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政工論文>

大學政治論文2000字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就是國家主要通過高校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的主導文化,使其成為政治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大學政治論文2000字,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大學政治論文2000字篇一

  淺析大學生政治社會化

  摘 要: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就是國家主要通過高校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的主導文化,使其成為政治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具有整體性、可塑性、輻射性、連續(xù)性等鮮明的個性特征,且對我國政治體系、大學生自身和我國政治文化都具有功能。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本質;特征;功能

  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本質(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涵

  政治社會化理論是從個體和社會這兩個視角進行研究的,從個體方面來看,政治社會化研究個體如何接受政治文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觀念和行為,即研究個體“政治自我”的形成和發(fā)展;從社會方面來看,它研究社會如何傳播政治文化。因此,對于政治社會化的概念,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從個體的角度看,政治社會化是個人獲得各種政治傾向所經歷的那些發(fā)展過程,從社會的角度看,政治社會化是社會組織、群體對該社會的個體成員進行政治教育和灌輸的過程,即統治階級維護、改變以及創(chuàng)造其政治文化的過程。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是整個社會成員政治社會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從大學生自身來說,政治社會化促進他們政治自我的形成,進一步使大學生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再到政治人(政治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其次,從社會的角度講[5],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國家政治教育和政治實踐的高層次階段,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灌輸性,是一個國家政府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再次,從個體與社會兩方面來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大學生與社會的互動過程,即為國家的要求和大學生自主接受性的統一過程。所以,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主要是指負責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構對大學生進行政治知識、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實踐的反復的教育與訓練,以及大學生內化政治文化的互動過程。

  (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本質

  政治社會化的本質就是一定的統治階級為維護其統治,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將政治文化傳播給社會成員,使其成為統治階級需要的政治人和合格的社會公民的過程。政治社會化所要傳播的并不是人類社會所需的普遍意義上的知識技能、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而是有關特定統治階級的特定政治制度的信仰體系以及關系政治活動的政治運行模式的認識體系,因此任何社會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都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

  “資產階級把人們當作政治控制的客體,其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是傳播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控制人們的思想,使人們認可現存的政治秩序,自覺服從資產階級的統治。資本主義國家對大學生的政治文化教育包括:資本主義及其優(yōu)越性的教育、公民權利與義務的教育、國民精神的教育—這四個方面的教育做到了毫不動搖,從不含糊?!蔽覈巧鐣髁x國家,社會的主導文化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下的政治社會化,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社會化,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又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合格人才,所以,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本質就是國家主要通過高校堅實而有力地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的主導文化,教育大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治修養(yǎng),以抵制資產階級政治文化的侵襲,使其成為政治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特征

  大學生是社會成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政治社會化與其他社會成員相比,既具有全體社會成員政治社會化的共性,又具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

  (一)整體性

  大學生一進校就置身于較為正式的、系統的政治社會化渠道中,接受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直接的和間接的、明示的和暗示的政治教化。首先,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向大學生灌輸社會主義的主導政治文化,通過這種直接的政治教育方式規(guī)范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價值觀。同時還舉辦形勢政策教育和社情報告會、學術講座,加強大學生與社會的溝通和聯系,增加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提高他們的政治認知水平,促進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其次,大學生的政治生活是依托于一定的組織系統來開展的,如黨支部、團組織、學生會等,這些組織對社會主導政治文化的灌輸與傳播起著支撐和強化作用。另外,大學校園內豐富的校園文化也處處滲透著政治教育的目的,對大學生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他們既不是單向灌輸,也不是紀律約束,而是借助校園文化活動形成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政治思想品德乃至生活方式的選擇。所以,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整體性特征。

  (二)可塑性

  “人的可塑性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指人的先天結構、先驗能力的特點,它實質上表現為一種主體塑造?!闭紊鐣且粋€貫穿人一生的過程,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大都處在青年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寬松,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對新的思想和新的觀念認同和接受的速度快,不易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具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特性。在政治化過程中,大學生表現出了特有的自主性和主體能動性,因此,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更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三)輻射性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承擔的社會政治責任沒有其他社會成員那樣直接,他們對社會政治問題的關注角度、關注程度也與其他社會成員不同,對政治問題也有更多的探討機會,并且這種探討常伴有理論上的尋求。由于大學生群體有相似的居住環(huán)境、文化層次、社會興趣,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群體歸屬感,同時還有獨特的有別于主導文化的亞文化,所以,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處于同學群體的較大影響下,易受到同學群體的相互感染。大學校園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識的青年集中為群體,必然使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影響擴大化,在群體感染下,屬于大學生能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為方式容易被迅速傳遞和相互強化,大學生群體對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改變和政治行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響。大學生畢業(yè)后,經過社會的實踐鍛煉,很快就會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和接班人,他們不僅在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方面,而且在政治素質及人格魅力等方面對社會和其他社會群體都會產生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具有極強和極大的社會輻射性。這種大學生相互之間的感染及其對其他社會成員的輻射性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四)連續(xù)性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具有緊密的連續(x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集中實現形式,高校的每一項政治教育活動,都是常抓不懈的,高等學校通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向學生傳播主導文化,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礎文明教育,以榮辱觀為主線,主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職業(yè)文明教育,主要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tài)度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社會主義主流文明教育,主要進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和社會主義人生觀、道德觀教育。

  在大學幾年里,整體性、可塑性、輻射性與連續(xù)性等特征有機的結合在每一個大學生具體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

  三、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我國政治體系的功能

  對社會本身,或者說對于統治階級本身來說,社會成員或社會政治團體成員的政治社會化水平,將直接影響該社會或政治團體的穩(wěn)定與鞏固,關系到它的存續(xù)。對于某一政治制度來說,如果人們對它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反對,它就失去了有效進行統治的權威性,人們就會產生政治不服從行為,給社會帶來動蕩不安。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國際國內多種因素的影響,仍然還存在各種政治斗爭,我國仍然還是一個政治社會。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在逐步擴大,高校招生人數在逐步增加,將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去,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所以,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關系到我國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如果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出了問題,就會關系到國家政治體系的有序性和政治發(fā)展的持續(xù)性問題,而有序性和持續(xù)性是政治穩(wěn)定的本質特征。

  通過調控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來塑造自己的合格接班人,促使大學生形成對社會有利的、穩(wěn)定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信念,形成具有連續(xù)性的政治文化,能夠促進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保證政治統治階級的統治,所以,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穩(wěn)定我國政治體系的功能。

  (二)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大學生自身的功能

  在政治社會里,人不僅是社會動物,而且也是“最名符其實的政治動物”。[3]每個社會成員,都同政治體系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作為一名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學生,應該主動關心和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才能體現出國家主人翁的態(tài)度,“從個體角度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對建立個體的本體感有好處。如果當代大學生不能形成恰當的本體感,他就會變成一個孤立的、怪癖的、人格有問題的人,或者說,他的人格發(fā)生了異化?!盵4]如果大學生不能順利完成政治社會化,就容易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不適應感或逆反心理,因此,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提高心理適應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健全政治人格,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最終結果,就是培養(yǎng)出符合特定政治社會要求即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大學生,幫助大學生進入、適應和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使大學生適應角色的轉移,大學生在對政治系統、系統內的各種參與角色、角色扮演者有較系統認識的基礎上,促使自己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高政治意識、政治認知和政治素養(yǎng),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實現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轉化,進而滿足社會對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需求。

  (三)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對我國政治文化的功能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功能在其與政治文化的關系上體現在維持、變革、趨同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是時代主潮,以民主為核心理念的公民文化構成了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礎,培育公民文化的過程也就是使之內化為全體人民共識的過程,這離不開一個大規(guī)模的深入持久的民主思想啟蒙運動,因此有賴于一個有效的途徑: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可分個體習得和社會傳播兩方面,培育公民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傳播的主導方面,這在我國體現為政治教育,正是這種傳播,才使已有的政治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維持,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就是向大學生傳播和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大學生掌握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理想信念,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更大的貢獻。

  首先,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維持我國政治文化的功能。這一功能的重要特征就是傳遞有關我國社會的政治價值、政治觀點、政治信仰和政治規(guī)范時所表現出來的某種選擇傾向性。其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變革政治文化的功能。政治文化本身并不是停止不動的東西,面對日益變化發(fā)展的政治體系,政治文化也相應地在不斷變化之中,“每當政治現實有了某種歷史變革或政治選擇時,政治體系便會通過政治社會化變革政治文化?!弊詈?,“政治社會化具有趨同政治文化的功能。從政治社會化的出發(fā)點來看,它具有促進政治文化趨同功能。由于社會的、地域的、語言的等因素的影響,在同一政治文化體系中,形成不同結構的政治文化,即形形色色的亞政治文化?!贝髮W生政治社會化促進諸多亞文化的趨同,也就是政治體系通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手段引導和促進各種與主導政治文化并存的亞文化向主導文化趨同,它趨同的結果是歷史的進步和文化的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1] 程穎.社會變革對青年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J].現代教育科學,2005年05期.

  [2] 陳秉公.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理論工作體系[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頁.

  [3] 陳會昌.德育憂思[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

  [4] 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頁.

  作者簡介:

  邱平靜(1972-),女,云南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思政部講師。

  大學政治論文2000字篇二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及其價值

  【摘要】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大學生在政治領域的社會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特征和重要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 政治社會化 特征 價值

  政治社會化的內涵

  對政治社會化專門而系統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如今,政治社會化已經成為現代政治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在政治社會化研究過程中,政治社會化的內涵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出發(fā),政治社會化的定義可以表述為:“人們在特定的政治關系中,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動過程”。①

  在上述定義中,包含關于政治社會化六個層面的內涵:政治社會化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是“特定政治關系”的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的主體是“特定政治關系”中的人;政治社會化的客體是特定政治系統中的“政治知識和能力”;政治社會化的目標是“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即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正確的政治態(tài)度和穩(wěn)定的政治情感,進而提高政治行為能力,有序參與政治生活;政治社會化的媒介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是人的能動的而非被動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政治關系和政治互動中,能動地形成特定的政治認知、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行為的過程。

  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涵義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習得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知識和能力,形成正確的政治認知、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良好的政治情感的互動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健全大學生的政治人格,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凝聚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維護政治社會秩序與安全,提高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行為能力,有序參與社會主義政治生活與政治實踐活動。

  因此,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質是兩個方面互動統一的過程。一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和造就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就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必須的政治人才與合格公民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大學生能動地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知識,傳承政治文化,穩(wěn)定政治心理,提高政治能力,從“自然人”逐漸成長為成熟的“政治人”的個人習得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統一于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

  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要特征

  大學生政治意識的不成熟與可塑性。大學時期是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穩(wěn)定時期。政治社會化是其在政治領域的社會化,是其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是其一生中政治觀和政治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總體來看,由于受自身發(fā)展特點和時代特征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還顯得非常不成熟。于此同時,大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決定了此時的大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具備了選擇政治社會化方向和內容的能力,但還存在很多迷茫,政治理性還不成熟,政治情感還不穩(wěn)定,政治態(tài)度還不堅定,政治信念還不堅決,政治方向還不完全確定。這就使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呈現出很強的變動性與可塑性的特點。

  大學生政治教育的灌輸性與能動性。政治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不是自發(fā)地、自然而然地進行的,灌輸是引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必要手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人們的利益意識逐漸覺醒,主體性要求越來越強烈。面對各種思潮的涌入,大學生被推向了各種思潮交鋒的最前沿。大學生已不再簡單而被動地接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和觀點,因此,高校要認真研究新時期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新特點,尊重并利用大學生能動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滿足大學生的政治發(fā)展需求、激勵大學生主動接受政治教育和自覺進行自我政治教育上下工夫。

  主導價值一元性與價值取向多元性。一方面,在教育引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這一根本原則。另一方面,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也為不同社會意識和不同價值取向的存在提供了客觀的物質基礎,多元價值取向的并存不可避免。因此,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要尊重大學生不同價值取向的客觀事實,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更要加強教育和引導,用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主導和塑造大學生的政治觀念,唯有如此,方可完善大學生的政治人格,并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

  媒介的多元特性與目標的高預期性。政治社會化是通過各種傳遞政治文化的媒介完成的。概括來說,影響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各種媒介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大眾傳媒、政治實踐等。家庭是人的政治社會化的第一個途徑。家庭環(huán)境,尤其是父母,引導孩子初步學習和了解社會政治生活,對孩子的政治觀念、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感的形成產生最初、最深層和最持續(xù)的影響。學校是最具系統性的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它可以灌輸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知識,培養(yǎng)理性的政治認知能力,強化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提升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完善大學生的政治行為。大眾傳媒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宣傳傳播工具,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政治實踐是“客觀政治世界達之于人們主觀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的最重要的橋梁,比起政治社會化的其他媒介來,它更具有根本的意義”。②

  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③這也是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目標的定性描述。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大學生“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定性描述突顯了社會對大學生的較高的政治期望,也表明了大學生在未來的政治生活中必將承擔更多的政治責任。

  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價值

  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成功與否,不僅是關系著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未來前途的大事,而且是關系我國政治體系能否正常運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大事。

23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