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論文格式模板>

2000字論文格式的模板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2000字論文格式的模板要怎么樣的,下面小編帶來了2000字論文。這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2000字論文格式的模板篇一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追問方式析議

  【摘 要】追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門精妙的教學藝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方式和問題進行必要和恰當的追問,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思維、主動探究,以獲得新知和提升能力。

  一、引言

  “追問”,顧名思義是追根究底地問?!督虒W方法與藝術全書》中對“追問”的定義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適時的、有創(chuàng)意的追問既是教師教學機智的充分表現(xiàn),也是教學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和步驟,是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研究的一種教學方式。進行積極有效的追問,能激勵、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其主觀能動性,深化理解,發(fā)掘思維潛力,進行深層次的探究,真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追問的時機和方式

  1.在錯誤處追問

  在數學教學中,面對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時,學生很容易出錯,對此,我們不能直接指出其錯誤,更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或結論,正確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設計問題,不斷追問,讓學生思考、探索,讓他們自己來認識和糾正。

  例如:已知關于x方程x2+px+q=0的兩根為p、q,求p與q的值。

  很多學生一看到題目,往往容易將x=p、x=q分別代人方程,得到p=0、q=0,或p=-0.5、q=-0.5,或p=1、q= -2的三組解。

  追問1:上述三組解是否均成立?(顯然第二組解不成立。)

  追問2:那么第二組解為什么會產生?(學生往往不明白。)

  追問3:若試用韋達定理求解結果如何?(可以得到二組解。)

  追問4:比較二種解法,你認為有什么區(qū)別?

  通過上述追問,讓學生知道:這里的方程二根x1、x2與方程的根x1、x2不一樣,若x1≠x2時,有可能存在p=q=x1或p=q= x2的情形,第二組答案恰恰是這種情形,這就是用代入法求解與用韋達定理求解的本質不同。

  2.在多解處追問

  在數學解題中,不同的學生由于思考的起點、方法不同,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解題過程。對此,我們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拓寬思路。這不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而且能通過一題多解,分析比較,尋找解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能夠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線段中垂線性質》一節(jié)中有一例:

  在△ABC中,∠ACB=90°,CD⊥AB,D為垂足, AE是CF的中垂線交BC于E,求證:∠1=∠2

  通常方法是:因為∠1與∠CFA互余, 所以要證∠1=∠2,關鍵是要證明:∠CFA=∠ACF。要證AC=AF,即有中垂線性質可得。

  追問:上面的方法很常見,那么是否還能發(fā)現(xiàn)別的方法呢?

  追問1:利用全等△進行證明,過點F作FM⊥CB于M,證明△CDF≌△CMF,

  追問2:利用中介量,連結EF可得

  EC=EF=>∠2=∠3

  =>∠1=∠2

  追問3:利用外角的性質, ∠AFC=∠2+∠B ∠3=∠B 利用條件即可得.

  ∠ACF=∠1+∠4 ∠AFC=∠ACF

  3.利用變式追問

  當一道題講解完畢或學生練習正確,我們很多教師往往認為大功告成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失去了例題應有的作用。一道題往往可以派生出很多新題目。而利用變式追問,學生可以通過模仿教師的思維方法,逐步培養(yǎng)自主探索、增加深度的能力。

  例如:小杰和小麗在4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比賽,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鐘360米,小麗的速度是每分鐘320米,如果兩人同時同地反向出發(fā),問幾分鐘后兩人再次相遇?

  對這一常見的“相遇問題”,大部分學生在思考之后就能輕易地找到解決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變變文字”的方法,進行追問。

  追問1:小杰和小麗在4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比賽,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鐘360米,小麗的速度是每分鐘320米,如果兩人同時同地同向出發(fā),問幾分鐘后兩人再次相遇?

  追問2:小杰和小麗在4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比賽,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鐘360米,小麗的速度是每分鐘320米,如果兩人同時同地同向出發(fā),問幾分鐘后兩人第二次相距100米?

  通過上面的變式追問和訓練能把較多的知識串在一起,使學生通過類似的習題,豐富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4.在應用處追問

  數學源于現(xiàn)實,寓于現(xiàn)實,用于現(xiàn)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正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橋梁。

  例如:我國現(xiàn)行個人收入所得稅征收辦法規(guī)定:月收入低于800元的部分不收稅,超過800元但低于1300元的部分征收5%的稅,超過1300元但低于2800元的部分征收10%的稅……問小王月收入1160元,應繳稅多少?

  追問l:當月收入大于800元又小于1300元時,寫出繳稅y(元)與收入x(元)的關系式.

  追問2:某人現(xiàn)繳稅19.2元,那么他本月工資多少?

  追問3:據報道: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個稅征收起點將提高到1500元,現(xiàn)小張月收入2600元,若實施新標準后,他可以少繳多少稅?

  總之,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迫問是很有必要的。不過,追問也不是漫無邊際的,必須要適當,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000字論文格式的模板篇二

  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

  [摘要] 數學文化,是指從文化這樣一個特殊的視角對數學所作的分析。本文從數學文化的特征,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等方面闡述了數學文化的本質、內涵,并把其貫徹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 數學文化 數學教學

  數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數學與人類文明,與人類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數學文化,是指從文化這樣一個特殊的視角對數學所作的分析。數學文化是一種基本的文化形態(tài),始終與人類文化處于統(tǒng)一的整體之中。它是以數學科學體系為核心,以數學的思想、精神、知識、方法、技術、理論、思維等以及所輻射的相關文化領域為有機組成部分的一個具有強大精神與物質功能的動態(tài)系統(tǒng)。

  1 數學文化的特征

  1.1 數學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傳播人類思想的一種基本方式

  數學是一種科學的語言。在數學中,各種量與量的關系、量的變化等都是用數學特有的符號語言來表示的。如概念、公式、法則、定理、方程、模型、理論等。這些語言具有精確性、簡潔性、邏輯性和抽象性,它能對科學真理進行精確、簡潔的表述?,F(xiàn)代數學語言作為人類語言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是科學語言和世界語言的典范,數學語言具有高度的抽象化、符號化、形式化和內在邏輯化,量性是數學知識對客觀世界規(guī)律的揭示的特征。因此數學語言的語用功能很強,在當代信息社會,數學語言還成為人類交流和儲存信息的重要手段。如“微積分”、“概率統(tǒng)計”等概念正滲透到現(xiàn)代生活中去,日漸成為現(xiàn)代科學的語言。并且數學語言為各門科學的數學化奠定了廣泛、普遍的基礎。

  1.2 數學文化是一個以理性認識為主體的具有強烈認識功能的思想結構

  數學是思維的工具。數學思維具有邏輯嚴謹性,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豐富的直覺與想象等。從思維科學的角度看,數學思維是以理性思維為核心的包含多種思維類型在內的完整的思維空間。數學思維不僅包括邏輯思維,還包括直覺思維、想象力思維和潛意識思維。從較低級的數學直覺、數學經驗到較高級的數學悟性與數學審美,其間排列著數學推理、數學運算、數學直覺、數學猜想、數學類比、數學歸納、數學想象、數學靈感等形式,它表征著人類思維從簡單、隱約、模糊、直觀、感性到復雜、清晰、明朗、抽象、理性的巨大跨度和演變進程。正如美國當代數學家M•克萊因所說,“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這種精神,試圖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物質、道德和社會生活,試圖……。”

  1.3 數學文化是一個包含自然真理在內的具有多重真理性的真理體系

  數學在人類文明中一直是一種主要的文化力量。數學不僅在科學推理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在科學研究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在工程設計中必不可少。數學自誕生時起就成為描繪世界圖式的一種及其有效的方式。數學是關于模式的科學的見解現(xiàn)已獲得廣泛的認可。其基本過程是對現(xiàn)實世界原型、現(xiàn)象和各門科學原理進行數學化處理的結果。作為一系列抽象、概括、符號化、形式化、建立模式的結晶,通過現(xiàn)實對數學真理的選擇,數學的真理價值轉化為其社會價值。數學作為探索真理的事業(yè),還造成一種人文化的獨特的人格氣質,一種極負責的人文精神――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堅持真理、為真理而獻身。它包含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求實精神,勇于懷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超越現(xiàn)狀的創(chuàng)造精神等。

  1.4 數學文化是一個有其各個分支的基本觀點、思想方法交叉組合構成的具有豐富內容和強烈應用價值的技術系統(tǒng)

  數學具有高滲透性和擴散性,數學模式在其它學科運用產生很多邊緣學科,數學思想、方法、精神的滲透,使很多領域,如現(xiàn)代經濟、科技、文化呈現(xiàn)數學化的趨勢。在信息社會,數學的方法論性質也產生了變遷。從傳統(tǒng)的以推理論證為主的研究范式逐步擴展為包括計算機實驗在內的新型研究方法,數學除了其基礎理論日益龐大的多學科滲透之外,隨著數學方法在多學科領域的拓展,特別是與計算方法有關的數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數學越來越呈現(xiàn)出其高技術的特點。

  1.5 數學文化是一門具有自身獨特美學特征、功能與結構的美學分支

  數學是一門藝術。數學的研究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思維的“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所以,美學因素在數學研究中占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數學的美是科學美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典范,如果數學的真表征著數學的科學價值,數學的善表征著數學的社會價值,那么,數學的美則表征著數學的藝術價值。數學美學在語言、體系、結構、模式、形式、思維、方法、創(chuàng)新、理論等各方面都具有豐富的美學意蘊和表現(xiàn)形式。數學美有探索數學自身的科學結構演變和知識發(fā)展與進化規(guī)律性的目的,數學的美學特征能夠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2 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

  數學文化必須走進課堂,在實際數學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數學課程的文化目的,應對數學內容的選取進行改革。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課程如何呈現(xiàn)數學文化使其反映文化傳遞功能?文化傳統(tǒng)對數學課程的作用機制如何?等等這些問題已引起人們的思考。

  M•克萊因說,“數學不僅是一種方法、一種藝術或一種語言,更主要的是數學是一門有著豐富內容的知識體系,其內容對于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和藝術家十分有用,同時影響著政治家和神學家的學說;滿足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對美妙音樂的冥想;甚至可能有時以難以覺察到的方式但毋庸置疑地影響著現(xiàn)代歷史的進程。”這段話與其說是定義,不如說是描述,有助于我們對數學的認識。

  上述數學觀實際上就是一種數學文化觀,用這種數學文化觀看數學教學,就應該把數學的教與學視為一個動態(tài)的、關注學生發(fā)展的過程,是大眾的、生活的、終身的數學教學。這種由靜態(tài)的數學觀向動態(tài)的數學觀的轉變導致了數學課程思想的轉變,要求師生形成一種廣義的數學教育觀,即“才、學、識”兼顧的廣義的數學教育觀。數學的“才”是指計算能力、推理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洞察能力、直觀思維能力、獨立創(chuàng)造能力等;數學的“學”是指關于各種數學方法、數學概念與定理、算法、理論方面的知識等;數學的“識”是指分析、鑒別數學問題及有關知識,在經融會貫通后獲得個人見解的能力。

  數學教育不僅是把數學看作實用的工具,而是通過數學教育達到更廣泛的教育功能,這包括數學思維延至一般思維,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風、品德修養(yǎng),也包括借數學欣賞帶來的學習愉悅而至于對知識的尊重。一直以來,大學數學的課程內容主要局限于數學的知識成分,很少涉及到數學思想、精神、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觀念成分,而這些作為數學文化的組成部分都應在大學數學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做到:

  2.1 歷史與邏輯相結合

  數學史在很大程度上都被認為是重要數學思想的演變記錄,它可以提供整個課程的概況,使課程的內容相互關聯(lián),與數學思想相互關聯(lián),因此,數學課程內容中應充分展現(xiàn)古代數學及其觀念、思想、方法在人類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在當今數學發(fā)展中具有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如,大學數學教材按照極限理論――微積分理論編排,適當介紹歷史上先有微積分,再有極限理論,然后才有實數理論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知識的邏輯順序與歷史順序的不同,不但可以提高數學素養(yǎng),也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

  2.2 數與形相結合

  數學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也就是關于“數”與“形”的學問。人們認識事物的這種“數”與“形”的特征與處理其相應關系的悟性和潛能是一種數學素質。實際工作中,工程師面對的是設備、產品等,需要處理的是設計、加工、控制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將各種實物的圖形想象并勾畫出來,進行數量上的分析處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先要能找到實際問題中的“量”,再將“量”用數和圖、數學式子、數學結構、以及數學計算描繪出來。大學數學教學對這種“數”與“形”結合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直接強化的作用。

  2.3 理論與應用相結合

  在課堂上既講理論又講應用。如學生不僅要會怎樣求導數,求積分,還應知道導數和積分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這更應該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重點。比如講授定積分的概念,可以先介紹16世紀困擾人們的問題,如力學中已知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時間的函數的公式,求速度和距離,天文學中為了求行星運動的軌跡和移動的距離,需要求任意曲線的弧長、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延伸到求曲面圍成的立體體積、物體重心、引力等等。講解了積分的定義后,可以說明積分是從研究均勻分布量的求和問題到解決某些非均勻分布量求和問題而產生的,從而揭示積分的思想方法就是解決均勻分布量求和問題的乘法在解決非均勻分布量求和問題中的推廣和發(fā)展。

  2.4 科學結論與方法論相結合

  具體到數學上,科學結論就是定理,科學方法就是怎樣發(fā)現(xiàn)定理,怎樣證明定理,怎樣理解定理,怎樣推廣定理和怎樣應用定理。證明定理主要用演繹法,發(fā)現(xiàn)定理和推廣定理主要用到歸納和類比,將科學結論與方法相結合起來才會使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2.5 教學內容與數學活動相結合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本質涵義在于數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活動過程,“數學活動”實際上可以被視為“數學文化”的同義語。正因為如此,數學文化觀下的數學教學應著力于數學活動的展開。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為探索型和發(fā)展型的教學方式。要鼓勵學生走進社會,走進日常生活,參與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收集相關資料。在具體的教學中則可采用“問題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認真體會數學知識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自己的思維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經驗和方法。“課題學習”是值得倡導的數學教學方式。

  總之,數學是多維度的,是多元的復合體,它的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感受和認識。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傳播數學文化,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汲取數學文化知識,還要突出數學的文化功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文化的氛圍,使學生能在接受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得到更多的數學文化熏陶。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學數學、喜歡學數學。

  參考文獻

  [1] 黃秦安. 數學文化觀念下的數學素質教育[J]. 數學教育學報, 2001,(8).

  [2] 張順燕. 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J]. 數學通報, 2005, 44(1).

  [3] 張敬書. 數學文化與數學課程改革[J]. 重慶師范學院學報2002,(9).

  [4] 萬源等. 大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 (2).

21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