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本質讀書心得體會
我們的師父和我們分享了《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我想師父的初衷是讓我們在平時教學實踐過程中探索一種更宜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以致于大多數學生在考試后很快忘記了大部分學習內容,也很少有人去系統(tǒng)的整理各階段的學習內容。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很想弄清楚學習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在共同分享了安德烈·焦爾當這本書過程中,大家都受益匪淺。
書中提出了一些在我們看來對于理解如何理解學習最有用、操作性、感召力的因素:我們是怎樣一步步學習的?其中涉及的過程是什么?大腦是怎么產生學習這種能力的?調用、行動和能力遷移應該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學習者的情況又是怎樣的?為什么有些孩子會承認沒法學習?怎樣才能促進學習?通過對這些因素的逐條分析,深刻的揭露了學習的本質。
不過,這本書并不局限于介紹一些事實性信息,即使其中一些信息極為新穎。這本書意圖將這些信息置于相關語境之中,試圖提出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法,更確切地說,是提出一些最適宜的方法,因為就像在任何復雜領域中一樣,對其沒有一個最終的、永恒的解決方法。但教師、培訓者,以及學習教育科學、心理學和人文科學的大學生,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備課和研究所需的材料。并且,這本書說服力的理由是——年少時的作者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后進生,但通過自己的研究與努力,最終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對于我們而言,作為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只有弄清學習的本質,知道孩子們能學好的途徑、理解孩子們學不好的原因,讓孩子知道為什么學習?應該怎樣學習?會經歷一個什么樣屬于自己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有效支持。書中有很多觀點與我們一直以來的教學理念十分一致:強調了“學習者”這一概念,并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這一理念。這個過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絕不僅僅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只要老師課堂內容準備得夠好,學生只要認真聽,就夠了。
我聽到過很多家長說過此類觀點,他們認為要想學生好好學習,老師就應該先好好教課,甚至理解為只有好好教課,學生才能好好學習。然而,這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大家忽略的學習這一主觀行為的執(zhí)行者——學習者,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墒俏覀兘洺吹酵瑯拥膶W生坐在同樣的教室,聽同樣的老師講同樣的課,但下課之后、放學寫作業(yè)時、階段考試時,卻呈現(xiàn)出了大量的差異,由此我們其實可以推斷出: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完全吸收老師所教授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即教并不是學。
而當教學如果僅僅被當作一種簡單的知識傳遞時,某種程度上,它并不能引發(fā)學習,甚至還會妨礙學習。因為當老師在課堂上授課的時刻,學生由于自己頭腦里一系列關于學習的錯誤想法限制、束縛了教學的實踐,說得更直白些,那些對當下知識沒法正確理解的同學、那些對老師由于各種理由并不信任和喜歡的同學,他們的大腦并沒有正常工作,并沒用自己頭腦里的原有知識去解碼新知識,也沒有將老師傳授的信息納入自己的“信號接收系統(tǒng)”中,甚至教師由于并沒有用每個學生能聽懂的語言去闡述自己的課程內容,也會突略這一致命的“信息不對稱”,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和“告訴”混為一談,以為只要說過了,學生們就會知道。
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與學生脫節(jié)的問題,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過難的知識砍掉、把自己認為過于簡單的知識砍掉,把能夠證明他所要傳達的信息的論據收集起來。但這其中有一個要命的點:就是他的頭腦中能理解的信息和學生們頭腦中能理解的信息對稱嗎?此外,授課隨傳遞模式的嚴格性使學習者逐漸失去了批判思維,而批判思維是學習的動力,而且這種模式還會扼殺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適應能力。這就是我們看到大量的學生最后會變得滿足于被動接受,不再對任何事負責。我只想悲傷的說一句:缺乏主動性的學習是沒有生命力的學習。
因此,對學生的先有概念的考慮是我們?yōu)橐磺薪逃媱澋某霭l(fā)點。只有準確的評估了學生對該知識的原始水平,才可以找到那個“摧毀或補充”他們原有知識地圖的點。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所有的概念課中要設計大量的討論、對質、辯論環(huán)節(jié),打個比方來說:老師想傳授一個新知識給學生,就面臨兩種可能性:或者是在他原有的墻上做修補、或者是推倒他原來的墻而在原有地基的基礎上再重新搭建一堵墻,學生頭腦里的墻,要么是會讓新墻更穩(wěn)固、要么就是阻擋建新墻的障礙,那么我們的老師必須要有能力了解到墻下面是什么?原有的墻是什么結構?墻的地基走向是什么?還需要有推倒一堵墻需要的人力和工具,如果老師沒有火藥和推土機,如果要使用鐵稿,則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清晰的邏輯。這時,對于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向老師開放他的知識場域后面是什么東西,如果這堵墻實在是太高,擋住了學生的視線,那么他就不會有哪怕一絲探究的興趣。這時,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要向學生提供梯子,或者設法讓他爬到一定的高度。
本書在介紹了要學習的重要性后,又進而提出應該怎樣學。詳細的介紹了關于學習的三種傳統(tǒng)主流思想:第一種是把學習描述為一種簡單、機械的記錄,知識的獲取通過一個隨時待命的、空白的、始終專注的大腦來進行,學習被看做知識傳遞的直接結果;第二種是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進而形成一種原則——學習者在這一傳統(tǒng)下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形成條件反射;第三種是所謂的“建構”教學法。它從個體自發(fā)的需求和“天然”的興趣出發(fā),提倡思想的自由表達、應變、自主發(fā)現(xiàn)和探索。個體不再滿足于接受原始信息,要對其進行研究和選擇。
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不了解學習本質的人怎么說?如果一個學習對所學的內容理解不了,我們會說“那就是他不用心”,甚至是他“懶惰”的表現(xiàn)。由此,學生不僅沒有學到東西,還會感到灰心喪氣,再給自己貼上一個“我很笨、我不行”的標簽,這是最可惜、和知識背道而馳在兩條路上的結果了。
大家要消除一些錯誤的、傳統(tǒng)的思想:認為學習者思維結構的運件和磁帶是一樣的,只要聽了就應該知道。不,整個學習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會有很多的可能性、不同的方向發(fā)展。被記錄的刺激物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的思想。學習者對于自己要做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在他聽到的話里,他只會記住對他而言有意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