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形勢與政策論文 > 形勢與政策結業(yè)大學生論文

形勢與政策結業(yè)大學生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形勢與政策結業(yè)大學生論文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當予以重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形勢與政策結業(yè)論文,供大家參考。

  形勢與政策結業(yè)論文篇一:《“形勢與政策”教學要走群眾路線》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鑒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教學;形勢與政策

  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導革命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jīng)驗,是個獨特的政治理論概念,內涵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觀、認識論、方法論等諸多內容,既包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也包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還包括一些政治哲學基本問題,諸如人民群眾的地位、黨群之間的關系、黨處理與民眾關系的基本原則等等。理解群眾路線先要從“群眾”一詞入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從三方面來界定“群眾”的含義:“一是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shù),與‘人民’一詞同義;二是指‘未加入黨團的人’,表示‘黨員’與‘群眾’的區(qū)別;三是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是‘干部’與‘群眾’的區(qū)別。”本文中的“群眾”意指人民大眾、平民。“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言下之意就是“形勢與政策”課要與“群眾”結合,與“人民大眾”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思想、生活、所關注的問題結合。由于“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特定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有雙重身份,一是“學生”,二是“人民”、“群眾”,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意指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必須走“學生路線”,與學生結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專業(yè)及思想實際相結合。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一)“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走群眾路線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策性、時效性、針對性、思想性極強,其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提升學生把握形勢和執(zhí)行政策的素養(yǎng)和能力,其目的在于增長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明確時代責任,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學生,用實踐探索豐富教育教學理論,要在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生認知需求之間搭建橋梁紐帶。該門課程要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就必須以群眾路線為教育教學基準,因為沒有群眾路線的形勢政策教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堅持群眾路線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章程明確規(guī)定:“黨在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chuàng)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豐富、完善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這不僅是黨一貫堅持的工作路線,也是“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作為動態(tài)過程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法、場所等要素構成,尤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只有教師沒有學生,教學活動不可能正常進行,只有教師的教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教學就難以持續(xù)和深入下去,所以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tǒng)一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基于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一切為了學生”。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又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指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發(fā)展的主體,更是創(chuàng)造的主體,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有獨立的思維和個性,有無窮的智慧和首創(chuàng)精神,他們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力量源泉,是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力量源泉。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切實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要“一切依靠學生”。再者,要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發(fā)揮教學媒介作用,尤其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用更優(yōu)化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參與教學活動,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把握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讓學生充分獲得自我主體性發(fā)展,這又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可行性途徑

  (一)“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應端正工作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群眾觀

  在群眾路線內涵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居于首要位置,是群眾路線的指導思想,構成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政治觀點,也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要對教師職業(yè)懷有深度的認同感,還要具備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要對教學工作充滿熱情和沖動,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誘因。在開展各項工作前,教師要先弄清三個問題———“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只有弄清“為了誰”,才能領悟自己的工作宗旨,才會自覺、自愿地為學生服務;只有弄清“依靠誰”,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不竭動力,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吸取學生的智慧,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準確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工作立場進而擺正與學生的關系。鑒于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教學基本原理相結合,堅持群眾觀點,并把它貫徹落實于教育教學實踐的點點滴滴,樹立學生情懷,“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在教學過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要求和意愿作為教學工作的起點和歸依。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踐行群眾路線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實行正確領導的基本方法,也是形勢政策課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手段。“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途徑就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要走進學生,融入學生,了解并理解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1.“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來”就是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群眾的意見及需求,對群眾的意見進行加工、提煉和深化,在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jīng)驗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群眾中來”就是一個從實際出發(fā),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fā)現(xiàn)真理的過程。那么,“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從群眾中來”呢?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如今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90”后,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他們不再是人們心目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群體,他們思想前衛(wèi),思維敏捷,個性張揚,敢于創(chuàng)新,胸懷天下,放眼世界,對國際國內大事、社會新聞及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倍加關注,對現(xiàn)實中諸多問題有極高的熱情和求知欲,對社會中的眾多現(xiàn)象有鮮明的感受,有自己的看法,但與周圍紛繁復雜的環(huán)境相比,他們相對單純,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夠成熟,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困惑與不解,且科學思辨能力不強,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和蠱惑。其次,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生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包括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還包括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態(tài)度需求以及價值觀念需求等等,學生的認知需求應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和歸宿。今天,在社會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學生的認知需求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趨勢。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勤溝通,多交流,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需求,了解他們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關注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動態(tài),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主導作用,才能滿足學生對認知的需求。第三,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yè)。“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必修課,是高校各個層次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專業(yè)的差異、知識背景的不同導致各專業(yè)學生相應的能力、興趣愛好、關注焦點也不一樣,“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應對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yè)有大致的了解,還要把握不同專業(yè)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承認差異特性的基礎上將這種差異性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到群眾中去”。

  “到群眾中去”就是把既定的方針政策拿到群眾中去宣傳,去運用,在群眾的實踐中得以檢驗、豐富和發(fā)展。“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構建及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符合課程教育的特點,還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在“從群眾中來”的基礎上做到“到群眾中去”。

  首先,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個性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當今世界形勢變幻莫測,多種文化思潮跌宕起伏,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西方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在全球傳播,甚至在某些國家與地區(qū)的年輕人中大行其道。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帶來巨大沖擊,要在這紛繁復雜的環(huán)境中準確把握世界形勢,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對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挑戰(zhàn)。“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負有傳道授業(yè)、解惑釋疑的重任,除了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準確把握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之外,還要與時俱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引導,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教會學生用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堅定政治方向,樹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基于現(xiàn)實中學生思想狀況,于知識的點滴傳授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導,通過課程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以“生態(tài)文明建設”為專題的形勢政策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現(xiàn)狀,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的前因后果,還要向學生傳達黨和政府在治理環(huán)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信息,更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從而樹立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沿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走下去,力爭為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的社會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第二,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可適當?shù)匾罁?jù)學生的需求設定教學內容或者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實證調查,了解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內容,再經(jīng)過討論、比較、篩選,把學生關注的焦點引進課堂,只有這樣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尊重并滿足他們的需求,真正解決學生的疑問,讓“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充滿人性化,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的人才,才能把“形勢與政策”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但在尊重學生認知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時,授課教師必須把握一定的底線。首先,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國際國內形勢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要在教育部及中宣部規(guī)定的“教育教學要點”范圍內實施,二是絕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好惡而背棄教學基本原則。

  第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可適當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yè)背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對增強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重要意義。例如:對于歷史專業(yè)的學生,由于他們對歷史知識有扎實的認知基礎,教師在教學時可對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有所側重,以此為平臺,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給予學生更多的提升空間;對于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理論色彩太濃、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是不受歡迎的,因為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知識面狹窄,思想深度不夠,所以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降低理論難度,選擇一些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通過歷史故事、典型案例、視頻、討論、演講、實踐等多種教學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斷增強課程生動性,提升課程說服力和導向性。

  第四,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當今國際國內形勢與政策的大環(huán)境對學生的發(fā)展影響巨大,它為學生發(fā)展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但也制約著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所以學生必須認清目前形勢,理解當前政策,聯(lián)系自身實際,規(guī)劃未來發(fā)展方向。“形勢與政策”課要遵循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服務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發(fā)展,堅持把思想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成才相結合,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要幫助人,為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搭建廣闊的平臺。教學過程中,我們可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學生成長成才及職業(yè)規(guī)劃密切相關的內容,比如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業(yè)話題,通過教學讓他們認清當前嚴峻的就業(yè)現(xiàn)狀,了解眼下就業(yè)困難的原因,弄清就業(yè)形勢與就業(yè)政策,把握所學專業(yè)的就業(yè)前景,科學地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為以后的就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將就業(yè)、將學生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之中效果非常明顯,不僅會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與歡迎,學生還會感受到“形勢與政策”課是真正有用的課程。總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鑒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

  形勢與政策結業(yè)論文篇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

  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因其自身的本質特征,強調時效性和系統(tǒng)性,因此必須加強課堂教學效果,通過網(wǎng)絡交流,使形勢與政策課成為一門全方位為學生提供思想指導的課程。

  關鍵詞:高職高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探索

  一、形勢與政策課的本質特征

  形勢與政策課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之處;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的內在本質特征,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形勢與政策課以其現(xiàn)實社會形勢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基本教育內容,與時俱進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其本質特征主要體現(xiàn)自身內容體系、研究對象和教育方式上的特點和規(guī)律,表現(xiàn)為內容體系上的穩(wěn)定性與動態(tài)性、研究對象上的知識性與思想性、教育方式上的規(guī)范性與靈活性。

  穩(wěn)定性與動態(tài)性并存是形勢與政策課在內容體系上的本質特征,集中表現(xiàn)在教育的內容既處于相對靜態(tài)又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既要考慮系統(tǒng)性,又要突出實效性。首先,形勢與政策本身既是不斷發(fā)展同時又是相對穩(wěn)定的,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線性與非線性、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統(tǒng)一。一方面,政策是相對穩(wěn)定的,政策的出臺或者變更總要經(jīng)歷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不能朝令夕改。另一方面形勢與政策又是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國家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都要下達形勢與政策的要點,在教學上也比較容易安排內容。但內容有時也往往滯后,這就需要跟上形勢,突出該課程的時效性。其次,形勢與政策課要體現(xiàn)科學的、完整的和穩(wěn)定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這些相對穩(wěn)定的基本因素,可以讓我們把握客觀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預測國內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趨勢。

  知識性與思想性統(tǒng)一是形勢與政策課在研究對象上的本質特征。形勢與政策課的研究對象既有現(xiàn)實問題又有歷史問題;既有宏觀形勢又有微觀動態(tài);既有社會改革又有經(jīng)濟發(fā)展;既有國際局勢變化又有國內形勢動態(tài);既有科學技術又有生產(chǎn)建設等,涵蓋政治、經(jīng)濟、外交、科技、歷史、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動態(tài)的國際國內政治學、經(jīng)濟學、文化學和國際關系學等的綜合,具有很強的知識綜合性。與此同時,形勢與政策課又體現(xiàn)著強烈的思想性,要引導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全面準確地理解政策,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執(zhí)行政策的自覺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所以,形勢與政策課既要不斷滿足學生求知欲望,又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識傳授之中,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

  規(guī)范性與靈活性互補是形勢與政策課在教育方式上的本質特征。形勢與政策課在內容體系上的穩(wěn)定性和動態(tài)性,必然派生出其他在教育方式上的規(guī)范性與靈活性。規(guī)范性是指與其他課程一樣有大綱、有教材、有課時、有學分、有計劃、有考核等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靈活性是指“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統(tǒng)講授與形勢報告、專題講座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討論、交流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規(guī)范性與靈活性互補體現(xiàn)了其既是教學活動、又是教育活動的雙重屬性。對這一本質特性進行把握,有利于積極探索形勢與政策的教學新方式和新途徑,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生命力。

  二、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思考

  形勢與政策課正是因為具有以上的特征,因此與概論課思想品德課相比,它更突出時效性和靈活性。按照“05方案”形勢與政策課在高職高專各個學期里要開足16個學時,但學分卻只有1個學分。在實際的操作中,各個學校往往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來開設形勢與政策課,通過講座、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等方式來湊足學時,以避免擠占專業(yè)課的課時。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教學往往不足,甚至被壓縮掉了。而課堂教學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便于形成系統(tǒng)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使形勢與政策課更好地發(fā)揮作用,要做到三結合,與專任教師結合;即與概論課思品課結合;與學生參與結合。

  與專任教師結合,是形勢與政策課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的構成比較復雜,除專任教師外,學院領導、各系部的書記、學生處的正副處長、輔導員以及邀請的校外專家和省市領導等。龐雜的師資隊伍,為學生提供了各種不同的信息,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知識水平。但也正是因為資訊過多,往往不利于形成系統(tǒng)理論和知識框架。有時學生參加講座,變成了老鄉(xiāng)會和聯(lián)誼會等,由于缺乏跟蹤和反饋,形勢與政策課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專任教師的教學變得尤為重要。專任的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愛這門課,鉆研這門課,上課全情投入、有激情會深深打動學生。在面對一些有分歧的觀點,面對對待當代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敏感問題,面對對待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觀等人生觀世界觀問題,允許有爭議,有討論。但教師一定要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大張旗鼓的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學生會從老師的身上得到正確的答案。其次,教師要緊跟形勢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教師只有深刻領會每年形勢的要點,吃透政策的精神,站在最新理論的前沿,才能駕輕就熟,給學生以引導。形勢與政策的教材是大學生版《時事報告》,發(fā)到學生手里往往是事件發(fā)生后的一個月或兩個月,學生的興趣熱點已經(jīng)有所轉移,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多積累多關注事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判斷形勢,給學生解答。時事報告可作為事件的理論上升和思想反饋。在多方合力的基礎上,學生視野開拓了;在專任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對形勢與政策形成清晰的脈絡和知識結構;培養(yǎng)大學生今后獨立自主地分析形勢與政策發(fā)展的趨勢和大局,掌握和運用使思維達到正確認識的武器和科學工具的知智。

  與思品課概論課相結合,是形勢與政策課得以發(fā)展壯大的保障。由于形勢與政策課自身的課程特點,獨立生存的難度較大,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校通常會變相壓縮學時,因此形勢與政策課必須找到依托。與概論課和思品課有機結合,是形勢與政策課發(fā)展的可靠途徑。由于思政課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這是形勢與政策課與思品課概論課結合的前提??梢詮膬热?、考核等方面進行結合,但要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以避免擠占概論課和思品課的學時。在內容方面:高職高專的學時安排中,大一的思品課3學分,開設一個半學期,與形勢與政策課比較容易結合。有的高職高專學校是把形勢與政策課的理論授課安排在每個學期的中間,也有的是上完思品課后接著上形勢與政策課等等。不管怎樣安排,形勢與政策都會喪失了敏銳性和時效性,無法及時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分析實事,往往不能第一時間占領學生的思想陣地。因此要把形勢與政策課與思品課結合一起來上。

  在充分理解形勢與政策要點的基礎上,思品課的前20分鐘上形勢與政策課(要與學生參與結合),后面上思品課。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新穎生動,會為后面的思品課提供鮮活的素材,兩者相得益彰。大二的概論課也可參考實行。在考核方面,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的授課方式多樣,黨委宣傳部、學生處等都參與其中,往往是婆婆多了沒人管。形勢與政策課的專任教師應當仁不讓,勇于擔負起課程考核??己说姆绞搅η筘S富多樣,講求實效。大一學期學時穩(wěn)定,可側重理論考核,學生課前制作的實事PPT、課后的實事評論等可作為考核的依據(jù)。大二、大三由于實習、實訓、頂崗實習等占用大量教學時間,可側重實踐考核,做社會調查報告等。開學出,根據(jù)形勢要點,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安排考查內容,老師定期追蹤指導,形成報告。與思品課概論課結合,使形勢與政策課的開設成為常態(tài),而講座和報告會等又使形勢與政策課變得豐富多彩,由于有固定的渠道交流,學生可以把獲得的信息進行升華,反思,再去指導實踐。

  與學生參與相結合,是形勢與政策課教育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靈魂。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形勢與政策課由于緊跟形勢,鮮活的材料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國內國際突發(fā)事件、熱點新聞,一直是學生茶余飯后的焦點。把它們引入課堂,上升到理論高度,開拓學生的心胸和國際視野。由于每年的形勢與政策下發(fā)的要點,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把握要點精神的前提下,勇于創(chuàng)新。在與學生參與方面,可與興趣與任務驅動相結合,如在思品課上,把這一兩周發(fā)生的熱點問題交給分好的學生小組,由學生小組負責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總結觀點,做成PPT,在下節(jié)課課前進行演講,教師進行點評歸納。小組的集體表現(xiàn)作為小組成員的平時成績。例如在年初的南方雪災后,學生展示了震撼的圖片,得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學生緊密跟蹤事態(tài)的發(fā)展,心與災區(qū)災民同在,一起度過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奧運成功舉辦,學生感受到崛起的大國自信;神七上天,學生在感受祖國的偉大和自豪,等等。由于學生有目的地去參與,逐漸養(yǎng)成了讀報分析問題的習慣,他們會自覺地把發(fā)生的大事與世界觀人生觀結合起來,同時又為思品課、概論課提供了鮮活而又有說服力的材料,達到了雙贏共生。學生的參與使形勢與政策課由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的思考,也促使學生用在思品課和概論課學到的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像奧運、神七等事件,學生很容易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聯(lián)系起來,使抽象的理論看得見,摸得著。通過參與互動,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把理論外化為行為。

  三、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網(wǎng)絡學習的管理

  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強大的信息傳播平臺,每個網(wǎng)民既可以是信息的獲得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十七大報告指出:“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校園網(wǎng)絡以其跨越時空性、虛擬性、開放性、學術性等諸多特點,強化平等、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加強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現(xiàn)實要求。校園網(wǎng)為學生課外學習形勢與政策課開拓了空間,像高職高專學生上網(wǎng)主要集中在學習知識、打游戲、QQ網(wǎng)聊及校園的BBS和各類論壇等。怎樣使學生在網(wǎng)絡上學習形勢與政策難度是比較大的。由于網(wǎng)絡的虛擬性和自由度高,加之學生的叛逆性和課外無法監(jiān)控,形勢與政策的教育只能通過隱性訴求,潛移默化,做到潤物細無聲。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從培養(yǎng)學生上網(wǎng)習慣,建立師生互動平臺,和學生作品上網(wǎng)展示等賞識教育來完成。

  培養(yǎng)學生上網(wǎng)的習慣,是加強形勢與政策網(wǎng)絡教育的前提。正是因為網(wǎng)絡具有虛擬性、開放性、跨時空性等特點,學生在網(wǎng)絡上如自由馳騁的駿馬,要使其按一定的軌道前行,所以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上網(wǎng)習慣。使其上網(wǎng)的第一時間關注的就是形勢與政策的有關問題,甚至使其自覺地把新聞網(wǎng)頁設為首頁。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用的題材要新,有新引力,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同時還要善于抖包袱。有些新聞可以點到為止,引起學生的好奇,促使他們去了解真相。比如廣東的學生大多數(shù)沒有見過雪,對雪充滿了好奇。雪災期間,引導學生去認識這場災難。許多學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下載雪災的圖片和救災的場景,有些有條件的同學還到湖南等地拍了許多照片放到校園網(wǎng)上,讓其他同學真實感受這場災難,并在學校募捐賑災。國內國外的大事經(jīng)常發(fā)生,都會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要善于引導,引起他們的思考,兩耳不聞窗外事是跟不上時代的。經(jīng)過二三月的培養(yǎng),學生上網(wǎng)自覺不自覺就會關注某些話題。良好的習慣也需要強化,因此需要思政課老師協(xié)同作戰(zhàn),有意識的在教學中灌輸這一理念。

  建立師生互動平臺,是形勢與政策課課外教學的延伸。通過校園BBS、教師個人網(wǎng)頁或電子郵箱,QQ群,帖吧,博客等署名或匿名,雙方平等對話討論,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網(wǎng)絡交流的問題,往往是學生真實意愿的表達,細心、耐心的講解,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樹立教師親和的形象。把黨的方針政策有策略地灌輸進去,擺事實講道理,少說空話大話。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避免抵觸情緒的發(fā)生。在網(wǎng)際交流間,是會有一些學生把對學校的不滿,對社會的憤恨發(fā)泄出來,甚至還會有對教師的個人攻擊。因此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挑戰(zhàn),要有準備有策略。負面的信息不必急于刪除,可以找?guī)讉€學生從正面角度進行跟帖,引起辯論,這樣可使信息處于可控的范圍,又不至于使這部分學生流失,到其他網(wǎng)絡上去散播,把網(wǎng)絡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客觀上有利于緩解學校的壓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認識。

  把學生的作品上網(wǎng)展示,是確立形勢與政策網(wǎng)絡教學時效性的保障。利用校園網(wǎng)思政部網(wǎng)頁中實踐教學的欄目,分門別類,把課堂教學中學生制作的實事PPT、視頻、調查報告、論文等掛網(wǎng),作品的顯要位置寫明姓名、系別、學號、聯(lián)系方式等,鼓勵學生觀看交流。在制作作業(yè)時會互相比較,取長補短。由于有聯(lián)系方式,各系各級學生也可相互交流,鼓勵競爭,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學生如對掛網(wǎng)的作品不滿意,可及時修改,對思政部老師開放網(wǎng)頁后臺管理權限,方便教師及時更新。通過“網(wǎng)來網(wǎng)去”的交流和“網(wǎng)上網(wǎng)下”的活動,創(chuàng)建共建、共享、共管、共創(chuàng)的網(wǎng)上資源。

  形勢與政策課正是因為其自身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中常規(guī)教學與講座相結合;課堂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網(wǎng)絡教育與自身思考相結合。形勢與政策課的特征在于“活”,它的內容是鮮活的,也必將注定它的形式是靈活的。因此不斷地調整教學模式以適應形勢的發(fā)展,使學生感受到這是一門對自身成長重要的課程,在這門課里不僅學習到形勢發(fā)展的變化和對形勢發(fā)展預判的能力,而且學習到對自我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思考。這樣才會最大地發(fā)揮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2]李衛(wèi)紅.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不斷開創(chuàng)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論教育導刊[J].2008,1.

  [3]王崎峰,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價值目標、本質特征、現(xiàn)實訴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第24卷第2期,2008,4.

  形勢與政策結業(yè)論文篇三:《試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特征》

  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載體。但是目前形勢與政策教育還面臨著許多困惑與難題,最基本的問題如對“形勢與政策”課特征的把握不準確。解決此問題,必須準確把握其作為一門政治課的性質、作為一門理論課的特點,并堅持“宜粗不宜細”的講授原則。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政治課;理論課;宜粗不宜細

  “形勢與政策”課(以下簡稱“形策”)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載體。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對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地位、意義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確的規(guī)范要求后,我國不同層次的高校均加強了對大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但是形勢與政策教育還面臨著許多困惑與難題,最基本的問題如對“形策”課特征的把握不準確。如何講授好“形策”課,使之在變幻莫測的時代條件下充分發(fā)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養(yǎng)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廣大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研究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認真學習和鉆研授課大綱的基礎上,針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形策”課的性質、特點以及基本的講授原則。

  一、準確把握“形策”作為一門政治課的性質

  準確把握課程的性質,這是講授好一門課程的前提。因為課程的性質統(tǒng)領著整個教學過程,并且是直接決定教學能否達到課程設置預期目標的最主要因素。

  顧名思義,從“形勢與政策”的名稱來看,這門課程是講解形勢與政策的課程。但從內容來看,“形策”課的教學內容極為寬泛且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一方面,教學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動態(tài)的,與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形策”課教學內容變動性很大,其時效性表現(xiàn)更為直觀和強烈,教學過程中對國內外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風云變幻的形勢跟蹤十分緊密。但是如果據(jù)此認為“形策”課從屬于新聞傳播學的學科教學體系,那就大錯特錯。判斷一門課程的性質,最基本的依據(jù)并不是課程的名稱或教學內容,而是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事實上,“形策”課的教學目標明確地決定了該門課程作為政治課的性質。即課程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及時準確了解國內外的重大時事和科學認識黨與政府在特定時期內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正確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自覺地與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堅定地在中共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換言之,政治性為“形策”課最基本的特征。

  準確把握“形策”作為政治課的性質對于處理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準確把握課程性質有助于明確實現(xiàn)課程設置的育人目的。眾所周知,因為社會閱歷的不足、理論武裝的不夠,面對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國內社會格局,面對國家建設和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諸多困惑、挑戰(zhàn)和難題,處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學生有很多思想和現(xiàn)實上的迷茫和問題,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正確詮釋時代和社會發(fā)展中不斷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淺出地教育引導大學生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認知上的科學,特別是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和人們思想觀念、道德選擇、價值取向多樣化的情況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將理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關注和回答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面對如此艱巨的歷史使命,授課教師只有在準確把握“形策”課程性質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課程設置預期目的。

  其次,準確把握“形策”的課程性質有利于正確處理這一課程教學中知識性與思想性關系的問題。如前文所述,“形策”課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該課不僅僅是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也充滿了知識性。盡管“形策”課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范圍,但“形策”課的教學不是單純的理論性教學,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論說教。因為該課程與歷史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軍事學科等密切相關,既涉及有現(xiàn)實問題,也有歷史問題;既有國際風云,又有國內形勢,其所涉及的知識之廣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不具備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知識教育。當然,“形策”課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以事說理,突出馬克思主義的形勢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課在加強現(xiàn)實教育的同時應重視歷史教育。因為,任何事物發(fā)展變化都必須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重視現(xiàn)實教育才能有鮮活的生命力,注重歷史教育,理論才能講清楚,不會止于膚淺和片面。

  二、準確把握“形策”作為一門理論課的特點

  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說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課的課程性質,那么,理論性則強調了該課程在內容上的特點。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把握住“形策”課的政治性,還必須把握住“形策”課作為一門理論課的特點。“形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形勢與政策教育不僅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和教學方法多樣性等個性特征,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與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這決定了“形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必須突出理論課的特點。

  首先,對于涉及的基礎理論必須系統(tǒng)全面地講清楚、講透徹。“形策”課基礎理論的系統(tǒng)講授是相對于重大熱點問題的專題形式和其他如小組討論、實踐參觀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強調基礎理論部分應系統(tǒng)講授,是因為形勢與政策的基礎理論強調理論性、系統(tǒng)性以及連貫性。了解形勢與政策理論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對象和歷史發(fā)展脈絡,要從宏觀和整體上把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基本內容和規(guī)律特征。如果缺少對基礎理論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對熱點問題進行蜻蜓點水式的講解,根本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對問題本質探尋的認知需求[1]。當然,基礎理論的系統(tǒng)講授形式也要服從于大學生關于形勢與政策分析方法論的培養(yǎng)和應用這個大前提,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利用正確的思想武器積極思考問題,而不是簡單要求學生必須接受教師所講的單一結論。   其次,對于重大問題應突出重點專題講授。通常情況下,每個學期形勢與政策課大多以形勢報告和專題講座的形式安排。專題形式對于熱點問題的講授效果更為顯著,因為每學期的“形策”課內容變動比較大,不同熱點問題之間雖有一定關聯(lián)性,但其各自獨立性更強。所講很多內容要超出教師平時研究積累的范圍之外,在緊張有限的備課時間內,授課教師比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對講授問題完整深入的認識,內容更能夠充實豐富。比如在講解“全面理解與深刻把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時,應以專題講授的形式,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會議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義三個方面主題鮮明地講解,這樣就會突出該專題的重要性,也便于學生全面地把握此次會議精神及相關內容,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

  三、準確把握“形策”課“宜粗不宜細”的講授原則

  在明了“形策”課作為一門政治課的性質和理論課的特點之后,不難得出該課程應堅持宜粗不宜細的講授原則的結論。“宜粗不宜細”是““””結束后鄧小平領導全黨總結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經(jīng)驗及教訓時提出的一個關于總結歷史的原則。他指出:“這個總結宜粗不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團結一致向前看。”[2]這一原則對于學習和研究歷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以此作為講授“形策”課的基本原則也是合適和恰當?shù)摹?ldquo;宜粗不宜細”是對“粗”和“細”的辯證統(tǒng)一認識。所謂“粗”,是教師在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國內形勢,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領域的認知和了解中建構起來的宏觀視角。具體來講,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以下三點講授技巧。第一,對教材的內容講授要有明確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導大學生為目的,而不是就時政新聞論形勢而簡單地成為“傳聲筒”。第二,對講授內容要有清晰的線索感。盡管各個專題看似獨立,但都有其內在的關聯(lián),講授時應遵循事物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和發(fā)展走向。第三,在授課中必須要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特別是針對比較晦澀的理論問題的講解,不能“空對空”,必須立足現(xiàn)實,貼近校園、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這樣才能引起思想共鳴。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個學期“形策”課的課時安排比較短暫,一般為六到八講,即二十個課時以內。在如此有限地時間內要事無巨細地詳細講清楚半年內國際國內形勢及開展政策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筆者認為在“形策”課中應堅持“宜粗不宜細”的講授原則的現(xiàn)實考慮。

  參考文獻:

  [1]馬寧.當代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認知特點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2.


猜你喜歡:

1.形勢與政策論文范文3000字

2.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1000字

3.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1500字

4.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1500字范文

5.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夢

133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