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中看看孔子的說話之道
從《論語》中看看孔子的說話之道
孔子善于說話,他說話既講內(nèi)容、又講原則、還講方法,即便是批評學(xué)生,也能讓其欣然接受。因而,他的學(xué)生和朋友們既樂于聽他講話,也甘于踐行他所說的話,達到了“學(xué)如不及”、“不令而行”的境地。讓學(xué)習啦小編帶大家一起從《論語》中看看孔子的說話之道。
說話的兩個原則
1.慎言
孔子認為說話要慎重、準確、負責任。他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一切混亂的產(chǎn)生,就是由于言語不謹慎而一步步發(fā)展而來的,因此“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君子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不能有一點馬虎。
在日常生活中,“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說與做之前要多聽多看,有疑慮拿不準的地方要保留起來,拿得準的部分則要慎重地說出來和做下去,這樣才能減少錯誤和后悔。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欣賞那些對事不輕易發(fā)表意見,但不說則已,一開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當一個人說話大言不慚的時候,真正將其付諸于行就很難了。
2.擇人擇言
孔子認為說話要注意對象、場合、身份。“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和可以說話的人設(shè)防不說話,這就錯失了人才;不可與他談的話卻與他談了,這就是說錯了話。
孔子還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有輪到自己講話就越位搶話,是浮躁,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是隱瞞,不察言觀色、觀察環(huán)境氛圍而貿(mào)然講話,是盲目,“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在恰當?shù)臅r候說話,才會不招致別人的討厭。
孔子還認為要根據(jù)說話對象的身份來變通說話方式,講“大道理”還是“通俗話”要依照聽眾來擇取,以達到對話雙方更理想的溝通,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說話要注意四個問題
一忌內(nèi)容不當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語常不語怪,講的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常理;語徳不語力,不推崇“暴虎馮河”的勇力,而是善用道德教化人;語治不語亂,探討的都是為民、治國的大道;語人不語神,關(guān)注的都是個人修德和社會眾生。
二忌巧言令色
花言巧語、面貌偽善和過分恭敬是可恥的行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三忌強嘴利舌
“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對待別人以口舌強辯,往往會經(jīng)常招致他人的厭煩。
四忌無端抱怨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他認為自己取得成就得益于從不抱怨,“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
說話的藝術(shù)
孔子除了關(guān)注說話的內(nèi)容,也十分講究說話的藝術(shù)。
辭不貴多,達意而止
孔子惜言如金,字字珠璣,認為“辭達而已”。如評價三百余篇的《詩經(jīng)》時,他只用了三個字“思無邪”,即概括了其所有詩篇之共同點在于思想純正;提及君子的標準時,“君子不器”這四個字,就說明了君子應(yīng)不限于一技一藝,而去廣泛地汲取知識、博學(xué)洽聞;評價自己學(xué)生時,他更是一語中的,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寥寥三字即將子路、子貢、冉求點明三人的個性與才能,詞約意豐,言近旨遠。
重視文采
孔子認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沒有文采的話就傳播不遠。他善用比喻、對偶、歸納、對比等修辭方式,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入則孝,出則悌”,“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
平衡內(nèi)容與文采的關(guān)系
孔子提出“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樸實,又有些華而不實,唯有“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話語傳達了一個人的智慧、情感、態(tài)度。若想讓自己說話如孔子般有智慧,除了學(xué)習其說話技巧外,時刻踐行“恭、寬、信、敏、惠”這五種品德,才能真正讓自己的話“行而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