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全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全,希望你喜歡。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jīng)敗落,生活貧困。盡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yǎng)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wù),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h吏說:“我們應(yīng)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后,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xiāng),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閑生活。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辨析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陶淵明是東晉后期的大詩人、文學(xué)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陶淵明生性淡泊,家境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他關(guān)心百姓疾苦,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he音同合 )思遠翥 (zhù)"的志向,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了,隨后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后來,他陸續(xù)做過一些官職,但由于淡泊功名,為官清正,不愿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而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wù),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遠近聞名,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去必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h吏說:"當束帶迎之。"就是應(yīng)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xiāng)。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
陶淵明妻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守節(jié),"夫耕于前,妻鋤于后", 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盡管生活貧困,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受祿。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他對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榮華富貴,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氣節(jié)為代價,于是他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淵明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并流傳百世的詩文。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學(xué)財富和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人生真諦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歌如《飲酒》、《雜詩》等,質(zhì)樸無華,清麗自然,寓絢于素,韻味雋永,或者詠史抒懷關(guān)心時局,或者充滿"性本愛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辭賦如《歸去來兮辭》,表達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表現(xiàn)了返樸歸真、高遠脫俗的意境,對美好未來充滿了向往。后人有"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之譽。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更是勉勵后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jié)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歷史評價
陶淵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士誄》,給了他一個"靖節(jié)"的謚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jié),但對他的文學(xué)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幾十年里,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蕭統(tǒng)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短諟Y明集》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xué)地位,雖得不到應(yīng)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游》中寫道:
賞讀《高士傳》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園趣,
自謂羲皇人。
李白《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奉寄河南韋尹丈人》
有客傳河尹,逢人問孔融。
青囊仍隱逸,章甫尚西東。
鼎石分門戶,詞場繼國風。
尊榮瞻地絕,疏放憶途窮。
濁酒尋陶令,丹砂訪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滿飛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術(shù)空。
謬慚知薊子,真怯笑揚雄。
盤錯神明懼,謳歌德義豐。
尸鄉(xiāng)馀土室,誰話祝雞翁?
白居易《訪陶公舊宅》
詩中先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
垢塵不污玉,靈鳳不啄膻。
嗚呼陶靖節(jié),生彼晉宋間。
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陽山。
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
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饑寒。
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連征竟不起,斯可謂真賢。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
昔常詠遺風,著為十六篇。
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
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
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
不見籬下菊,但余墟中煙。
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效陶潛體十六首》
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兩宋時期,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閑"。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已"。
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八個字,概括陶詩的藝術(shù)風格,還是很準確的。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jīng)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
"居高聲自遠",由于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在北宋文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極力推崇陶淵明,對進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無疑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guān)。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現(xiàn)代,沿襲了兩宋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
魯迅先生曾說過,"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jīng)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nóng)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的不朽詩篇,陶淵明的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為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陶淵明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zhì)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或極品。其中《少無適俗韻》,編在中學(xué)生的語文課本中。詩的抒情沁人心脾;詩的寫景,豁人耳目。讀過后叫人終生難忘。什么時候讀,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卻未必志同道合。仔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nèi)心熱情濟世的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yè)。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后,現(xiàn)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xué)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并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fā),因而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的晉代,能創(chuàng)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xiàn)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余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tǒng)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nèi)。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道、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后世歷代的文學(xué)評論家和選家出于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淵明詩文的精華所在。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全相關(guān)文章: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全
上一篇:成語居安思危的典故大全
下一篇:囊螢映雪的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