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農村建設中縣級圖書館的功能與服務
時間:
劉清利 1由 分享
摘 要:本文根據縣級圖書館的現狀,針對縣級圖書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與服務進行探討,并對縣級圖書館的定位和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認識和看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縣級圖書館 功能與服務 發(fā)展方向
縣級圖書館是設在縣級城市的重要文獻信息服務機構,但在服務方面還存在局限性,雖然很多縣級公共圖書館嘗試建立圖書流動站、科技信息服務上門等形式為農村提供服務,但由于圖書館本身資金緊張,文獻資源匱乏,服務理念陳舊,所取得的成效甚微??h級圖書館只有不斷挖掘潛力,改變服務方式和發(fā)展理念,在爭取社會資源投入的同時拓寬服務功能,才能真正在建設新農村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縣級圖書館在建設新農村中的功能
縣級圖書館大多數分布在縣城區(qū)域,由于縣城區(qū)域內的網絡系統比較先進,查找各種信息質料相對于農村來說比較便利。在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背景下,最廣泛的讀者群還應該在農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對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加強文化建設,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素質,增強農村人口生產生活中的科學含量,圖書館的職能凸顯,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夠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
我國農民雖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受教育難的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阻礙了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步伐。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系統地接受學校教育顯然是不現實的,圖書館這座“沒有圍墻的學校”,具有全民性、終身性、靈活性的教育職能,對于個體潛能的發(fā)揮和全面發(fā)展,對于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發(fā)揮著學校、家庭以及其他類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2、具有提升農村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規(guī)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建設新農村,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fā)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fā)揮其廣泛、穩(wěn)定而持久的影響。如果說經濟、環(huán)境等要素是新農村建設的“硬實力”,那么文化則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尤其在各種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發(fā)展觀念互相沖擊碰撞之際,文化的特質更顯示出“硬實力”不可替代的特質。
3、具有重塑文明鄉(xiāng)風的功能
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日趨加大,農民開始產生失落、苦悶、失衡等心理裂痕。在農村賭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破壞了淳樸的鄉(xiāng)風。文化活動具有娛樂身心、移風易俗、溝通人際關系、提高文明素養(yǎng)的特殊功能,這些問題是經濟手段所不能解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能夠粘合心理裂痕,增進農村的和諧和安寧,為農民奮發(fā)圖強提供精神動力。圖書館通過為農民提供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持之以恒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塑造積極、和諧、文明的鄉(xiāng)風民風,積極應對時代變遷帶來的文化挑戰(zhàn),增進對科學發(fā)展觀的認同和理解。
4、提高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通過圖書館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對農民進行政策宣傳和法制教育,及時傳遞致富信息,農民視野開闊了,觀念開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權,在參與民主管理過程中更加理性,從而發(fā)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治作用,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不穩(wěn)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5、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生活富裕,不僅是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溫飽問題的解決,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時,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廣大農村、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顯滯后,文化生活貧乏,降低了農民的“幸福指數”。圖書館能夠通過開展優(yōu)質高效的文化服務,使文化產品、文化消費品惠及廣大農民,使農民真正體會到生活的幸福感。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縣級圖書館 功能與服務 發(fā)展方向
縣級圖書館是設在縣級城市的重要文獻信息服務機構,但在服務方面還存在局限性,雖然很多縣級公共圖書館嘗試建立圖書流動站、科技信息服務上門等形式為農村提供服務,但由于圖書館本身資金緊張,文獻資源匱乏,服務理念陳舊,所取得的成效甚微??h級圖書館只有不斷挖掘潛力,改變服務方式和發(fā)展理念,在爭取社會資源投入的同時拓寬服務功能,才能真正在建設新農村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縣級圖書館在建設新農村中的功能
縣級圖書館大多數分布在縣城區(qū)域,由于縣城區(qū)域內的網絡系統比較先進,查找各種信息質料相對于農村來說比較便利。在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背景下,最廣泛的讀者群還應該在農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對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加強文化建設,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素質,增強農村人口生產生活中的科學含量,圖書館的職能凸顯,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夠有效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
我國農民雖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受教育難的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阻礙了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步伐。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系統地接受學校教育顯然是不現實的,圖書館這座“沒有圍墻的學校”,具有全民性、終身性、靈活性的教育職能,對于個體潛能的發(fā)揮和全面發(fā)展,對于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發(fā)揮著學校、家庭以及其他類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2、具有提升農村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規(guī)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建設新農村,需要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和廣大農民在加快經濟發(fā)展、改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同時,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fā)揮其廣泛、穩(wěn)定而持久的影響。如果說經濟、環(huán)境等要素是新農村建設的“硬實力”,那么文化則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尤其在各種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發(fā)展觀念互相沖擊碰撞之際,文化的特質更顯示出“硬實力”不可替代的特質。
3、具有重塑文明鄉(xiāng)風的功能
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日趨加大,農民開始產生失落、苦悶、失衡等心理裂痕。在農村賭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破壞了淳樸的鄉(xiāng)風。文化活動具有娛樂身心、移風易俗、溝通人際關系、提高文明素養(yǎng)的特殊功能,這些問題是經濟手段所不能解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能夠粘合心理裂痕,增進農村的和諧和安寧,為農民奮發(fā)圖強提供精神動力。圖書館通過為農民提供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持之以恒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塑造積極、和諧、文明的鄉(xiāng)風民風,積極應對時代變遷帶來的文化挑戰(zhàn),增進對科學發(fā)展觀的認同和理解。
4、提高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通過圖書館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對農民進行政策宣傳和法制教育,及時傳遞致富信息,農民視野開闊了,觀念開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權,在參與民主管理過程中更加理性,從而發(fā)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治作用,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不穩(wěn)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5、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生活富裕,不僅是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溫飽問題的解決,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時,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廣大農村、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顯滯后,文化生活貧乏,降低了農民的“幸福指數”。圖書館能夠通過開展優(yōu)質高效的文化服務,使文化產品、文化消費品惠及廣大農民,使農民真正體會到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