆子牌、桂花牌等等,都名揚海外,遠銷東南亞,為婺源經濟的騰飛立下了汗馬功勞。
粉蒸肉
粉蒸肉是中國南方的特色菜式,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似乎并無稀奇之處,但對于婺源當地人來講,它有著特別的意義,有著一份深厚的情誼。
逢年過節(jié),娶親嫁女,凡遇盛大喜事時,婺源當地人常大擺宴席,歡迎遠近賓客。宴席之上,粉蒸肉是必備主菜,用大碗,滿滿一碗。在粉蒸肉的相伴下,賓客們敞開肚,喝酒猜拳,道喜賀福,將熱鬧進行到底。在婺源當地人的眼里,無肉不宴,無肉不歡,它是喜慶的序曲,是福祿的象征,是主人歡迎賓客的代名詞。
粉蒸肉必選上等五花肉,取自豬的肋骨處,有肥有精有骨頭,適合各色人等的口味。將五花肉切成長條,盛入缽中,拌入鹽、醬油、味精、大蒜、生姜、米粉等。米粉多是婺源當地人自己動手,用晚稻米在石磨上磨成的粉。晚稻米陽光充足,水溫適宜,營養(yǎng)更豐富,口感尤佳。攪拌均勻后,放入鍋中,用柴燒大火蒸熟。掀鍋時,粉蒸肉清香撲鼻,肥而不膩,酥而不爛,讓人忍不住味口大開,都要多吃一碗飯。
有時,婺源當地人也在粉蒸肉中加入底料,有干茄子、白蘿卜、干豆角、連藕等。蒸熟后,肉的清香與底料的味道相結合,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婺源當地人外出時,出門之前,父親多會去集市上買來幾斤豬肉,母親親自動手做上一盆香噴噴的粉蒸肉,讓游子們大飽口福,不忘歸家。因而,粉蒸肉在當地人眼里也成為了一種鄉(xiāng)情,一種情感的寄托。
荷包紅鯉
婺源有四寶,荷包紅鯉、江灣雪梨、龍尾硯、綠茶。荷包紅鯉全體通紅、頭小尾短、背高體寬、背部隆起、腹部肥大、形似荷包而得名。
相傳明萬歷年間,時任戶部尚書余懋學向皇帝告老,想回到家鄉(xiāng)婺源。神宗念他勞苦功高,特賞賜兩條紅魚,即荷包紅鯉。余回家后,兩條魚繁衍生息,延傳于婺源當地,故荷包紅鯉,又稱之為“圣魚”。
在婺源當地,荷包紅鯉極具觀賞性,是一道絕美的景觀。每家各戶都在門口或附近設缸挖塘,養(yǎng)上幾條荷包紅鯉。紅魚、清水、綠草、灰石,色彩艷麗;魚游石上,石鋪水底,伴以淙淙水流,有如人間仙境,深受當地人和游客喜愛。
荷包紅鯉肉雖屬鯉魚科,但有獨到之處:色澤紅亮,肉質鮮嫩,魚湯鮮美,肥而不膩,香鮮微甜,誘人食欲。制作時,刮鱗去鰓,剖腹除內臟,撒鹽腌制片刻,加入料酒、蔥花、生姜、大蒜等,放至鍋中用慢火細蒸,蒸熟即可。當然,荷包紅鯉可燉可炒,可炸可烹,做法多樣,風味不同。
荷包紅鯉還具有很高的食療功能和藥用價值。清代著名學者汪紱在《醫(yī)林纂要探源》一書中寫道:此魚“和脾養(yǎng)肺,平肝補心,孕婦最宜食之。安妊孕,好顏色,止咳逆,療腳氣,消水腫,治黃疸”,故被譽為“人間天物”。
紅薯干
婺源紅薯干,顏色鮮艷奪目,以橙黃為主,味道甘甜,營養(yǎng)豐富,深得婺源當地人喜愛。
婺源當地,主產兩種紅薯,白心薯和黃心薯。黃心薯即南瓜薯。婺源紅薯干,以優(yōu)質南瓜薯為原料。在秋末冬初,紅薯成熟,挖回家后洗干凈,剔除其它品種及壞薯。削皮后放進鍋中蒸熟,用菜刀切成條狀,放至太陽底下暴曬,將水份曬干,即可儲藏,隨時取之食用。
婺源當地人常居深山,上山下田乃生活常態(tài)。多年前,生活艱難,婺源紅薯干是最好的充饑食物。早晨,塞一把入口袋,既不占空間,又不妨礙行走。餓了,扔一根入嘴,慢慢咀嚼,渾身充滿力量,干起活來格外帶勁。即使到了現在,婺源人對它也愛不釋手,拜親訪友時提一包上門,讓主人也大為歡喜。
婺源紅薯干是婺源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以及鉀、鎂、銅、硒、鈣等10余種元素。紅薯干雖小,養(yǎng)生保健作用卻大,尤其是對老年人健康非常有益。因此,婺源紅薯干也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可以抗癌,有益于心臟,能夠預防肺氣腫,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對抗糖尿病也有很強的效果。
婺源紅薯也可以烤著吃。大街小巷上,常有不少農民推著烘爐(不同于烘箱,圓柱形)沿街叫賣,便宜實惠。烘爐中備以炭火,將紅薯置于其中,烘烤至熟,香味撲鼻,口感絕佳。
油煎燈
油煎燈,是婺源當地特有的美食品種。因其色澤金黃,小巧玲瓏,有如燈狀,所以得名。
油煎燈制作稍顯簡單,無太多繁瑣的工序。買來面粉,加入適量水調成面糊。將南瓜、蘿卜等切絲,夏季多用南瓜,冬季常選蘿卜,拌入鹽、味精、辣椒碎末、大蒜、生姜等。用炭爐起火,以前多用木炭,現在改成煤球,上架一口鍋,倒入半鍋油,燒熱。取油煎燈模(手柄長,燈座形狀),用勺子舀入面糊,置于油鍋之中炸。片刻后,貼近油煎燈模壁的面糊結成硬狀,這時將燈模取出,倒走多余面糊,用筷子夾入餡料,上澆蓋一點面糊,再次放入油鍋中炸。幾秒鐘后,將燈模在鍋壁上輕輕敲擊,油煎燈便從模子里倒出,任其在油中漂浮,炸至外表金黃時出鍋,瀝干油份,以備食用。
油煎燈剛剛出鍋時,須冷卻須臾,以免燙嘴。咬一口,外殼松軟清脆,內餡鮮美綿軟,有如巧克力外衣所包裹的牛奶雪糕。油煎燈雖然味道獨特,但屬油炸食品,不宜多吃,腸胃不適者易造成消化不良。
在婺源,油煎燈深受當地人喜愛,特別是小孩子的青睞。路邊,常有不少老婆婆擺上鍋爐煎制,一元錢兩個,便宜實惠。她們辛苦奔忙一輩子,到老也不愿歇下忙碌的身影,賺點小錢補貼家用。小孩子路過,多向父母要上一元錢買來邊走邊吃,作為解饞的零食。有時,家庭主婦也會親自操刀上陣,煎上一鍋,除作早餐點心外,其余均分散鄰居,以示友好。
糊菜
說起婺源美食,糊(hù)菜是不得不提的。
糊菜品種繁多,有糊豆腐、糊蘿卜、糊南瓜、糊莧菜、糊豆芽等。在當地人眼里,甭管綠的黃的、大的小的、粗的細的,凡是能夠切絲剁碎的菜都可以拿來糊。日日糊,月月糊,糊上一年好生活。糊菜因為口感鮮嫩,而深得大家喜愛。
糊菜做法簡單。先將豆腐、豆芽等主料切成丁狀,像家常菜一樣放至鍋內炒熟,加入熱水,右手持鍋鏟,左手抓米粉,邊灑米粉邊用鍋鏟攪拌。放米粉速度要慢,攪拌要快。惟有這樣,米粉才不會結成球狀,影響食用。米粉入鍋,迅速與熱水結合??村佒袩o水,便可停火起鍋,端上餐桌。
糊菜的配料因人而異。大蒜加香,生姜去寒,辣椒添辣,這些配料喜者則加,厭者而棄,隨心所愿,不受拘束。當然,香菇、肉蓉、筍干等愛者居多,亦常剁碎使用。
婺源植被豐富,水質澄澈。當地人糊菜,一般舍棄自來水,而是提上水壺,從石縫中取來山泉水。好水糊好菜,水的甘甜與菜的清香進行完美結合,演繹出一場絕佳盛宴的舞臺劇。
婺源人每遇紅白喜事,糊菜是第一道主菜,其中以糊豆腐居多。糊豆腐上桌,大家用勺舀而食之,甜中帶酸,辣中夾涼,有開胃之功效,作用等同于其它地方的開胃羹。逢年過節(jié)時,特別是除夕節(jié)中午,家家戶戶不吃米飯,只吃糊豆腐,寓示來年過上好日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