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銀真假辨別的方法與秘訣
古代白銀真假辨別的方法與秘訣
白銀是古代的時候人們使用來買東西的貨幣,那么在收藏這種白銀的時候你知道應(yīng)該怎么去辨別其中的真?zhèn)螁?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白銀真假辨別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白銀真假辨別的方法
(一)觀色。用濕巾擦干凈白銀表面的污銹后觀看其銀色澤。色澤暗淡者為低成色銀,色澤潤白柔和為高成色銀。如果白銀中含有黃銅則帶有微黃色,如果白銀中含有白銅則帶青色。一般地,60%成色的白銀光澤暗淡,并帶赤烏色,磨去外層有胭紅色;80%左右的白銀色中含淺紅色光澤偏暗;成色85%左右的白銀白中帶微紅。古代對觀色極為重視,宋代就有“金紫銀青”(即足金紫色,足銀青色)為金銀幣絕品的記載。明代記有:白銀“好者出爐白,次者灰色,又次者出爐便黑”。出爐便黑定摻有黑鉛。
(二)折試。手折試白銀,以其形變和彈力判定白銀的成色。純銀柔軟富于延展,彎折97%以上的白銀容易變形無彈力。90%左右成色的白銀彎折時稍有彈力。80%成色以下的白銀硬度較強、彈力較大、彎折時硬度大。
(三)聽音。用錘敲擊白銀,聲音柔和無韻或韻短,而銅音尖高韻長,而且銅含量越多,聲音越尖高韻亦加長。
(四)銀對牌由白銀和紅銅配制而成,以對牌鑒定白銀,輔之以化學試劑測試,可以鑒定白銀成色。其步驟是:
(l)以對銀牌鑒定時,先平看磨道色澤。
(2)然后用“吃銀虎”(以98%以上的銀粉末和水銀制)輕擦在試金石的銀道和對牌道上,以掛在銀道和對牌道上的水銀多少來確定成色,水銀多銀的成色高,掛水銀少銀的成色不高,不掛水銀的不是銀。在試金石上擦時,含黃銅的銀擦出的道,低成色烏黃返青發(fā)深,成色高則烏黃泛青發(fā)浮;含銀高的白銀銀道是灰白色的,泛青色、灰色重者為低色銀。我國古代在白銀鑒定方法上早已應(yīng)用了試金石和對銀牌方法。據(jù)載元代檢驗被毒害的尸體時,用銀探入被害者咽喉,取出后銀釵發(fā)黑可斷定中毒害命。宋元時期對銀牌已普遍用于民間金銀鋪,近代白銀對牌的運用一般配合化學試劑進行。
古代銀碗要如何保養(yǎng)
1、避免與發(fā)膠、香水、護膚品放在一起。
2、古代銀碗使用過后,銀立即擦干。
3、銀質(zhì)氧化時呈現(xiàn)談咖啡色,亦可以擦銀布直接擦拭(擦銀布含有銀保養(yǎng)成分,不可水洗,擦拭產(chǎn)生的污痕為銀,可多次使用)。
4、古代銀碗接觸溫泉水或硫化物,易使表面產(chǎn)生變化,因此應(yīng)避免于溫泉地區(qū)佩戴。
另外,古代銀碗的抗氧化性和光澤的持久性也跟個人酸堿體質(zhì)有關(guān)的,白銀表面產(chǎn)生微妙的色澤變化也會有所差異,屬正?,F(xiàn)象。
古代的碎銀子的來源
何為“碎銀”?——碎銀是指散碎的銀子,份量多少不一,與成綻的份量為整數(shù)的銀子相對。電視劇上不是老有碎銀子嗎?那個是怎么知道是幾兩的,他們都沒有天平啊?
明清兩朝的銀本位制,“兩”是主單位。兩以下的錢、分、厘、毫還算常見。而絲、忽、微、纖、沙、塵、埃、渺、漠、糢在民間少見。這十個漢字作為量詞,均是微小的意思。漢語中有成詞,如絲微、微纖、微漠,以及毫厘、絲毫、塵埃等。兩以下的十五個單位,均為十進制。十絲為一毫,十忽為一絲,十沙為一纖,十塵為一沙等。
實銀子用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沒有固定面值,用時得用專門的秤(戥子)來稱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鑄好的銀錠。元朝曾鑄過一種50兩一錠的大銀子,稱為“元寶”,也就是“元朝的寶貨”。后來這個名稱就沿用下來。元寶的形狀是兩頭翹起的,為了便于纏在腰上,過去說“腰纏萬貫”,就是這么來的。也有小一些的銀錠,二十五兩的,十兩的,還有再小的銀錁子。買小件物品則用散碎銀子。銀子比較軟,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稱著用。銀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銀子稱紋銀,因為表面有皺紋的緣故。差的銀子叫“低銀”。
古人在正常商業(yè)普通交易過程中都用銅錢,小錢為半兩大錢為五株120個錢為一貫,一般情況下都夠用了,大額商業(yè)貿(mào)易才會用銀子。如果大額貿(mào)易用銀子都會去錢莊銀樓交易,并且會有專業(yè)錢客點驗銀兩。至于散碎銀子如果在錢莊外用一般的點驗都是用呀咬驗成色用手掂驗分量,另一方面銀兩的購買力在盛唐時是一兩銀的購買力為3500宋朝為3000明朝為2500左右,所以有些古裝戲中有些場景中在小飯館5客店中吃頓飯就拿一錠銀子付賬的純粹是瞎扯淡……如果真穿越回去也會被官府當成賊人抓起來。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