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有哪些源出
田姓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主要起源于官位、姚姓與媯姓、地名、羋姓、姬姓等。以下是學(xué)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田姓的源出介紹,希望你喜歡。
田姓起源
1.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設(shè)置的官位,與田地農(nóng)耕無關(guān),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
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shè)置的官位。
3.源于姚姓與媯姓,舜帝姚姓名后裔后代,此為 漢族田姓的大源流。
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5.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6.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
7.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8.源于姬姓,姬姓源于姚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9.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并州匈奴,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許多史書記載:“并州田氏源出匈奴。”其實,并州田氏原本還是漢族。
10.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11.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12.源于白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田姓遷徙分布
田氏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屬于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四十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4%左右。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史稱田和代齊??梢娞镄帐谴呵飸?zhàn)國時的齊國首都山東臨淄為發(fā)祥地,從這一時期活躍于政壇的田姓人來分析,田姓在先秦時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傳到田和重孫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被遷于共(今河南輝縣),其他田姓開始向西、北之地逃難。不久秦末起義軍四起,田姓家族聞風而動,有八人裂地稱王,煊赫一時,但不久均紛紛垮臺。漢初,高祖劉邦采納婁敬之言,強遷關(guān)東豪族于關(guān)中的陽陵(今陜西咸陽東北),諸田亦在強遷之列,后發(fā)展成為京兆一帶望族,后來,田姓各族又遷徙至北平(今河北滿城北)。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姓已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亦有遷山西太原、寧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時,有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而落籍當?shù)?。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國的北部和中部播遷。河南田姓的開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潁川汝陰田姓開基祖為虢州團練使田令芳。此際,田姓開始有遷今福建、廣東者,田希圣為閩、粵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傳至田衍,移居福建寧化,田衍孫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長汀,滋茅子松崗遷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區(qū)),后徙大埔,為大埔開基始祖。傳至田文長時,兄弟五人俱移廣東程鄉(xiāng)(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文長次子法聰、三子法盛移居廣東惠來。明清之際,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廣大區(qū)域,從清代中葉開始,閩粵田姓陸續(xù)有人遷至臺 灣,進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國分布廣泛,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田姓約占全國漢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田姓姓氏文化
堂號
紫荊堂:紫荊是田氏的堂號,田姓人常以“紫荊之后人”驕傲和引以為豪。田氏的宗祠、院落、門頭也常冠以“紫荊”之名,如“紫
“紫荊之后”印章 田同建篆刻
“紫荊之后”印章 田同建篆刻
荊傳芳”、“紫荊之后”、“紫荊世第”等。如果您看到一家門頭上掛著“紫荊傳芳”、“紫荊之后”、“紫荊世第”“紫荊家風”這樣的匾額,那么就知道這一家一定是田姓。田氏的后人常以“紫荊之事”教育后世子孫要團結(jié)和睦相處、或用來比喻兄弟骨肉相連之情。對聯(lián)”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的上聯(lián)講述的就是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和紫荊樹的故事。
紫荊堂號的來源與最早的典故記載是(梁)吳均所撰寫的《續(xù)齊諧記》: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fù)解樹。樹應(yīng)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孝門。真仕至太中大夫。 【 陸機詩云:"三荊歡同株。"】
貧驕堂:戰(zhàn)國時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師,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子方,子方不還禮。太子問道:"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才能驕傲!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就到別的國家去,像丟掉破鞋子一樣。富貴的人怎么能和他們一樣呢?"
郡望
北平郡:戰(zhàn)國時期燕國始置。秦國滅燕國后沿用,轄地在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治所在薊縣,如今北京當時屬廣陽郡,與右北平之間隔著漁陽郡。西漢時期北平屬廣陽國,東漢復(fù)為廣陽郡,均與右北平隔著漁陽郡?!妒酚?middot;李列傳》有“廣居右北平”。三國時期北平屬燕國,右北平北部為東鮮卑(后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狹,漁陽不變。西晉時期,燕國并漁陽郡。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轄地不變。東晉十六國時三郡轄地多有變化,燕國時稱燕國時稱燕郡,漁陽時設(shè)時撤,北平較穩(wěn)定。晉、魏時期,北平郡遷新昌(今河北盧龍)屬平州(州治在遼西郡),今地當時為燕郡,為幽州州治所在。漁陽屬幽州。隋朝時期,撤遼西郡,北平郡治不變。漁陽郡治還至現(xiàn)薊縣。今地屬涿郡,轄地廣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長城與突厥相接,郡治時稱薊縣。唐朝時期北平郡改為平州,唐開元二~天寶二年(公元714~743年)為安東都護府,漁陽分為薊州和檀州,北平為幽州治所,轄大約今天京、津兩市,置范陽節(jié)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國時,北京稱幽州,置盧龍節(jié)度使。后唐依舊。晉朝時期割與契丹。遼國時期,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為南京析津府,屬平州。金國時期,亦實行五京制,有上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內(nèi)蒙古赤峰南、寧城西,稱北京大定府。今北京為中都大興府。“北京”第一次出現(xiàn)。北平未出現(xiàn),原地為平州。元朝時期,今北京為大都路,轄大約京津兩市。北平未出現(xiàn),原地為永平路。北京未出現(xiàn)。明朝初期,北京稱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現(xiàn)。明成祖遷都前改北平為北京,實行兩京制,遷都后亦稱京師。“北京”出現(xiàn),“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關(guān),襲用明朝稱法。清帝遜位,袁世凱竊權(quán),拒絕南下,國民政府被迫遷往北京,北京名稱不變,北平未出現(xiàn)。北洋政府倒臺后,國民政府駐南京,北京改稱北平。1949年己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復(fù)改北平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雁門郡:戰(zhàn)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guān)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nèi)犯,唐朝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shè)關(guān)城,戍卒防守。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nèi)。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shè)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shè)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fù)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guān),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平?jīng)隹ぃ褐芎峦跛氖?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jīng)鋈肭貒陌鎴D,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境),平?jīng)鋈掣膶侔捕?東漢并涇陽入朝那,平?jīng)鰧贈鲋荽淌凡堪捕さ某?、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于郡上設(shè)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fù)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jīng)鍪芯硸|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jīng)鋈诚群鬄榍摆w、后趙、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lǐng)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jīng)隹?初治高平鎮(zhèn),后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jīng)鲋家娪谑穬?。以后,前秦苻堅曾以平?jīng)鰹楦?,向后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于平?jīng)?。北周武帝建德元?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jīng)隹h,屬長城郡。是平?jīng)鍪薪ㄖ频拈_始,距現(xiàn)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jīng)鍪袑僭?,隋朝大業(yè)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jīng)隹?。唐朝武德元?戊寅,公元618年)復(fù)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jīng)隹ぃ龔?fù)為原州,平?jīng)鍪袑僭荩瞥懺吣?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jié)度使劉昌筑平?jīng)龀嵌髲椆~峽口,奠定今平?jīng)鍪谐侵?,距現(xiàn)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jīng)觯經(jīng)鍪袕U。廣明初復(fù)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fù)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jù)鳳翔稱岐王,渭州屬于岐,歷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jīng)鍪械陌矅?、耀武二?zhèn)復(fù)置平?jīng)鍪?,屬涇?后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zhèn);至宋大觀二年,共領(lǐng)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zhèn)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jīng)鲕?,設(shè)節(jié)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jīng)龈?,轄五縣,屬鳳翔路。平?jīng)鍪袨楦嗡?。元朝時期仍以平?jīng)鰹楦犎h,屬鞏昌總帥府,并潘原縣入平?jīng)鍪?,平?jīng)鍪腥詾楦嗡?。自此,平?jīng)鍪械妮牼吃傥从写蟮淖儎印C鞒瘯r期的平?jīng)龈犎萜呖h,屬陜西布政使司關(guān)內(nèi)道;平?jīng)鍪腥詾楦嗡?。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陜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jīng)鋈詾楦?,府上設(shè)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jīng)隹h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shè)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shè)觀察使;后改為涇原道,設(shè)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shè)涇原區(qū)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jīng)隹h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jīng)鼋夥?,成立了平?jīng)鍪腥嗣裾?950年庚寅由縣城內(nèi)劃出城關(guān)和郊區(qū)另設(shè)平?jīng)鍪小?958年戊戌12月撤銷平?jīng)?、華亭兩縣并入平?jīng)鍪小?961年辛丑11月恢復(fù)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平?jīng)鍪?,恢?fù)平?jīng)隹h。2002年壬午9月,平?jīng)龀返亟ㄊ小?/p>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qū)。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地區(qū)。
鳳翔郡:亦稱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qū)。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陜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陜西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麟游縣、干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qū)。五代時期后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qū)。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陜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陜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陜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宗族特征
1.歷史上,田姓可謂是名人薈萃。在二十四史中,田姓單獨列傳的名人就有一百二十七人;《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收有先秦至明朝的田姓名人二百七十二人;《中國名人大辭典》收錄了先秦至清朝的田姓名人一百八十四人。
2.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清咸豐十年田裕益纂《田氏重修族譜》,湖南湘潭田姓一支字行為:“光裕成宗德,詩書啟俊賢,文章華上國,科甲世常傳。”其中“文章”兩字原譜特意加“艸”頭及“彡”旁。
田姓家族名人
田忌: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因以“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完美戰(zhàn)術(shù)賽過齊王,因而被人贊不絕口,名亦留青史。
田何:西漢臨淄人,西漢著名學(xué)者、今文易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田汝成: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xué)家。他博學(xué)、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游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九成:明初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他在陜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農(nóng)民起義。
田漢: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lǐng)導(dǎo)者。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奠基人。
田原:硬筆書法家。
田震:中國著名歌手(女)。
田壯壯:中國電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導(dǎo)演,演員,編劇。
田姓有哪些源出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