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景點介紹
北京十三陵景點介紹
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北部的天壽山麓.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與陵區(qū)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一處風景優(yōu)美文化內(nèi)涵深刻的旅游勝地.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關(guān)于北京十三陵的景點吧。
北京十三陵
長陵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寢的主體部分陵宮占地約12萬平方米.墓前的祾恩殿是目前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規(guī)模大,等級高,用料考究,歷經(jīng)六百年滄桑,仍完好無損,金碧輝煌,堪稱我國古建中的
獻陵
明獻陵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年號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仁宗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卻是個較能體恤民情、處事寬和的帝王,仁宗在位期間推行了較為開明的政策,史書評論他:"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又說,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績可與漢代的文、景二帝相比.建成后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cè)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并且沒有單獨設(shè)置石像生、碑亭(現(xiàn)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筑.瑰寶.
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宣宗在治國方面頗有成就.他繼承了前代與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詔開倉賑濟受災(zāi)百姓,益蜀免受災(zāi)地區(qū)的田賦.他親撰《織婦詞》賜給朝臣,命人畫成畫兒懸掛宮內(nèi),使內(nèi)外之臣了解農(nóng)家的艱苦.清廷曾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繕.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門、祾恩殿均被縮小間量重建,兩廡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殘壞而拆除.現(xiàn)在,祾恩門、祾恩殿的臺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后遺留的柱礎(chǔ)石.神功圣德碑亭僅存石碑及臺基.
裕陵
位于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裕陵經(jīng)多年風雨已殘破不全,于2001年進行了徹底的修繕.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九歲登基,少年天子,前后兩次在位,共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當皇帝.這樣的人生可謂歷經(jīng)磨難.英宗于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去世,臨終遺詔止殉,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茂陵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側(cè)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明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憲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復(fù)景泰帝帝號,為于謙等景泰舊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順應(yīng)民意的事.但后來他失政之處頗多,有損于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與十三陵的大部分陵園一樣,五百年來一直重門深鎖,從未向世人開放.枝繁葉茂的松樹、每歲榮枯的野草遮掩了紅墻黃瓦的輝煌,也泯滅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糾葛,死后榮耀.清乾隆年間曾修繕茂陵,民國時陵園建筑大部分損毀,2009年茂陵再次修葺,修舊如故.
泰陵
明泰陵位于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孝宗是明代中葉唯一的較為勵精圖治的賢君,在位期間,勤于理政,選用賢臣,他即位后,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監(jiān)梁芳、外戚萬喜及其黨羽均被治罪.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筑即已殘壞.《帝陵圖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園建筑曾經(jīng)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xiàn)狀較茂陵殘壞最為嚴重.
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該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萬平方米.它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但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后,康陵的陵園建筑損毀已十分嚴重,急需搶修.康陵背后的蓮花山,又叫金嶺,景色十分秀麗.陽光下,草木蒼翠,奇峰林立.康陵雖地處僻遠,但由于景色絕佳,在加上古磚銘文,使其更富有歷史的沉淀.康陵建制簡樸,與周圍環(huán)境景觀和諧統(tǒng)一,規(guī)劃設(shè)計合理,反映了明朝的建筑藝術(shù)成就.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有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位皇帝.
永陵
明永陵位于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陽翠嶺高高聳立,宛如"天柱",它是永陵的主山,有圣壽萬年之象.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其為政為人有三個特點.一是喜怒無常,殘酷嚴厲,內(nèi)外結(jié)怨皆深.二是一意玄修,崇奉道教,無心理政.三是忠奸不分,政治腐敗.永陵的磚石結(jié)構(gòu)的明樓,造型新穎的圣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臺設(shè)計,以及寶城墻花斑石壘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作法后來為定陵所效法.
昭陵
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九座,埋葬明朝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三位皇后,昭陵背靠大峪山,前臨西北山壑曲折而來的河流,右側(cè)有九龍池,背山面水,是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修復(fù)最完整的陵寢.昭陵石橋與新復(fù)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現(xiàn)了明代秋祭時殿內(nèi)供品豐潔、樂器齊備的隆重場面.左右配殿分別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陳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陳列"介紹埋葬在昭陵內(nèi)的隆慶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關(guān)情況,以及明代親王、妃嬪的墓葬規(guī)制.
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東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歷及其妻妾——孝端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1958年9月6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fā)了這樣一條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開.考古工作者對地下玄宮進行了發(fā)掘,此后有關(guān)部門又對出土文物進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為定陵博物館.定陵地下宮殿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服、冕旒、百子衣等.
慶陵
明慶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長陵西北1.5公里,獻陵西北約0.5公里,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nèi)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朱常洛在位僅29天,是明代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個皇帝.由于他的生母是宮女,明神宗自然不喜歡他.經(jīng)過長達15年的"立本之爭"才被立為太子.明神宗也不重視他的入學問題,致使朱常洛13歲才入學,再加上鄭貴妃也不擇手段的謀害.使其統(tǒng)治時期大案迭出,明宮三大案中的"挺擊案""紅丸案"都發(fā)生在這一時期.后來朱常洛服用了鄭貴妃的紅色丸藥后撒手塵寰.慶陵的陵園建筑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筑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圣德碑亭,亭內(nèi)豎碑,螭首龜?shù)?無字.慶陵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接,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個有兩進院落的陵寢,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并于第一進院落后建單空石橋三座.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熹宗朱由校是個昏憒不務(wù)正業(yè)的皇帝.他最擅長的是木工器作,而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干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把全部心思用在營造玩樂之中,從鋸、刨、鑿、削的制作中感到了無限的快感.但社稷大廈在他手中卻瀕臨覆滅.朝廷中他最寵信的是乳母客氏和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魏忠賢.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后一座帝陵.當時,由于崇禎皇帝剛剛登極,明王朝正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經(jīng)濟危機,所以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難.德陵陵宮建筑總體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基本仿慶陵,但兩進院落連成一體.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門,院內(nèi)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爐.第二進院落,前設(shè)三座門,內(nèi)建欞星門及石供案.后為圓形寶城,建有方城、明樓.啞巴院內(nèi)有隨墻式琉璃照壁.陵宮外還建有宰牲亭、神廚、神庫等附屬建筑.
思陵
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區(qū)天壽山,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見明朝大勢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縊身亡,崇禎皇帝在明代諸帝中是個比較注意恭儉和頗為勤政的皇帝.思陵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luò)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思陵當年只建起享殿三楹,比一些妃子墓的規(guī)格還要低,明朝末帝的悲慘后事可見一斑.崇禎墓的寶頂?shù)桶?且沒有明樓、寶城維護,只有一通清代順治年所立的石碑.碑上文字還曾一改再改,原來謚為"懷宗"的名號被撤去,石碑和碑前五供盡顯清代風格.
北京小吃分類:
五樣宮廷小吃:豌豆黃,小窩頭,蕓豆卷,肉末燒餅,奶酪
十七樣清真小吃:豆汁,茶湯,羊雜湯,面茶,醬牛肉,綠豆面丸子湯,杏仁豆腐,豆腐腦,奶油炸糕,薄脆,白水羊頭,爆肚,驢打滾(豆面糕),咯吱盒,糖卷果,脆麻花,門釘肉餅
十八樣傳統(tǒng)小吃:艾窩窩,姜絲排叉,蜜麻花(糖耳朵),馓子麻花,焦圈,豆餡燒餅(蛤蟆吐蜜),鍋貼,開口笑,芝麻燒餅,墩餑餑,核桃酥,油酥火燒,螺螄轉(zhuǎn),褡褳火燒,灌腸,栗子涼糕,鹵煮小腸,炒肝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