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花果山旅游攻略
連云港花果山風景區(qū)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面積12.8平方公里,規(guī)劃面積110平方公里;層巒疊嶂136峰,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是江蘇省最高峰,海拔624.4 米。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記》所描述的“孫大圣老家”而著稱于世,名聞海內外。它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秀美的自然景觀令游客贊嘆不已。山中古樹參天,名勝古跡眾多,歷代文人墨客的足跡遍布山中。主要景點136處,與《西游記》密切相關的景點很多,近兩年景區(qū)管理處加大綠化美化力度,花果山將是“四季好花常開、八節(jié)鮮果不絕”的人間仙境?;ü轿挥谶B云港市南云臺山中麓。唐宋時稱蒼梧山,亦稱青峰頂,為云臺山脈的主峰,是江蘇省諸山的最高峰。 李白:"明日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與蘇軾:"郁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寫的都是云臺山。被譽為:"海內四大名靈"之一。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連云港花果山旅游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連云港花果山旅游主要景點攻略
花果山位于江蘇省連云港云臺山境內。花果山山 門建成于1996年7月1日。一到山門口,《西游記》氛圍便撲面而來。山門是在傳統(tǒng)古城門的骨架上,用現代表現手法加以渲染。正門上首為孫悟空的頭像,背襯圓形圖案,象征功德圓滿,法輪常轉。
北側有唐僧師徒4人西方取經的浮雕,下方有6只圓雕雄獅把門,廣場四周有109只石猴迎賓。山門背面的匾額上鐫“東勝神洲”四字,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先生題寫。透過中間的門洞,可看到松林中吳承恩雕像。
步行沿仙人橋、竹節(jié)嶺、十八盤登山,也可乘汽車直抵山頂。十八盤路側有一塊石頭形似鯉魚,頭在地面,半獻身子在地下。相傳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穩(wěn),派許多陰陽先生到各地去查訪和破壞龍脈,這天有一位來到云臺山,發(fā)現了鯉魚石,又見這條嶺上有個第一天門。他知道鯉魚只要跳過天門便成了龍,托生在山主家,長大就會搶奪皇帝的江山。陰陽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他。山主很高興,便問怎樣才能使鯉魚跳過天門。陰陽先生對他說,只要在鯉魚石旁修個十八盤,就能順勢飛上天門。于是山主雇人晝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盤,陰陽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來鯉魚跳過天門才能成龍,若是落在十八個盤子里,那只能是人間的一道菜,風水也就這樣被破了。
攀上十八盤,走不多遠便是南天門。在《西游記》里它是玉皇大帝靈霄寶殿的外大門,每次孫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經過這里通報。南天門舊有關帝廟,毀于日寇的戰(zhàn)火,林則徐曾在鴉片戰(zhàn)爭前到這里觀賞過,并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
九龍橋
由南天門下行抵九龍橋。九龍橋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環(huán)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條大澗在這里匯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過去香客從南天門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氣繼續(xù)向上攀登。這一降一升雖增加了登山的艱險,但卻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龍橋建于明代,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橋旁的大銀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山風陣陣,橋下流水潺潺,松濤盈耳,鳥語花香,把游人的疲勞消除得一干二凈。[2]
橋南有九龍將軍廟,也就是這座橋的橋神廟;北面高處是茶庵,過去專供游客休息品茶,現辟為吳承恩紀念館。
沿山路攀緣或乘纜車可至三元宮。三元宮是云臺山區(qū)的主廟,也是花果山的主體建筑。
三元宮
三元信仰源遠流長,早在1600年多年前東晉時代,干寶的《搜神記》上便載有東海人陳光蕊,生了三個兒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記敘。明代蘇北魯南三元信仰非常興旺,萬歷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謝淳破家擴建三元宮,奠定了三元宮建筑群的基礎?!段饔斡洝返淖髡吒侨膱远ㄐ叛稣?,書中說唐僧是東海陳光蕊的兒子,這廟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宮易名海寧禪寺,改塑釋迦牟尼佛,三元圣像已移至東配殿。
大雄寶殿面前有兩棵千年銀杏,顯示著三元宮古老的歷史??谷諔?zhàn)爭時三元宮遭受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這兩棵樹雖然枝干斷裂遍體枯焦,但在勝利的春風吹拂下,又綻發(fā)新芽,結出了累累果實。三元宮近年經過多次修葺,已逐漸恢復原貌,只在東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塊當年的殘垣斷壁,作為歷史的見證。
過三元宮拾級而上,不遠處便是義僧亭。1938年夏天,三元宮慘遭日寇飛機轟炸后,寺僧們聯絡山民共20余人奮起自衛(wèi),多次成功地伏擊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農歷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圍剿三元宮及所屬寺廟,戳死仁芳法師,綁走德選等四位法師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幾天后,日寇又兩次前來控山,把三元宮及所屬的玉皇宮、九龍廟、屏竹社等13處廟宇全部放火焚燒,使這座海內知名的龐大廟宇群化為一片瓦礫。
為了紀念云臺山的抗日僧眾,教育后代勿忘國恥,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在三元宮附近興建了義僧亭,亭中碑石上鐫有彭云撰文、周庚如書丹的《云臺山僧眾抗日紀念碑記》。
過義僧亭油口票碑、高心泉,便到了屏竹禪院。屏竹禪院坐落于一片金鑲玉竹之久金留玉竹是竹子里面的珍品,嫩黃色的竹竿上每節(jié)都有一條綠色的淺溝,位置上下交錯,此前彼后,好似在金版上鑲進一塊塊碧玉一般,美麗淡雅。金鑲玉竹在宋代的文獻上便見記載,后漸漸失傳。
10多年前內地發(fā)現幾百株野生的金鑲玉竹,一些植物學家便驚嘆為很有價值的發(fā)現。后來人們才知道這種所謂失而復得的珍稀品種,在云臺山上千余年來一直生長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郵電部發(fā)行的特種郵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采用了連云港的金鑲玉竹。
屏竹禪院為明代謝淳舍家開山時所建,曾慘遭日寇焚毀,僅存院門。1984年政府撥款重建。屏竹禪院又有松風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稱,面積雖不大,但在園林設計上卻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惠心泉一井兩眼,象征著珠聯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別甘甜,過去禪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
南花廳是品茶的好地方,用惠心泉的水泡云霧茶,為云臺山茶道中的雙絕。谷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來此品茗休息。
水簾洞
水簾洞是中外游客最為向往的地方。吳承恩就是受了這個水簾洞的啟發(fā),在《西游記》中給早期的孫悟空提供了一個神話色彩十分濃郁的活動場所。當代詩人陳運和也慕名到此寫有關《西游記》的詩。全國各地的水簾洞很多,但都是《西游記》流行以后起的名字,只有這里的水簾洞是在《西游記》風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張朝瑞在為三元宮寫的一塊碑記里,便記載著水簾洞是香客必游之處。石壁上“高山流水”四個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時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時《西游記》還不曾出書。
水簾洞是一個天然裂隙洞穴,內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層平臺。洞門前有許多珍貴的題刻。“印心石屋”是清代道光皇帝手書,賜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來海州改革鹽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國庫轉虧為盈,出現了短時期的中興局面,因此皇帝給予他親書室名的殊榮。三年后,陶澍又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再次來海州巡視鹽政改革的成效,并發(fā)起云臺山廟宇的修繕工作,大興土木,使這一帶風景區(qū)頓時面貌一新。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當地人便將御書“印心石屋”刻于水簾洞旁。“靈泉”二字是嘉慶年間知州師亮采的手筆,“靈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雖不大,卻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間傳說通往東海龍宮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媧遺石是夾在大石縫中的一塊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著地,俗說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來的石頭。從明代開始,我國進入了長篇小說的鼎盛時期,許多作家都喜歡在石頭上大做文章,首創(chuàng)者吳承恩就是按照這里石頭的尺寸和形象來描述孫悟空出世的。
媧遺石上方有半邊石卵,據說另一半在孫悟空出世時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側有一個形似猴頭的巨石,溫情地吻著媧遺石,那便是孫猴子成仙后脫下的凡胎。媧遺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達池”,阿耨達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眾水之源。傳說過去仙女常來洗澡,孫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臟了池子,從此仙女們就不再來了。
在照海亭的下方,有一塊巨大的摩崖石刻,是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百年誕辰鐫刻的,將毛澤東說過的一段話:“孫猴子的老家在新海連市云臺山”,用集毛澤東手跡的方法重組而成。 毛澤東在1955年10月至1958年春天,短短三年間三次談到這里的花果山是孫猴子的老家,引起了省、地、市領導及當地人民的重視,經過查找資料,現場勘察,證實毛澤東主席的判斷非常準確。
照海亭一帶有關《西游記》的景點比較集中,較為有名的有海天洞、二仙洞、法龍洞、萬佛洞、朝陽洞等,過去大多塑有佛像,供信徒朝拜;還有一些是依民間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個,因為由高僧悟五營造,故又稱悟五洞。當年他剔除石縫間的淤土,鑿通相關連的洞穴,使海天洞與上下四旁的小洞連成一體,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并在洞頂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見四面群峰遙峙,翠綠撲面,花香陣陣,幾疑身入仙境。傳說命名的,如無底洞、狐妖洞、馬猴元帥洞等,統(tǒng)稱七十二洞。這七十二洞是千萬年前一次猛烈造山運動留下的痕跡,許多巨大石塊交叉壘疊,自然形成了一大批洞穴。
一線天和七十二洞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許多巨石和洞穴連接組成的一處景點,古人稱作“天通一線”和“石壁洞天”。一線天的主景是兩塊幾十米高的石頭互相支撐,中間形成一條狹窄的通道。人行其間,可看到上面露出的一線藍天,白云匆匆流過,奇險奇趣。在一線天里鉆洞,道路回環(huán),處處相通,忽上忽下,忽隱忽現,只聽人語聲,不見人蹤跡,盛夏如秋,暑氣全消。
玉女峰
從遠處山腰眺望一線天,這里就是著名的八戒石.很像一個戴著僧帽的老豬在綠樹叢中呼呼大睡。一線天下面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游客都愛在這里留影,青山紅字,非常壯麗。這里還有天然碑、硯石等景觀。沿小路前進可至墨香小徑,里面有百余位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塊上;還可至怪石園,看千奇百怪與《西游記》有關的象形石。“神”字王在東部禿龍溝下,是刻在山體上的懷素草書“神”字,長39.4米、寬15.8米,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漢字,1996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游的高潮,有緣的人在這里可看到云臺山兩個最為精彩的景致。一個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另一個是看云臺鋪海,白云翻滾好像海水揚波,露出來的峰頂就像大海里的蓬萊仙島,群山俯伏,阡陌縱橫,此情此景令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在花果山山門以西不遠處,原有建于隋代開皇年間(581—660年)的郁林 觀,1400多年后,仍然能夠指出它的遺址所在之處,完全得益于石壁上的那塊唐碑《東海縣郁林觀東巖壁記》。唐碑鐫刻在一塊天然的平整巨石上,凈面高2米,寬3.8米,蒼勁的隸書氣韻恢弘。由于石質優(yōu)良,從唐代流傳至今,依然字跡清楚如新,是國內罕見的珍寶。《東??h郁林觀東巖壁記》是一篇美麗的游記散文,敘述海州司馬崔惟怦巡視海疆之后,順路到這里游覽的情景。文中描繪了當地自然景觀,還詳盡敘述了地方官元暖開辟飛泉景點的過程。講他怎樣親自策劃和設計,砍盡雜草,剔除危巖,筑埝收貯上游的雨水,使飛瀑常年不斷。同時還種植不同季節(jié)開放的花木,萬紫千紅,把飛泉裝點得仙宮一般。這是云臺山有史以來首篇記敘旅游建設的文章。
唐碑對面是一塊宋代的摩崖石刻,體量也很大,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碑用三言詩的形式,敘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暢飲終日的事情。由祖無擇作詩、蘇唐卿小篆、王公袞鐫刻。三者都體現了當時的較高水平,所以后人把它稱為“三絕碑”。
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興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塔高40余米,九級八面,是蘇北地區(qū)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于花果山進山處的大村水庫旁,自古就是云臺山的一個主要景點.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團圓”。
它的特點有五:
一是歷史古老;
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
三是塔形壯麗,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相得益彰;
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參與的機會;
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