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中歷史事件是什么_長征中歷史事件解析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和軍隊進行英勇斗爭的偉大史詩。在歷時兩年的長征中,以遵義會議為轉折點,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找來了長征中歷史事件,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長征中歷史事件一: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戰(zhàn)役,是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zhàn)戰(zhàn)役。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zhàn)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qū),積極尋找戰(zhàn)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zhàn)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chuàng)造戰(zhàn)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zhàn)例。
作戰(zhàn)時間: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作戰(zhàn)地區(qū):貴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區(qū)
參戰(zhàn)部隊:紅一方面軍;國民黨軍周渾元、吳奇?zhèn)刹?個師,湘軍3個師,滇軍3個旅,川軍12個旅,桂軍3個師,黔軍3個師。
作戰(zhàn)結果:共殲敵1.8萬余人,俘敵3600余人。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相關介紹: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右岸支流,為貴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長征中歷史事件二: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1]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zhàn)役,發(fā)生于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墻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并與左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后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紅軍在安順場搶渡大渡河后,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然而的大軍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竣。當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決定后,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指令。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干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于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zhàn)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后紅四團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現(xiàn)在瀘定橋西岸并與國民黨交火。
長征中歷史事件三:東征戰(zhàn)役
東征戰(zhàn)役自1936年2月18日下達命令起,到5月2日晚紅軍西渡黃河回師陜北結束,歷時75天,可劃分為3個作戰(zhàn)階段。
突破綏軍 黃河防線,占領晉西有利陣地。2月20日20時,東征戰(zhàn)役開始。各軍團突擊隊和先頭團在預定的渡河點突破 晉綏軍防線,控制了 河東灘頭陣地,并積極擴展渡河場,掩護主力部隊渡河。至23日,紅軍全部控制辛關至 三交鎮(zhèn)之間各 渡口,占領了包括三交、留譽、義牒各鎮(zhèn)在內的縱深35公里,橫寬50余公里的地區(qū)。接著向東進攻,經(jīng) 石樓、 隰縣、 關上村等 戰(zhàn)斗,至27日,共殲滅和擊潰 晉綏軍5個團,俘1200余人,控制了石樓、 中陽、 孝義、隰縣之間的 呂梁山區(qū)。
面對紅軍的凌厲攻勢, 閻錫山一面急電 蔣介石,請求發(fā)兵增援,一面將自己14個旅的機動兵力,集中編為4個縱隊分別從 中陽、 汾陽、 介休、 隰縣各個方向對紅軍實施反擊。紅一 方面軍首長針對敵人行動企圖的變化,改變原定在弧線內殲敵的計劃,命令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除以一部兵力在原地鉗制敵第一、第四縱隊外,主力揮師向東,尋機殲敵。3月10日7時,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主力乘兌九峪敵第二、第三縱隊立足未穩(wěn),向其發(fā)起攻擊,戰(zhàn)至日終,擊潰閻部第一線部隊,殲敵約2個團。鑒于敵有6個旅的兵力,紅軍剛過 黃河尚無根據(jù)地,所處地形也不夠有利, 方面軍首長下令即行撤出戰(zhàn)斗。在此期間, 河西的紅二十八軍等部,乘入陜晉軍東調之際,迅速進占宋家川, 吳堡等地,收復部分被占蘇區(qū)。
看過“長征中歷史事件”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