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識>古代樂器>

關于箜篌典故

時間: 藍俊22 分享

  箜篌,作為一種樂器在悠久的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典故,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箜篌典故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關于箜篌典故

  在印度悠久的歷史上,維納(Vina)這一詞語用以表示各種形制完全不同的樂器:如鳳首箜篌和所有的弦樂器。根據(jù)圖象資料看,最古老的形制是鳳首箜篌。據(jù)史料看,該樂器由梵天的兒子那羅陀發(fā)明。那羅陀,這位神與人之間的使者,被尊為德瓦乾闥婆(天神)或乾闥婆拉甲(天樂之王)。有關維納琴的最早文獻資料出自中吠陀時代(公元前6世紀),主要源出自《梵書》?!兑δ徼髸肥沁@樣描述維納琴的:它有七根琴弦、一個琴頸、一條背帶、一個蒙有獸皮的琴身,上有音孔數(shù)個,另有一個撥子。這兒的兩個術(shù)語“琴頸”和“琴身”指彎曲的弦柱和展開并鑿空的、充作共鳴體的尾部。因為該樂器要用10個手指來演奏,所以,E·尼耶胡伊斯(在1976年)認為,這是一種鳳首箜篌。該觀點為其他研究家所承認。在中吠陀時代的文獻中,除了維納這一詞語外,還有一種樂器名稱,叫“瓦納”。這兩個概念無疑具有極為近似的含義。薩雅納在其對《愛達羅氏阿蘭若書》所作的注解中證實了這一點。他解釋說:“人們用瓦納來稱呼大型的鳳首箜篌。”

  《樂舞論》對弦鳴樂器作有較為細致的論述。其中提到四種不同的木制弦樂器:兩種是主要的,即九根弦的維帕西(vipanci,大多用撥子演奏)和七根弦的西特拉(citra,用手指彈撥);還有兩種是“從屬的”,即卡恰皮(kacchapi)和戈薩卡(ghosaka),它們可能只起伴奏作用,所以被列為二等樂器。

  維帕西維納琴和西特拉維納琴大概是鳳首箜篌。《樂舞論》對這種鳳首箜篌的演奏技巧還作有精彩的描述。其中提到十種不同的指法:用小指和拇指彈撥一根弦,稱作“普斯帕”(pusa),同時觸及第二根弦,稱作“卡拉”(kala);如果左手按住一弦,右手彈撥之稱作“塔拉”(tala);“尼斯科蒂塔”(niskotita)意為用左手拇指撥弦;“溫姆爾斯塔”(unmrsta)意為用左手食指勾弦;如果所有手指都撥一根弦,稱作“雷帕”(reloha),如果在進行“塔拉”動作時,再擊奏該弦的下部,稱作“阿努斯瓦尼塔”(anusvanita)。如果某弦在一個長音節(jié)時奏響,稱作“賓杜”(bindu);由右手小指和拇指作下行運動并擊弦三次構(gòu)成的。

  指法稱作“阿瓦姆爾斯塔”(avamrsta);最后一種,斷開或連著作上述擊奏,稱作“阿努班達”(anubandha)。這十種指法足以說明,鳳首箜篌在印度古代就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演奏技巧。

  古印度的這種鳳首箜篌的存在年限至少能夠回溯到吠陀時代,甚至可以回溯到印度河文化時代。可以再一次把這種鳳首箜篌與公元前3000紀蘇美爾(古代南巴比倫)的和埃及的相應樂器聯(lián)系起來。從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雕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鳳首箜篌,但是到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人們已不在使用這種鳳首箜篌此后,但此后,它卻出現(xiàn)在后印度地區(qū)。譬如吳哥的浮雕上有它的形象,在緬甸,直到近期還被演奏。從其外形上看,古印度的鳳首箜篌使人想到一把平弓,該弓的反面嵌入船形的共鳴體內(nèi)。各種圖�笙允玖爍�豎琴有各種形制,它的位置也說明有各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大部分是坐著演奏。在列隊行進時,演奏者用皮帶系住豎琴,并挎在胸前。根據(jù)現(xiàn)有的圖象得知,鳳首箜篌的琴弦為五根、七根、九根、十根,甚至更多。大部分圖象都不很清楚,以致無法從中找出確實可靠的證明資料。我們只能推測,所張弦數(shù)多者用撥子演奏,弦數(shù)少者(七弦或五弦)主要用手指彈撥。為防止繞在琴頸上的弦滑脫,古埃及的弓形豎箜篌上常常有一種弦柱栓,而古印度的卻沒有。

  箜篌的特點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降C大調(diào)定弦——雖然七聲音階弦列跨度較大,在彈奏音高變化大的旋律時可能比五聲音階弦列微微費時,單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聲音階弦列在表現(xiàn)五聲音階旋律時流暢,但在七聲音階弦列上可以單手直接彈出五聲音階旋律,而在五聲音階弦列上要彈出七聲音階旋律必須有左手的配合,更會大大限制靈快。七聲音階旋律畢竟要比五聲音階旋律多得多。

  音域方面,大型的專業(yè)用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不過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個八度。

  把箜篌和豎琴的音色對比一下:豎琴的聲音好像是從水下發(fā)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wěn)定;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fā)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把箜篌和古箏的音色對比一下:古箏更醇厚幽遠,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靈,更鮮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聲。

  在技法方面,箜篌是以豎琴為根本,以古箏等民族樂器為輔助,再加以發(fā)展的。

  箜篌與豎琴在技術(shù)上的區(qū)別主要是:箜篌多了壓顫技法(古箏),帶來更多的韻味變化;有左右同度的雙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

  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增強了和聲與復調(diào);揉弦區(qū)和撥弦區(qū)互為一體,在揉弦撥弦手法之間轉(zhuǎn)換非常便捷,和聲色彩更豐富,甚或可在兩只手不同的手指同時撥動不同音高的弦后用對應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于兩只手不像單手的兩根手指那樣互相牽制而是各自獨立,雙手同時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較大的組合可能;左右兩排弦把共鳴箱完全圍住了,少了一般的豎琴的那種手在共鳴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下方有一片無調(diào)區(qū),比一般的豎琴多了個“碼下刮奏”。

關于箜篌典故

箜篌,作為一種樂器在悠久的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典故,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箜篌典故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關于箜篌典故 在印度悠久的歷史上,維納(Vina)這一詞語用以表示各種形制完全不同的樂器:如鳳首箜篌和所有的弦樂器。根據(jù)圖象資料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上一篇:關于箜篌的詩句

下一篇:關于箜篌的詩

精選文章

  • 關于箜篌的詩句
    關于箜篌的詩句

    從古時詩歌內(nèi)容來看,描寫箜篌的詩歌多是哀怨離愁,可能也與箜篌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箜篌一般出在深宮大內(nèi),彈箜篌的人往往是孤獨之人,詩人借物比興

  • 關于古代樂器的成語
    關于古代樂器的成語

    樂器,作為一種文化之一,也有著關于它的成語詩句,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古代樂器的成語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關于古代樂器的成

  • 古代樂器箜篌
    古代樂器箜篌

    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下面學

  • 古代箜篌和豎琴的區(qū)別
    古代箜篌和豎琴的區(qū)別

    在古代,箜篌和豎琴各有特點,它們的區(qū)別在哪?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代箜篌和豎琴的區(qū)別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古代箜篌和豎琴的區(qū)

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