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布爾的基本介紹
彈布爾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弦樂器。歷史悠久,形制古樸,音色優(yōu)美,富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常用于獨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彈布爾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彈布爾的歷史
彈布爾的歷史較為悠久,相傳在十四五世紀時,已有演奏彈布爾的著名民間藝人。
清代列入宮廷回部樂,清《欽定大清會典》(卷四十二)載:“丹不爾刻桐為體,以大匏為槽,……直柄,面平背圓,……鐵弦四,上二軸,左右各一綰之。……柄上設二鐵為山口,近上一片穿孔納弦,下一片承弦,柱用角。”這一記載與今日廣泛流傳的彈布爾略有不同。
清代《 新疆圖志》(卷四十八)也載有:“銅弦謂之彈普”。彈普即彈布爾。
這種樂器最初流行于南疆,正式記載見于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書中記述道: 古代樂師 阿布都熱合買·加米的音樂老師曾在當時演奏彈布爾獨奏。樂師買烏拉納·沙依甫 ·伯力合,他手持彈布爾彈奏了《伊拉克戈壁木卡姆》,令人神魂顛倒。18世紀末,彈布爾傳到北疆和東疆。如今已成為天山南北廣大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彈弦樂器。
彈布爾的分布
南疆彈布爾
南疆彈布爾是流傳最早的彈布爾,屬于高音樂器,至今它仍然保持著古老的形制。琴身全長130厘米左右。共鳴箱用一整塊桑木先挖制出腹腔,兩側壁厚3厘米左右,腹底厚約5厘米,面部蒙以桐木板而成,面板厚2厘米~3厘米,上部開有兩個水滴形小音孔。琴桿細長,另用一塊桑木制成。將共鳴箱和琴桿鑲嵌粘接成一整體。琴桿表面待 張弦后試音纏品,共纏有16 個品位,先用皮筋纏品,后改用絲弦纏品。琴頭上置有五個T形弦軸,左側有二,正面有三。 張五條琴弦,先用黃銅絲為弦,后改為相同直徑的鋼絲弦。兩條外弦一組同音,兩條內弦一組同音,中間一弦一音,定弦為:g、g、c1、g、g或g、g、d1、g、g。外弦為主奏弦,用以彈奏主旋律,中弦、內弦為共鳴弦,可奏出各種伴奏和聲。音域g—g2 ,有兩個八度。 使用牛角撥片彈奏,音量較小,但音色清亮、柔美。流行于南疆 喀什、和田、 庫車一帶。常用于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北疆彈布爾
北疆彈布爾是18世紀末由著名民間藝人穆哈默德·毛拉等人,將南疆彈布爾帶到了北疆 伊犁。后經北疆民間藝人的改革,音色由清亮變?yōu)樨S滿、渾厚,屬于中音樂器。它隨著北疆“十二木卡姆”而廣為流傳,并遍及東疆一帶。用核桃木或桑木制成,琴身全長147厘米左右,共鳴箱較大,除琴桿的指板上纏有18個絲弦品位外,在共鳴箱的面板上也粘有8個~10個竹制高音品位。在琴桿周圍和共鳴箱的背部,用貝殼或駝骨鑲嵌出各種裝飾圖案花紋。張五條鋼絲弦,定弦為:G、G、d、G、G。音域G—g2,達三個八度。主奏弦G—d無品位,音域中d—g2之間的半音齊全,是彈奏旋律范圍。 演奏時,右手食指綁鋼絲指撥彈奏。音色明亮、渾 厚,富有地方特色。是維吾爾族人民在“麥昔若普”上離不開的彈弦樂器。流行于 烏魯木齊 、伊犁、 鄯善等北疆、東疆各地。
中音彈布爾
中音彈布爾20世紀60年代,烏魯木齊市依堤 伯克樂器廠改革制成中音彈布爾。琴身全長縮短為110厘米。琴桿用桑木制作。共鳴箱背板用九塊有美麗花紋的核桃木薄板拼合而成。指板上嵌有29個塑料音品。張五條琴弦(也有設六弦的,每組各兩弦),主奏弦用31號細鋼絲為弦,共鳴弦用29號鋼絲弦,有時五條弦都用30號或28號鋼絲弦。定弦為:g、g、d1、a、a,由于主奏弦a到d1之間增設了四個品位,指板上的高音把位從d3以下,也增加了四個品位,從而使音域擴展為g —g3 ,達三個八度。這種彈布爾,還將原來面板上的音品,改嵌在延伸下來的指板上,并在共鳴箱上增設墊板,彈奏時右手腕部不再接觸面板,使發(fā)音清晰、音量增大。長期以來,專業(yè)音樂團體都采用這種中音彈布爾,將它用于獨奏或器樂合奏中,與它配套使用的,還有一種琴身較短的高音彈布爾。
彈布爾的演奏方式
彈布爾一般多為坐姿演奏,右腿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斜立,琴頭朝向左上方,共鳴箱置于右腿近腹部處。右手腕部接觸墊板,手掌接近琴馬,擊弦點在馬子至上方3厘米之間。在北疆和東疆廣大地區(qū),將鋼絲指撥綁于右手食指第一關節(jié)處,即可在主奏弦上單向彈奏,又可在弦上往復彈撥。在南疆則不用鋼絲指撥而采用牛角或塑料撥片彈奏。左手以 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拇指奏和弦時也偶爾使用,根據(jù)樂曲的需要,可以自由靈活地上下移動、變換把位。演奏技巧豐富多樣,右手有彈、強彈、撥、雙彈、滾彈、琶彈和掃彈等,左手有平按、拉弦、上下滑音、上下顫音、打音、泛音和揉音等。
彈布爾的基本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