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開關的發(fā)生經(jīng)過介紹
隆慶開關指隆慶元年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的事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隆慶開關的發(fā)生經(jīng)過,希望能幫到你。
隆慶開關的經(jīng)過
隆慶元年(1567年)2月4日,明穆宗登基不到一個月,就詔告群臣說:“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當即批準了這一奏請。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xiàn)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
不久后又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為治所設立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并征稅。督餉館對私人海外貿易管理的內容主要有:出海貿易的船只不得攜帶違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餉館領取船引并交納引稅。此外,對日本的貿易仍在禁止之內,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則處以“通倭”之罪。
雖然仍有著諸多管理和限制,開放的月港也只是一處小港口,但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至此畢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就被視為合法經(jīng)營。政策和制度上的這種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調整,史稱“隆慶開關”。隆慶開放使民間私人海外貿易擺脫了走私非法境地,開始有條件地公開進行和較為正常地發(fā)展,并迅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史載隆慶初,僅月港一地,“所貿金錢,歲無慮數(shù)十萬,公私并賴”,成效明顯。
隆慶開關的背景
由于明初的倭寇對沿海地區(qū)的騷擾,而他們亦涉足民間的海外貿易,因此明政府主要針對這個情況,首次頒布海禁令,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拉開了海禁序幕,不過明朝與藩屬國之間的朝貢貿易就取代了民間海外貿易的作用。
明成祖雖有官方的下西洋之舉,但仍“禁民間海船”,嚴令“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此間,海禁令和朝貢貿易的執(zhí)行情況并沒有太大問題,明成祖甚至任命晉江籍僑領許柴佬總督呂宋國事,不過自明成祖去世后,朝貢貿易的萎縮,以及海禁令逐漸廢弛,違反海禁出洋的中國海商活動日趨頻繁。直到16世紀后,倭寇在沿海地區(qū)肆虐的情況日益嚴重,當時的朝廷官員為了重建中國沿海的海上秩序,對海禁存廢產生嚴重分歧。
嘉靖倭亂發(fā)生后,明朝朝野曾發(fā)生過一場禁海問題的爭論。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放棄傳統(tǒng)的“海禁”政策,要不要開放本國商民的海外貿易。盡管很多人仍抱著既定的“海禁”政策不放,還是有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海禁”與海寇之間的關系,極力主張開放“海禁”,以根除??埽渲?,福建巡撫譚綸積極倡導開海, 譚綸請求朝廷允許福建商民在近海與外通商,有不少中央政府官員都表示了認同。
明世宗死,明穆宗繼位,明朝進入了隆慶時代。明朝政府面對倭寇之亂屢打不絕的現(xiàn)實,認識到福建巡撫許孚遠在奏疏中說的“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的問題,開始調整嚴禁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政策。
隆慶開關的結果
據(jù)學界研究,當時明朝的產品諸如 絲織品、 瓷器、 茶葉、鐵 器等,廣受世界各國歡迎,而許多國家缺乏名優(yōu)商品能滿足明朝的國內需求,只好以白銀支付所購明朝商品,引致白銀大量流入明朝。據(jù)估計,明神宗萬歷元年(1573年)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72年間,自 葡萄牙、 西班牙、 日本等國輸入明朝的銀元,至少在1億元以上,有力地促進了明朝國內商品經(jīng)濟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民生改善和社會進步,也為明朝中國商人積極參與當時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東亞及太平洋貿易圈,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遇和舞臺。同時將西方的先進火器引入中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明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家對侵略中國做為殖民地心存忌諱。
自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 年明朝滅亡,這70 多年的時間里,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1/3 涌入中國,共計約3.53 億兩(保守估計,重新估計約為5億兩)。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