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化 > 文化戰(zhàn)略 > 究竟什么是學術腐???

究竟什么是學術腐???

時間: 文樺657 分享

究竟什么是學術腐?。?/p>

  學術腐敗嚴重影響了學界的純潔形象,玷污了這一片凈土,沉重打擊了那些真正具有實力和水平的學者,學術腐敗的黑色蔓延會逐漸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究竟什么是學術腐敗?》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本文簡要地 分析 了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學術腐敗概念的多種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界定學術腐敗的必要性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學術腐敗;界定;廣義;狹義
【正文】

  近年來,學界對學術腐敗多有 研究 ,有的從 理論 上進行剖析,有的對實際現(xiàn)象加以披露,也有的試圖通過對學術腐敗的概念加以闡釋來歸類學術腐敗的種類,以便為 教育 行政部門更有效地杜絕學術腐敗的現(xiàn)象或更有力地打擊學術腐敗行為出謀劃策,提供依據(jù)。誠然,這些努力在相當?shù)某潭壬先〉昧艘欢ǖ男Ч?。然而,必須承認,在學術界有關學術腐敗的界定仍然眾說紛紜,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權威的說法,致使人們在對學術腐敗 問題 的認識上仍然比較模糊,在打擊和處理有關學術腐敗問題是不夠得力。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在分析國內學者對學術腐敗概念的有關論述的基礎上,指出其不足或偏頗的地方,同時提出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界定學術腐敗的觀點,認為這有利于區(qū)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能加大打擊學術腐敗的力度、更好地起到教育人們的作用。

  一、現(xiàn)行學術腐敗的定義及不足

  在國外,一般不采用學術腐敗的說法。美國 科學 界把在申請課題、實施研究或報告結果中出現(xiàn)的編造數(shù)據(jù)、偽造數(shù)據(jù)和剽竊行為稱之為學術越軌或科研中的不端行為(misconduct in science or scientific misconduct)。

  在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起, 中國 學術界頻頻出現(xiàn)抄襲、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等違背學術道德和學術良知的行為,“學術腐敗”的說法由此應運而生。學界對于“學術腐敗”的界說也不盡一致,初步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李運傳從學術腐敗的表現(xiàn)形式及 影響 的角度進行探討,認為所謂學術腐敗就是學界中各種學術運作、學術活動中存在的不良風氣,出現(xiàn)的嚴重腐蝕人心、敗壞風氣的歪風邪氣[2]。鄭良勤則針對學術腐敗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進行分析,認為學術腐敗是指學界中一些集體和個人為謀求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在學術研究和學術評價中采取的種種非理性和不規(guī)范的行為表現(xiàn)[3]。而一位采用筆名為七犀鳥的作者將學術腐敗界定為“天下文章一大抄,為了商業(yè)利益出賣良心,利用自己的學術話語壟斷權欺騙民眾”[4]。也有的學者如鞠德峰主張從職業(yè)道德的角度對學術腐敗加以界定,認為“學術腐敗就是發(fā)生在學術活動領域中的敗壞墮落現(xiàn)象,其實質是學術工作者為追求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濫用學術工作職權、違反學術規(guī)范從而敗壞學術道德的行為和現(xiàn)象”[5]。楊玉圣則說,到 目前 為止,還沒有一個公認的關于“學術腐敗”的界說。這只是就目前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等嚴重存在的學風文風問題、學術道德敗壞等現(xiàn)象的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6]。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 科技 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工作委員會也認為,把學術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籠統(tǒng)稱為“學術腐敗”并不科學,學風問題與腐敗問題不宜混為一談[7]。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學術腐敗在概念上的界定可以分成兩大陣營:一是認為,大凡當今學界中泛濫猖獗,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的所有行為都可以用“學術腐敗”一詞來形容,來描述。對于這種籠統(tǒng)的說法受到了另外一些學者的抨擊,由此形成了第二種觀點。他們認為不宜輕易或隨意將學術與腐敗連成一詞。學風問題是一回事,腐敗問題是另一回事。兩種觀點的分歧點主要在于對于腐敗一詞的理解。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一般認為,在我國“腐敗”主要是一個 政治 概念。通常把它定義為“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關鍵詞是 “公共權力”和“私利”(包括個人利益和小團體利益),即腐敗和公共權力相聯(lián)系,并以謀取私利為目的”。那么當前學界中許多學風不正現(xiàn)象、學術失范行為不應該用“學術腐敗”一詞來形容。筆者認為這兩種對“學術腐敗”的理解都存在某種欠缺。腐敗原指有機體的腐敗變質,后來便常借指人的思想、行為的蛻變、墮落,以及某些組織機構和制度的混亂、黑暗。就腐敗的詞義本身而言,腐敗的特點之一是其蛻變性,本來好好的東西,爛掉了,變壞了。而在當今 社會 中,腐敗的概念已逐漸政治化,一般用來指公職人員以權謀私的行為。從腐敗概念的本意出發(fā),學術腐敗應當理解為學者利用手中的公共學術權利來謀取私利的行為。因此,我們認為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界定學術腐敗更為全面而妥當。

  二、學術腐敗的廣義與狹義之分界

  1. 廣義學術腐敗

  腐敗原義是指事物的腐爛敗壞。腐是指機體發(fā)生了生理變異;敗則指機體的生命力下降,日漸衰敗。其本義所要表達的是有機體由于微生物的侵蝕滋生而分解變質這種現(xiàn)象,既指質變過程又指質變的結果?!稘h書·食貨志上》中的“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既是這種意思。腐敗一詞隨著社會的 發(fā)展 涵義愈來愈豐富,現(xiàn)在不僅僅指事物的腐朽變質,也用來形容人的敗壞和墮落或者制度、組織、機構、措施等的混亂和黑暗。

  筆者從腐敗一詞的原義和延伸義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學術腐敗是指學界中一些集體和個人為了謀取利益采取不正當手段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的行為,即廣義的學術腐敗。其表現(xiàn)形式五花八門,其手段多種多樣,其中以下幾種最為明顯:

  (1)抄襲剽竊。抄襲剽竊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學術腐敗現(xiàn)象。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會不會抄”。有的采用“組裝法”,找來相關主題的論文后,就剪刀加漿糊,東拼西湊,組裝成自己的新成果;有的則是文章 內容 原封不動,文章標題稍作修改,文章作者則換上自己的大名;也有采用“洋為中用”的,將國外的研究成果,翻譯過來,以自己的名義出版、發(fā)表。

  (2)弄虛作假。弄虛作假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學術腐敗。例如有的學者心浮氣躁,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研究中,但是為了達到預期成果,為了申請項目的結題,篡改實驗數(shù)據(jù)和科學研究事實,憑空捏造或偽造成果所需要的實驗數(shù)據(jù)或結論。有的學者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學術評定中所需要的論文數(shù)量,學者之間“互相幫助,利益共享”,甲寫的論文或著作除了甲自己的名字外還署上乙的名字,而乙的論文或著作也同樣署上甲的名字。

  (3)低水平重復。一些學者出于某種利益考慮,對自己的學術產(chǎn)品不是以創(chuàng)新、以知識、學術領先為出發(fā)點,而是化舊為新,搞泡沫學術。現(xiàn)今高校一本內容相差無幾的公共教材,教參書籍可能超過300種。高校教材也似洪水泛濫。它們出自不同的編者之手,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但編寫的內容、章節(jié)順序、甚至具體例子都大同小異。這種情況理科有,文科更多。文章現(xiàn)在是越寫越多,且越來越長;書越出越多,且越來越厚。以前的一些學者皓首窮經(jīng),一身當中也就發(fā)表幾十篇論文,兩三本著作。而現(xiàn)在有些學者的學術成果的出世速度和數(shù)量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剛剛步入學術界不久,就發(fā)表論文數(shù)百篇,著作幾十本,但其作品卻十分缺乏學術性、思想性、獨創(chuàng)性。

  2.狹義學術腐敗

  我們現(xiàn)今日常生活中所談論的腐敗大多政治化,狹隘化了。通常是指公職人員濫用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即以公權換取私利。公共權力本應服務于公共利益,但是如果服務于私人利益,成為私人獲利的手段,則公共權力就如腐爛的物質一樣發(fā)生質變。由于政治生活中腐敗的本質是利用公共權力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因此,腐敗和公共權力是緊密相連的,判斷是否腐敗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看其是否濫用了公共權力。

  根據(jù)狹義界面上的腐敗概念,筆者認為“學術腐敗”概念應與權力緊密掛鉤。因此,狹義的學術腐敗是指在學術活動領域中,擁有學術權力的人為謀取個人私利或集團利益濫用權力而違反學術道德、違背學術良知的行為。本定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學術腐敗的主體是手中掌握學術權力的個人和集體。這是有別于廣義學術腐敗的本質之處。廣義的學術腐敗則是指參與一切學術活動的個人和集體。

  第二、學術腐敗的客體是學術道德和學術規(guī)范。學術腐敗是對學術道德和學術規(guī)范的侵蝕和腐蝕,是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主體在進行學術研究活動的整個過程及結果中沒有遵守理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行為。

  第三、學術腐敗的動機是為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學術腐敗主體人所追求和取得的利益不是公共的利益,而是私人的利益。

  第四、學術腐敗是其行為主體對手中權力的濫用。擁有學術權力的學者或因個人利益,例如為了拉幫結派,聚集個人勢力,形成學術壟斷;或因小集團利益,例如為了保護某個學術派別的地位;或因受賄,在學術活動中濫用學術權力。

  第五、學術腐敗的后果相當嚴重。學術腐敗嚴重影響了學界的純潔形象,玷污了這一片凈土,沉重打擊了那些真正具有實力和水平的學者,學術腐敗的黑色蔓延會逐漸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

  我們應該把狹義的學術腐敗與廣義的學術腐敗區(qū)分開來。狹義的學術腐敗把不涉及權力干預而只是個人學術道德淪喪敗壞的行為,例如抄襲剽竊、粗制濫造、弄虛作假、低水平重復等行為排除在外。那么筆者在從廣義層面上來界定學術腐敗中所提到的那幾種最為明顯的現(xiàn)象則不屬于狹義界面上的學術腐敗,狹義的學術腐敗現(xiàn)象也是形形色色:

  (1)“學霸”現(xiàn)象。擁有學術權力個人和集體在學術活動中以權謀私、行使霸道。一些確實有學術水平的學術權威搞霸權主義,唯我獨尊頤指氣使,一些名副其實的所謂“學術權威”利用手中權力打擊異己、結黨營私、拉幫結派。

  (2)學位申請與授予中的腐敗。有的高校借碩士、博士招生之機向學生收取高額學費舉辦各種考前輔導班,在輔導過程中直接或間接泄題、漏題;有的高校以擴大招生為由,搞“破格錄取”,只要交夠數(shù)額就可入校讀書或是隨意更改、保留、甚至瓜分招生指標,暗箱操作 問題 突出,近親繁殖嚴重;而學位答辯也是放低標準、摻假制假,讓沒有達到學位申請水平的人得到學位。

  (3)學術評審中的腐敗。在學術職稱評定、學術獎勵評定、科研基金項目評審、學術論文評價等各種評定活動中,因為評審制度本身的缺陷而導致有的并不是憑學術水平高低,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際關系好壞的現(xiàn)象,因此評審活動前申請人拉關系、走后門、請客送禮;評審活動中評委們之間心照不宣,彼此關照、利益均沾,互投關系票。整個學術評審活動被搞得是烏煙瘴氣。該得到肯定、給予支持的學者名落孫山;根本就沒有資格得到任何獎勵的人卻是麻雀變鳳凰,得到的好處一大堆。這種黑白顛倒,有失公正的做法嚴重打擊了真正有實力的青年學者,造成了現(xiàn)今人才大量流失的惡果。

  (4)學術界中的“交易”行為。現(xiàn)在普遍存在于高校中的“交易”行為主要有“權學”交易和“學錢”交易。“權學”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官員或手中掌握一定的權力的人為了 社會 形勢的需要到高校混文憑,而高校為了某些自身利益明里暗處幫助這些人順利畢業(yè)。有的導師或出于學校的壓力,或出于為自身謀取福利,自愿或非自愿的把他們的名字放到自己的論文著作當中,或者放入到課題項目中,盡管這些學生什么東西也沒寫,什么事情也沒做;“學錢”交易則是指一些 企業(yè) 老總或有錢人利用他們手中的票子給高校提供建校經(jīng)費、項目資金等來混取 研究 生、博士生學位。

  三、正確認識學術腐敗定義之意義

  在我國學界中的學術腐敗現(xiàn)象有目共睹。為了維護學術的尊嚴、知識的純潔、學界的道德和形象,有關政府部門和學術 教育 單位正加緊研究和制定相關措施,加大對學術腐敗的打擊力度。正是為了在加大打擊的力度的同時保證效度,我們首先必須能夠對各種不同性質的學術腐敗現(xiàn)象進行準確的定位。然而現(xiàn)行的“學術腐敗”定義不利于我們開展整治工作。但是,如果采用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對“學術腐敗”進行再定義的話,上述問題可得到較好的解決,因而具有明顯的現(xiàn)實意義和內在價值。

  1.有利于人們認識事物的多元性,了解形形色色的學術腐敗現(xiàn)象,意識到學術腐敗的危害性。學術上的弄虛作假和狡詐欺騙的學術腐敗嚴重地削弱和毀壞了學術活動所賴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礎;暴露出一個社會中處于知識前沿和充當社會良心標識的知識分子道德的式微。學術腐敗的 發(fā)展 無疑是與社會腐敗的蔓延和擴散密切相關的,而反過來學術腐敗本身也會擴展到學術活動自身的每個角落并 影響 到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

  2.有利于人們認識矛盾的復雜性,在打擊學術腐敗過程中區(qū)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集中力量打擊學術腐敗分子。矛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決矛盾首先要從主要矛盾下手。從廣義和狹義來定義學術腐敗可以有利于我們區(qū)分學術腐敗的主次要矛盾。從對狹義定義的 分析 ,我們不難看出手中掌握權力的學者或行政人員是造成學術腐敗現(xiàn)象泛濫猖獗的主體。抄襲剽竊,弄虛作假的行為還只是牽涉到個人行為,是個人學風不正,缺乏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的表現(xiàn),但是手中有權的學者卻可以對科研項目的通過、研究資金的發(fā)放、職稱的晉升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得好“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要遏制學術腐敗現(xiàn)象,首先要嚴厲整頓濫用學術權力的學術人,使學術腐敗失去滋生的溫床。

  3. 有利于有關政府部門和學術單位認識到學術活動中開展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反對學術腐敗常常與提倡廉潔公正、公平競爭聯(lián)系在一起。遏制學術腐敗應自律和他律相結合,學者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培養(yǎng)和形成各自的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領域里的基本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而他律主要是從完善各種學術評審活動的機制,加大學術打假的力度,以及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機構等措施著手入手。

  學術腐敗現(xiàn)象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fā)展到一定 歷史 階段后,出現(xiàn)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不是 中國 所特有的現(xiàn)象,而是全世界學術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學術腐敗涉及到一個國家和社會道德質量問題、社會風氣問題、人心向背問題,直接導致社會風氣敗壞,人與人之間誠信度下降,其危害性可想而知。因此,學術腐敗應該引起我們每個學子和學者的高度重視,以有效的措施遏制學術腐敗已是刻不容緩。

30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