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 > 歷史資訊 > 歷史記錄 >

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

時間: 穗嘉23 分享

揭開夏朝文字之謎?關于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對夏朝文字的質疑

夏朝文字看久了,也就習以為常,而對于一些初見夏朝文字的人說,尚不能接受,或質疑,或將信將疑,或否定,完全屬于正常。他們的質疑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甲骨文象八十歲的白胡子老頭,夏朝文字為什么看不出一點蒼老,年邁?反倒像三四十歲成年男子,何故?難道他吃了返老還童的藥了?

二,怎么看夏朝文字都象甲骨文之后的文字,它怎么跑到甲骨文之前去了?

三,夏朝文字是怎么認定出來的,具體的鑒定方法是什么?

為了了解夏朝文字的一些基礎知識,我們不妨看一看學界的主要觀點,這些觀點是阻礙夏朝文字發(fā)現(xiàn)的屏障,是隔絕夏朝文字與大家相見的鴻溝,只有穿越人為設置的種種防線,揭開歷史真相,夏朝文字才能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學界主流一致認為:文字產生在夏末商初,成系統(tǒng)的文字出現(xiàn)在商朝晚期。這種觀點被大多數(shù)專家認同。他們還有一種認識,就是漢字起源大都跟刻劃符號有關。請看學者的觀點:

裘錫圭《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1978)認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跟古漢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們之間似乎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大汶口文字符號與古漢字的一脈相承關系,也就是與商代甲骨文的一脈相承關系?!?/p>

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跟漢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他們之間似乎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不知有何實例沒有,作出這種判斷的前提,應該是能斷定大汶口出土的符號,就是文字,而非是看相似程度,更不該就斷定似乎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這種含糊其辭的說法,說明裘先生的結論并未夯實,他的心里沒有底氣,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基于上述幾點,裘先生做出了如下結論:

“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 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后期(約前 14 至前 11 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裘先生是當今研究古文字的著名學者,他對夏朝文字的觀點被視為主流觀點,頗具代表性,大多數(shù)學人都同意他的意見。我認為,他的這一觀點是受了郭沫若的影響,正像他懷疑倉頡造字一樣,他是勞動人民造字的擁護者,所以他也說不清這些圖畫和刻劃符號是怎樣演變成文字的,一個著名的古文字學者對自己的觀點解釋不清或不能自圓其說,這是一件多么尷尬的事情。 自己也應該反思一下,這種觀點和理論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嗎?我們的學者,只滿足于能夠發(fā)表和獲獎、評職稱為止,不考慮這種理論能不能流傳下去,能不能為后代子孫造福,受益。郭沫若1963年5月5日給陳明遠的信中說:“至于我自己,有時我內心是很悲哀的,我要對你說一句發(fā)自內心的真話:希望你將來校正《沫若文集》的時候,把我那些應制應景的分行散文,統(tǒng)統(tǒng)刪掉,免得后人恥笑!當然,后人真要恥笑的話,也沒有辦法。那時我早已不可能聽見了。”這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只顧眼前,不顧身后,不可取,我們的文字要對當代人和后代人負責,但愿裘先生能對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進行修正。

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的發(fā)現(xiàn)與商代甲骨文的一脈相承關系的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

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刻劃象形符號

李學勤則認為:“比殷墟甲骨文年代更古而與文字起源有關的考古材料,是陶器上面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起,我國境內某些種文化的陶器上便有符號出現(xiàn)。有的符號是刻劃的,有的符號則是用毛筆一類工具繪寫的。就數(shù)量而言,刻劃的數(shù)量比繪寫的要多。”(《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2003)

李學勤先生:【輝煌的中華早期文化】,另一篇是李伯謙先生《夏文化探索與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李學勤先生在【輝煌的中華早期文化】中講到:“中國早期的都邑,考古學上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殷墟。1899年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1928年開始發(fā)掘殷墟,抗戰(zhàn)以前進行了15次發(fā)掘,到1950年恢復考古工作,首先就是繼續(xù)發(fā)掘殷墟,一直到今天,殷墟發(fā)掘就沒有停止過。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邑,完全符合文明條件,不需要討論。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徐炳昶先生帶領一批學者到傳說中夏的地區(qū)進行調查,在他們的調查當中確定了一個重要遺址,就是偃師二里頭。經過多年的發(fā)掘和調查,對二里頭的面積、內涵都比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條件。二里頭有大型宮殿,還有很多的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玉器、陶器上刻著可能是文字的符號,已經是一個文明社會了。它的時代、地理位置和我們文獻記載的夏相吻合,多數(shù)學者同意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p>

在這里,李學勤先生判斷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是“文字的符號”,而李伯謙先生在《夏文化探索與中國古代文明形成》中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他說:考古上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夏代城址,一些城址內還有宮殿基址,發(fā)現(xiàn)了隨葬銅器、玉器、陶器的墓葬,還有非正常死亡的墓。在一些陶片上有刻劃符號,已經是文字,有一些文字甚至可以和商代的甲骨文對照出來。所以可以肯定夏文化是有文字的。

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  半坡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

多年以前的一個愚人節(jié),中國科學院考古所的余人杰發(fā)現(xiàn)了湖北盤龍遺址刻在銅板上的夏朝文字,請看下圖:揭開夏朝文字之謎 <wbr>馬賀山

山東大學劉鳳君發(fā)現(xiàn)了早于甲骨文七八百年前的昌樂骨刻文:

二位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和李伯謙的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夏代文字:

近年愚夫年齡大了,有些愚且呆,但在認字方面,卻獨具慧眼,左看右看上述學人的發(fā)現(xiàn),讓我感到莫名其妙,莫名驚詫,我多次反問,這是漢字嗎,這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嗎?與我發(fā)現(xiàn)的夏代文字南轅北轍,相差懸殊。退一步講,即使我發(fā)現(xiàn)錯了,那也是文字,也是漢字,也是方塊的,也是被古人認可的,不是我的杜撰,不是我在胡說八道。以上的四位學人都是大學教授,都是科學院的研究員,他們的研究結論是對的,還是別出心裁,為什么距離之大,竟天壤之別。

先看裘先生的發(fā)現(xiàn),大汶口出土的陶器圖形都是單個出現(xiàn)的,再象形,也是圖案,不是文字,當然裘先生也未稱此圖案為文字,只稱象形符號,下面的話說與漢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就轉彎抹角的暗示指文字。裘先生的過人之處在于它否定半坡遺址的刻劃符號是文字,而又強調大汶口遺址的刻劃符號為漢字和甲骨文的前身,他提出文字的定義是能夠記錄語言,同時又提出廣義的概念:

狹義文字:文字是紀錄語言的符號。(本書采用的立場)

廣義文字: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表示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

{馬注: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第二種廣義文字,雙重標準的出現(xiàn),是為皇帝特制的新衣,一種特權的表現(xiàn),也該算作是一種時代局限吧。

裘先生對文字的產生,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論,比其他人略勝一籌。他認為:}

夏朝文字考古發(fā)現(xiàn):文字形成的過程

?前文字階段

{馬注:根本不存在前文字階段,這是裘先生的杜撰,用這種模棱兩可的提法,解釋不清文字產生的方法及過程。準確的說,文字產生前是結繩記事階段,文字產生后及由朝廷推廣施行后,即完成漢字系統(tǒng)。}

文字畫:具有文字性質或功能的圖畫

{馬注:漢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存在文字畫階段,裘先生舉不出這方面的例子,文字畫和圖畫文字,是現(xiàn)代學者的文字游戲,無實際價值,文字不是從圖畫和刻劃符號演變而來,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受鳥跡的啟發(fā),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不存在文字從圖畫中演變而來,也不存在文字從刻劃符號中演變而來,這一套理論完全是從郭沫若那里繼承過來的。郭沫若在【古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一文中說:“中國文字的起源應當歸納為指事與象形兩個系統(tǒng),指事系統(tǒng)應當發(fā)生于象形系統(tǒng)之前。。。。。。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隨意刻劃先于圖畫?!惫羲^的隨意刻劃先于圖畫,說的不是文字,隨意刻劃不會出現(xiàn)、產生文字,圖畫也不會演變成文字,為什么?因為郭沫若不清楚文字是怎么來的,不清楚文字是誰造的,他象蜻蜓點水一樣,并未對漢字的起源作過深入、具體、細致的研究,對古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顧,才造成了他的主觀想象。

馬氏認為:漢字是專門人才{黃帝史官倉頡}專門設計、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鳥跡、獸跡,就沒有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可以說鳥跡、獸跡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之母。郭沫若不談倉頡,不談鳥跡、獸跡,只談指事文字,只談象形文字,他的解釋也很奇特,“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隨意刻劃先于圖畫?!彪S意刻劃的結果仍是隨意刻劃,圖畫仍然是圖畫,這些與文字有嚴格區(qū)別,郭沫若在學術表述上,不規(guī)范,不嚴謹,沒有動腦筋,漏洞百出,遠不如許慎的解釋準確,許慎說: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馬氏認為:象形字不同于圖畫,象形字是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征,概括提煉,用簡練的筆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和特點,讓人一看,便能認出這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并與人的口語相聯(lián)系,能發(fā)出語音來。如日字和月字,日是圓的,月是缺的,半圓。一看便知,一點便透。日月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意,文字有三固定要素,圖畫有嗎?如虎畫,有形,不固定,有音,有義,也不固定。要知道,形音義三固定缺一不可,這是文字必備的要素。郭沫若不理會這一點,覺得差不離就行,這正是他栽跟頭的原因之一。對于指事字也如此,譬如上下,古文字上為一橫上邊為一短橫,短橫為指事方位,古文字下為一橫下邊為一短橫,短橫為指事方位,上下一看便知其義。指事字的造字方法,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完成的造字,離開象形,何談指事,指事字的造字規(guī)則是有跡可循的。郭沫若所說的隨意刻劃,不會成為文字,而只能是記號或不可識的刻劃符號??傊孟壬睦碚摬⒉皇撬膭?chuàng)造,他的闡述很難自圓其說,他除了做學問以外,還要照顧與領導的觀點和理論合拍,很難的,我能夠理解,這也就是時代的局限吧。}

圖畫文字(按照文字的狹義用法來看這個名稱不恰當)

文字產生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

{馬注:這句話說得很好,文字產生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是:階級出現(xiàn),國家產生,社會有了明確的分工,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成熟,有都城,有祭祀中心等,這個時代應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而不是夏末商初,裘先生受郭沫若的影響很大,思想保守。}

表示數(shù)量的符號與數(shù)字的區(qū)別

獨立創(chuàng)造文字體系形成的描繪:只能勾勒一個粗線條的輪廓

{馬注:并非如此,文字體系的創(chuàng)造,有著很細致的很具體的過程,文字是一個一個造出來的,完全可以精細到一天可以造幾個字或幾天造一個字,四千多字用多少年可以造完,從時間上做一個大概的推測,而我們的學人認為文字是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時間,由刻劃符號和圖畫演變而來,他們也說不清這些文字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演變的?所以就含糊其辭的粗略一說,匆匆了事。這就是現(xiàn)代學者的現(xiàn)狀,象裘先生這樣著名的認真的學者,也說不清楚漢字的起源,豈不是拙拙怪事,其實很簡單,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什么所有學人都說不清漢字是怎樣產生的,那是體制所致。

馬氏為什么能解釋漢字的起源,那是因為我沒有任何清規(guī)戒律,任何框框對我不起作用,我是一個旁觀者,從另一個角度作壁上觀,看得比較清楚,客觀公正,不帶有色眼鏡。我對勞動人民造字或倉頡造字,都沒有個人看法,誰造都行,無利害沖突。后來為了弄清家傳的象牙文,甲骨文上的文字,才研究起漢字起源的問題,一作而不可收拾,最終我認為倉頡造字合情入理,【倉頡書】真實可靠,【黃帝內經】的作者就是黃帝,【黃帝內經】是用當時的文字記載,用玉版或竹簡刻、寫下來的。其它的任何理論和觀點,對我來講都不重要,郭沫若對夏朝以前的任何斷言,都經不起質疑和推敲,更何況他的學生及下級了。}

李學勤對郭沫若漢字起源的理論,只有繼承沒有發(fā)展,只是不斷的重復一句,漢字的起源與陶片上的刻劃符號有關,至于哪一點有關,他也說不清,因為這個理論不是他發(fā)明的,考古隊只挖出了刻劃符號。

山東大學劉鳳君發(fā)現(xiàn)的骨刻文,文物局的幾位專家已經明確表態(tài),不是文字。

中科院考古所的余人杰所發(fā)現(xiàn)的湖北盤龍遺址刻在銅板上的夏代文字,不是漢字,成了愚人節(jié)的一個笑話。

我寫的【夏代文字并未消失過】一文在北大網站登載后,有網友提出要我具體解答夏篆為什么比甲骨文還進步的原因何在,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的,需要從各方面論證,但有一個問題必須講清,那就是夏朝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商朝,商朝甲骨文象一個帶尾巴的毛孩,在文化上,出現(xiàn)了返祖現(xiàn)象,商朝甲骨文用的是民間俗體字,而往甲骨上刻字的人,我估計用的都是夏人,而夏人在當時已被稱為中國之人,他們用的文字是官方文字,統(tǒng)一,規(guī)范,美觀,工整。夏人開化早,文明,進步,重禮儀,傳世文字有【夏禹書】、【禹王碑】、【萊丘銘】等,傳世書籍有【連山】、【夏小正】、【山海經】、【夏訓】、【夏書】等,人們對夏朝的歷史知道的要比商朝多得多,夏朝已進入銅鐵并用時代,人口已有一千多萬,夏有萬國,商有三千,周有八百,商朝有人口四百多萬,夏有城,有夏社,而很少有人祭現(xiàn)象,商革夏命,是歷史的倒退,也是歷史的必然,就像元朝取代宋朝一樣,是一場對文明的毀滅和摧殘,對人民的殘酷屠殺,這就是游牧民族的特點。至于夏朝文字是怎么認定出來的,是與甲骨文和金文比對出來的,一個字一個字的進行比對,反復比對,思考,分析研究,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最后在我解除了這些未知文字以后,才鑒定為夏朝文字,它耗費我的近四十年的時間,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將夏朝文字的研究,看的比我的生命還重要,因為它關系到我們民族的文明與進步的大問題,關系到我們國家繁榮富強的大問題,我文中所涉及的學人,都是名人,名家,我對他們都懷有敬意,盡管他們的學術觀點與我不同,我仍以他們?yōu)闃藯U,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有人說我想貶低某某某,這是一個誤會,我只研究夏朝文字,我知道,貶低別人就是貶低自己,自己不倒,誰也貶低不了。我時間寶貴,不想多做解釋。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黃帝文字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有人故意夸大考古隊的作用,認為沒有考古的發(fā)現(xiàn),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黃帝文字就不存在,實際上,考古只是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他不是欽差大臣,也不是尚方寶劍,它能決定一切生殺大權,沒有那么大的法力,有人夸大了它的作用,考古永遠是一個點,挖出的僅僅是一點物件,離開文獻,很難說明問題。有時考古隊象盲人摸象一樣,只感覺局部,不識全貌,只挖出刻劃符號,就認定是原始文字,這就是它的弊端。

2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