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勵志 > 勵志故事 > 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

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

時間: 鴻宇671 分享

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

  我們時常都會有需要用到一些關于一字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那么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一箭雙雕

  長孫晟(shèng)字季晟,是南北朝北周時洛陽人。他聰敏過人,又有軍事學識和本領,特別善于射箭。所以,十八歲時就當了一名禁衛(wèi)東宮的武官。

  那時,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首領攝圖和北周互派使節(jié)往來。為了炫耀各自的實力,雙方都選派有勇有智的人充當使者,但傲慢的攝圖對北周派來的使者大都瞧不起。

  有一年,北周的皇帝為了進一步安定突厥,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了突厥。攝圖大擺酒宴。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攝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線。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支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攝圖見到長孫晟這一番本領后,一改往日對北周使者的輕蔑態(tài)度,竟要求宇文神慶將長孫晟留下來。宇文神慶答應了攝圖的請求,長孫晟就這樣留在了突厥。

  一年過去了,攝圖還是讓長孫晟繼續(xù)跟隨在自己身邊,不讓他回北周,而且攝圖每次出獵,總要長孫晟陪同。

  一天,攝圖在氈帳前看見空中有兩只大雕盤旋著,正在爭奪一塊肉。他很有興致地喊來長孫晟,并叫人拿兩枝箭遞給長孫晟,命令他把兩只雕射下來。長孫晟接過箭,迅速翻身上馬飛馳而去。他漸漸離大雕的位置很近了,只見他拉弓搭箭,認準目標一箭射去,竟射穿了兩只大雕的胸膛!兩只大雕頓時串在一起掉落下來。

  “一箭雙雕”的成語便由這個故事演變而來。

  長孫晟一箭雙雕的高超箭術,博得了在場的突厥士兵的連聲喝彩,攝圖也異常高興,他下令重賞長孫晟,并要求部下向長孫晟學習箭術。

  后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突厥及其他少數民族國家趁機進攻隋朝,為北周復仇。這時,長孫晟已回到隋朝。他憑借自己的智謀和勇武以及對突厥內部情況的了解,幫助楊堅多次打退了突厥的進犯。

  長孫晟有四兒一女。兒子長孫無忌為唐朝貞觀時期的名臣。長孫晟的小女兒,后來嫁給了未來的唐太宗李世民,這人便是著名的長孫皇后。——《北史·長孫晟傳》

  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一鼓作氣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zhàn),便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zhàn)。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zhàn)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zhàn)斗。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zhàn)一場。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zhàn)鼓,發(fā)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zhàn)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劌仍然按兵不動。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zhàn),士氣大減,非常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士兵們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松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下令反攻!”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雨點般的戰(zhàn)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zhàn)爭勝利后,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后,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泄沒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松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zhàn)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完這番解釋后,恍然大悟,連連稱贊曹劌想得周到。——《左傳·莊公十年》

  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一言九鼎

  話說東周有一國寶,九鼎,是君臨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擁有它。當時的周朝勢微,又想保住這個鼎,又不敢得罪各個諸侯強國。

  秦國仗自己兵多馬壯,想用武力來強迫周王交出寶鼎,周王(應為周顯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國,這時周出了一個能人,名叫顏率,能言會道,對大王說:“大王,你不用擔心,我向東邊的齊國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暴虐無道,興強暴之師、兵臨城下威脅周君,還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在宮廷內尋思對策,最終君臣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必定美名傳揚,贏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贊譽;如果能得到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也確實是貴國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5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tǒng)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無奈地撤了兵。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以兌現(xiàn)顏率的諾言時,周王又憂心忡忡了。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次在貴國的義舉下,我們國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們愿意讓出九鼎,但是從我們國家到東齊要經過好幾個國家,大王打算借哪條道將鼎運過來呢?”齊王回答:“寡人準備借道梁國。”

  顏率說:“萬萬不可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臺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于是齊王又說:“那么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顏率回答說:“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么寡人究竟從那里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因為所謂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商紂王獲得九鼎之后,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齊王終于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由此可見,九鼎的分量之重?!妒酚?middot;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意思是“一句話抵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話的作用很大。后來,人們漸漸引申出“一言九鼎”的成語。——《戰(zhàn)國策·東周策》

  一開頭的勵志成語故事:一字千金

  戰(zhàn)國末期,衛(wèi)國有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人質),并將自己的愛妾趙姬獻給子楚。等子楚回到秦國接掌王位后,呂不韋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誰料,秦莊襄王在位僅三年就因病駕崩了。呂不韋便輔佐秦莊襄王十三歲的兒子嬴政(趙姬所生)繼承了王位。這個新即位的小皇帝便是后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由于曾資助過落難時的秦莊襄王,功勞不小。現(xiàn)在他的地位更上一層樓,連小皇帝嬴政都要尊稱他為“仲父”。

  由于嬴政年齡尚小,所以秦國的行政大權全部掌控在呂不韋和趙姬手中。呂不韋急于鞏固自己的政權,加上當時社會又非常盛行養(yǎng)士之風,便也養(yǎng)了三千能夠出謀劃策的門客,作為智囊團。與此同時,他還讓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業(yè)的門客把自己多年來苦心鉆研的見解和心得一一寫成文字,呈現(xiàn)上來。

  呂不韋見到如此包含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內容的文字資料,萬分欣喜,便將其匯集起來,編成了一部二十多萬字的巨著,題名為《呂氏春秋》。后來,呂不韋把《呂氏春秋》公布在秦國首都咸陽,并張貼懸賞告示:“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然而,并沒有人出面給《呂氏春秋》添刪一字,領取千金之賞。誰不知道呂不韋是秦國有權有勢的人,誰敢對他主持編輯的書籍增減一個字啊!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成語“一字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

235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