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勵志 > 勵志文章 > 人生勵志感悟文章精選3篇(2)

人生勵志感悟文章精選3篇(2)

時間: 鴻宇671 分享

人生勵志感悟文章精選3篇

  人生勵志感悟文章精選·不要再拿著別人的地圖,找自己的路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人穿衣服的品位是如何養(yǎng)成的》,到今天為止,我已經被不下一百個人問同樣一堆問題了:你說的那家店在哪里?叫什么名字?達達令我跟你一樣的狀況,你告訴我該怎么穿衣打扮?達達令我跟你情況不一樣,我該怎么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呢?我現在處于大學期間,怎么樣才能更好地挑選性價比高的衣服呢?

  一開始我會耐心回答,后面我就漸漸不回復了。

  我記得廣告天后李欣頻說過一個故事,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場大學演講之后,有位學生興沖沖跑來問她:“老師,我下個月就要去巴黎了,你能告訴我你對巴黎的看法嗎?”

  李欣頻還記得當時自己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那個學生說:“天啊,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么舍得把你對巴黎的‘首度定義權’交給我?你擁有最寬廣、對巴黎探索后的首度定義權,這是你生命專有的,不該讓任何人的看法阻擋在你與巴黎之間!”

  我從來不是個懂時尚的人,在穿衣打扮這件事情上,因為知道自己有所短處,于是花了很多年很多錢很多時間去吃虧去反省去領悟,至今我還不知道哪種風格最適合自己,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讓今天的我比昨天的自己更好更美更得體一些,僅此而已。

  所以,你又怎么能期望從我這拿到所謂的秘籍,第二天馬上讓你也變成“你穿出來,別人覺得這就是你的風格,這一身裝扮已經漸漸有你個人品牌跟品味的狀態(tài)”那樣的一個你呢?

  說了這么多,我通篇說的都是故事情節(jié),以及品味概念這件事情,這跟你什么膚色什么身形什么身高該買連衣裙還是T恤牛仔褲沒有任何關系,可是大部分人都希望從我這拿到一個具象化的指導方案,天啊,如果要時尚指南,你百度一下,一堆教主級別的心機法則,又怎么還輪得上我在這嘰嘰喳喳嘮叨一番呢?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帖子“體重120斤和100斤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嗎”,那個最高贊的女生的Before跟After簡直勵志到不行。在她的一千五百條評論留言里,清一色都在問你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效果有沒有這么好,能不能不節(jié)食,我不愛跑步怎么辦,求運動計劃,求減肥秘籍之類的種種問題。

  結果這姑娘就回一句話:什么減肥幾個月沒有效果的就麻煩不要再到處問了,我這些照片跨越了我6年的青春,一直在努力,6年才換來好的皮膚,能看的身材,凹的好看的雙眼皮,你幾個月就要有效果,我真是一口老血噴出來了。

  說得太狠了,太爽了!

  每次我遇到決定人生的重大問題的時候,我很少問別人的意見,都盡量自己去找答案,我一直覺得,只有說服了自己,才能從別人身上求得認同感,或者是當自己經過思考實踐后再去向別人請教,這樣得出來的答案會更加具象化一些。

  如果你要約會一個女生,千萬不要問她“你喜歡吃什么水果?”直接就問“你喜歡蘋果還是香蕉?”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要問她喜歡聽哪一類型的歌,直接就問“你喜歡聽劉若英還是范瑋琪?”女生在你面前也希望能有好的表現好的發(fā)揮,所以她也緊張,她也希望能簡單明了切入主題。

  反之,女生也是如此。

  至于點菜,那就更加如此了,千萬不要說隨便,哪怕你說我喜歡湘菜還是粵菜,我喜歡吃素多過吃肉,這也都是很不錯的進步了。

  泛泛而談,最終只會毀了一場約會,成就更多的剩男剩女罷了。

  你問我為什么知道這些,因為這是新聞寫作課上關于記者提問方式的很重要的一個思路,也是我日常工作做調查問題時所需要參考的封閉式提問方式,這也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里提到過很多次的論證,而這些,都是我自己悟出來實踐出來的。

  上個月我的大學同學所在公司接手了當地政府的一個項目,需要在廣州深圳給他們做一次旅游推廣,同學讓我?guī)兔φ乙恍┵Y源。

  我了解情況后,就跟我之前上過培訓課的文案創(chuàng)意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是盛世長城的門徒,在天進、電通出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現任省廣創(chuàng)意群總監(jiān)。我把項目的大概情況、需要的資源、預期推廣周期、預算情況一一給老師羅列清楚,然后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這樣預算級別的案子,您接不接?二是如果您不接的話,能不能為我推薦一下各方面都比較合適的團隊。

  第二天,老師回復,預算有些低,他們的團隊可能暫時不接,但是給我推薦了一個合適的人選,因為有這位老師的推薦,所以跟這個人的開場也銜接得很通暢。

  在深圳工作這些年,家里總有些親戚的孩子會問我,我該去考研還是找工作?我該選擇在家鄉(xiāng)還是到你深圳那邊試試?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互聯(lián)網工作,還是聽我爸媽的話去考公務員?我該選擇娶A還是娶B?我明天要考教師資格證了,請問我該讀哪些書?我該怎么讓自己有成就?我要如何一天讀一本書?

  我想起前幾年,有次看到張泉靈在北大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視頻,她說,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yè)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拿證多、學分好得的;你求職不是挑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請問,你選擇時從未拿喜歡當事,憑什么你會從事喜歡的職業(yè)呢,并且成為終生的事業(yè)呢?憑什么呢?

  當下的我一下子懵了,繼而我又從自我反省中回過神來。

  每年的畢業(yè)之際,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兩句話,簽了哪?待遇多少?其他所謂的企業(yè)性質、公司文化、培訓情況、具體崗位匹配、上班城市、消費情況,一概不關心。

  大概所有的老板都很討厭3月吧,職場跳槽季,拉勾周伯通獵聘網無一不在喊著“你值得更好的薪水”這種碉堡的口號,于是,無可避免的人員來來去去。

  春天來了,花就要開,自然法則,似乎沒什么道理可講,工作變動是特別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在努力找自己的位置。

  “有的來去是有意義的,要么錢更多,要么做的事情更符合自己的意志,如果兩個條件同時都符合,不去才傻;但有的來去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到此一游的旅行,只不過是一群在自己的土地上活膩了的人短暫地逃到另一個被當地人活膩了的地方去。”

  這是雷鋒網編輯林藠頭的一段話。

  這些年,陸陸續(xù)續(xù)聽到一部分同學開始換工作了,甚至更多的是女生們都結婚生娃,已經不討論工作這件事了。

  我仍舊記得畢業(yè)那年自己是如何煎熬過來的,班上幾乎所有找工作的人都簽約了,還有一些是毀約了再簽第二家,而我卻一直沒有動靜,學院輔導員為了就業(yè)率,不停地催促我,可我還是在他們的轟炸與質疑中堅持著,既然拿到的Offer不喜歡,那么不去也罷。

  原諒我是如此的頑固,即使在家人擔憂的情況下。

  我們這樣一個普通的211小本,連小牛都不是,只能在人群中一場場地跑招聘會,看著別人考公務員,看著別人拿到Offer,然后聚餐慶賀。

  最終,工作還是到手了,即使不是記者,也是一家傳媒公司,崗位也是我自己喜歡的,加上大學里的無數次自我剖析與反省,加上自卑到骨子里所延伸出來的小心翼翼,出來工作這幾年,沒有那么多的不順,即使在面對壓力時,也說服自己走過來了。

  慶幸的是,摸爬滾打中,還遇上了一些好領導、好同事,于是我開始學習策劃、市場、品牌、數據整理與分析,在地鐵或公車上習慣性地看各種廣告文案,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我看到大家在各種抱怨的時候,我心里也終于能呵呵一回了。

  如今這個季節(jié)里,我也開始面試一批批求職者,我漸漸明白了一點:當我還是應聘者的時候,我會因為面試失敗而沮喪,認為是對自己價值的否認;可是現在站到了面試官這一方,也才領悟到,找工作這種事,沒有什么絕對的對錯,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所有人的所有選擇都是心甘情愿的,并不存在絕對的強迫和限制,人總是試圖說明自己生活在限制中,是不自由的。

  但是,如果命運并不是我的選擇,我還有什么責任?能夠負擔什么罪責呢?

  這里想起《無間道》里那一場經典的對決:

  劉建明: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陳永仁: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劉建明:那就是要我死。

  陳永仁:對不起,我是警察。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了李欣頻的一段話。

  “所有五花八門的問題,其實歸結起來只有一種:就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決定自己的人生,為自己做全權的決定。”

  “因為自小父母與老師就幫他們把生活與人生方向定好了,一旦長大成人,發(fā)現自己可以做決定時,卻開始害怕自己做的決定會有錯、會受傷、會失敗,所以拿著自己的問題到處去問人,病急亂投醫(yī),到處拿別人的藥方來醫(yī)自己的病,就像是拿著指往別人家的地圖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樣荒謬。”

  今天的標題,就是從李欣頻這一段話中得來的靈感。

  千萬不要做意見或是現成答案的乞討者,伸手黨做多了會變傻變笨的。

  找你喜歡看的書,找你喜歡住的房子,找你喜歡的餐廳,去你喜歡的地方旅游,找到你喜歡的風格跟磁場的朋友……試著去發(fā)現去等待更多的驚喜。

  試一試,讓自己成為問題的解答者吧。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人生勵志感悟文章精選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55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