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新聞傳播學 >

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再定位

時間: 周巖森1 分享
  當前,網絡、電視等媒體異常發(fā)達,新聞的傳播對新媒體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讀者對媒體的選擇也越來越時尚化、便捷化。這對紙媒的發(fā)展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
  實踐證明,在這種形勢下,紙媒要想在當前的傳媒環(huán)境中擁有一席之地,必須得辦出自己的特色,為其他新媒體所不具備的特色。這就是深度、思想和獨特的視角。而要實現這一要求,編輯的作用必須加強,必須對編輯重新定位。
  現狀:編輯作用發(fā)揮不甚理想
  對于一張報紙來說,編輯的作用可謂大矣,編輯中心制的說法實不為過。這在???、副刊等類版面中體現得特別明顯,因為對于專版、副刊等版面來說,編輯的思想就是其版面的主導思想,直接體現在版面上,編輯的組稿編稿方法和習慣、技巧直接決定著版面的內容、風格、特色,一句話,編輯即版面。
  相對于專版而言,現實的報紙操作中,新聞編輯的作用發(fā)揮得不盡如人意,不是十分彰顯(這里所說的新聞編輯包括對新聞稿件、圖片的編輯及新聞版面編輯),沒有形成自己的編輯風格和特色。以筆者身邊的報紙為例,當前新聞編輯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編輯沒有正確理解編輯的職責,錯誤地認為新聞編輯就是改改稿子中的錯別字、病句等,工作中非常被動,來什么稿子編什么稿子,甚至對稿子本身不作任何改動、調整,直接拿到版面上。二是缺乏編輯思想,對版面、對稿子沒有吃透,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既不知道要張揚什么,也不知道應鞭撻、排斥什么,機械地把稿子、圖片拼湊到一起,形不成版面語言與張力,如同一盤散沙。
  新聞編輯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作用的發(fā)揮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張報紙的質量和面貌。那么,報紙新聞編輯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哪里,實現編輯能力和作用的路徑又在哪里呢?
  編輯對信息的選擇處理能力要加強
  新聞編輯對信息的接受、鑒別、處理能力。新聞編輯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和把關人,而從事這項工作的前提是接受信息。這就是說,編輯的受傳能力是其傳播活動的基礎。編輯作為受傳者,與普通讀者接受傳播是有區(qū)別的,這種區(qū)別在于,編輯所接受的信息未經選擇和加工,真?zhèn)蝺?yōu)劣并存,而且數量更多,涉及面更廣,編輯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也更加多樣、復雜。這些信息主要包括時事信息、經濟信息、文化信息、社會生活信息等,編輯對這些信息的獲得,可以是本報記者、新華社、其他媒體包括互聯(lián)網等。
  在對信息的選擇和處理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編輯對信息中的“信息”把握不夠、挖掘不夠,對信息的最后處理沒有達到錦上添花或點石成金的效果。
  最近的例子是2011年1月5日的報紙。當天,《河南日報(農村版)》一版刊發(fā)河南日報記者稿子《“這就是革命傳統(tǒng)〓這就是革命精神”》,寫省委書記盧展工在濮陽慰問,走進原中顧委段君毅同志大兒子段存讓的家,稱贊他繼承了革命傳統(tǒng),與“我爸是某某”形成鮮明的對比。另外,盧書記還看望了老軍人李文祥。同日,《大河報》則在原稿基礎上制作出引題《盧展工看望段君毅大兒子段存讓和老軍人李文祥時重提“三平精神”稱段家不搞特殊與“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鮮明對比》,主題《同為“官二代” 做人差距大》,一下子把新聞的焦點突出出來了,而且與當前頗流行的“我爸是某某”聯(lián)系上,對比鮮明又吸引眼球?!逗幽仙虉蟆返念}目為《盧展工批“我爸是某某”》,題下加一段提示:省委書記濮陽考察,在老干部段君毅兒子家說——“段君毅同志是我黨高級干部,他這么赫赫有名,你們卻一點也不搞特殊”“這與最近輿論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鮮明對比”,簡潔明快,也很吸引人。相比之下,農村版對此信息的處理太原始,一字不動、直接照搬,沒有做出新聞的看點與焦點,題目平鋪直敘、空而大,難以產生較強的新聞沖擊力。
  編輯的整合、策劃能力需加強
  新聞編輯的整合能力。主要指新聞編輯對零散的新聞信息資源進行綜合性開發(fā)利用,使其整體效應大于部分之和的一種操作能力。新聞編輯接受的信息來自不同的信息源,無論是新聞稿件,還是新聞圖片、影像等,原本是分散的、各自獨立的個體,但最終的新聞產品不應是這些零散的個體稿件的隨意積聚,而要通過對這些個體的有機組合和配置,形成有序的、重點突出的、合乎認識規(guī)律的綜合新聞產品,比如專題報道、新聞專版、新聞欄目等,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求新聞編輯具備對信息的整合能力。說到新聞編輯的整合能力,千龍網曾有過一次典型的案例。千龍新聞網曾推出一個題為《中國記者走四方》的欄目,其中的文章主要是敘述中國記者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所見所聞,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但報道風格又超脫了記者寫一般新聞報道的模式,讀來清新宜人。這個欄目的編輯在談到該欄目的創(chuàng)意和編輯時說:“我只是千龍新聞網國際頻道一名普通的網絡編輯,網絡海量的特點,使我掌握了大量的國際方面的素材,如果這些素材也散落在各個媒體上,如果我進行簡單的編輯只不過是一個照搬,對大家的閱讀就沒有更多的吸引力,于是我萌發(fā)了一個二次創(chuàng)作的念頭:將這些素材通過一個好的構思再尋找一個好的表現形式全裝進去,說不定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于是我就大膽地作出了一個創(chuàng)意——做個專題系列報道‘中國記者走四方’。”這組報道不但引起了新聞同行的關注,還受到網民的歡迎,他們希望千龍網多推出一些相關文章和欄目。應大家的要求,編輯開始主動向我駐外記者約稿,以吸納更多的稿件和信息,豐富這組報道,在談到自己的嘗試時,這位編輯說:“現在,網絡作為第四媒體發(fā)展越來越快,對網絡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簡單地粘貼新聞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把已有的資源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包裝出來,讓它們形成自己的特色、成為精品,這就需要我們網絡編輯多動腦筋,將更多的智力因素融入新聞編輯中。”在現代傳播活動中,科技發(fā)展賦予了新聞媒體更多的信息整合空間和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媒介競爭的不斷加劇,使得新聞報道資源的獨家占有越來越難以做到,新聞傳播的獨家性將更多地靠報道角度、報道深度和廣度、報道形式的獨家特點來體現。也就是說,同樣的新聞事實,要報道得與眾不同,高人一等,必須依靠過硬的新聞報道策劃和新聞信息整合。
  我們的報紙,主要是指農村版,編輯也常做一些信息整合的工作,但是效果往往并不好,只是稿件簡單地堆積疊加,沒有整合出看點,沒有重點,沒有新聞厚度和深度,引不起關注。相反,有的媒體做得很好。我們來看看報業(yè)翹楚《廣州日報》(2011年l月7日)是怎么組織全會新聞的。首先,發(fā)了一條會議召開的新聞:引題是《省委十屆八次全會開幕〓汪洋作主題報告》,副題是《讓幸福更給力》,副題是《1份報告提到40個“幸福” 28次提到“廣州”“廣州經驗”》。單從標題上看,就比我們的吸引眼球。接著,連續(xù)組織了4個名為《給力幸福廣東》的專版,第一個專版文章標題為《保證人民群眾有更給力的幸?!?,主要是就報告核心“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采訪廣東省社會科學方面的兩位專家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可謂專家對報告中心內容的解讀;第二個專版文章標題為《研究制定幸福廣東指標體系》,主要是從基層黨代表和市民的角度看待幸福,表達他們的心聲:希望幸福更有保障更加長久;第三個專版文章標題為《為民謀取幸福廣州作出表率》,主要談在幸福方面廣州經驗,包括報告摘要、各地領導談“幸福城市”說“廣州經驗”;第四個專版文章標題為《利用重大活動壓任務打硬仗》,主要圍繞領導能力、今年各地重點工作做文章,包括報告摘要、專家訪談、領導熱議。如此一來,關于省委全會的報道不僅中心突出——“建設幸福廣東”,而且外延廣,社會參與度高,社會各階層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光是省委書記的聲音,更是廣東社會各階層的大合唱,效果與我們的純會議、較政治性新聞報道相比,不知要好多少。這就是新聞編輯的整合能力。當然,記者的作用也功不可沒。
  總之,在現代傳媒激烈的競爭局面下,紙媒要想站穩(wěn)腳跟,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編輯的作用不可小視。充分發(fā)揮編輯對信息的選擇、對稿件的整合及策劃功能,使報紙新聞能在深度和角度上出彩,形成有別于網絡、電視等新媒體的新聞特點,也許是當前報紙的一個出路。
3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