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演講與口才>辯論技巧>辯論賽>

辯論的藝術

時間: 雅雯798 分享

  辯論集道德涵養(yǎng)、文化積累、知識結構、邏輯思辨、心理素質(zhì)、語言藝術、整體默契、儀表儀態(tài)為一體,是高水平的、綜合素質(zhì)的較量,極富魅力,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在青年學生與知識階層中尤受歡迎,擁有眾多知音。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辯論的小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辯論的藝術

  一、理性的較量

  辯論賽是一種極富理性的“高水平的智力游戲”。完全不同于為維護個人觀點或某個政黨、集團的政策而展開的辯論,后者帶有強烈的意愿和感情色彩。

  為辯論賽所擬定的辯題是“中性”的,辯論中所持的觀點(正方抑或反方)由抽簽決定。因此,參賽雙方都有構架立論的邏輯、理論、事實以及價值判斷等的依據(jù);也都有可能出現(xiàn)破綻,給對手以可乘之機。前三屆由新加坡廣播局主辦的“亞洲大專辯論會”采取的比賽規(guī)則只以辯題限定正方立場,反方可以自行立論,相對而言,反方的施展余地比正方大一些。今年八月下旬舉行的“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對此作了改進,即在給出辯題的同時,也限定反方立場。如初賽時劍橋大學為正方,辯題為“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我們是反方,必須論證:“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這種對正反兩方論點同時進行限定的做法,使雙方所處地位更顯公平,比賽更激烈。

  正是因為這種對辯論立場的約束,可能導致在辯論中所應維護的觀點有悖于本民族、本地區(qū)的道德習俗、文化傳統(tǒng);也可能難以被觀眾所認同;最不利的是:與辯論隊員自身的信念產(chǎn)生矛盾,這些都會使辯論隊員產(chǎn)生情感沖突,限入困境。如屠格涅夫所言:“人應當相信自己說的話,他才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因此,在辯論中首先要處理好的就是這個問題。完全是一種巧合,這次參賽我們復旦大學代表隊與“反方”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復賽一場對悉尼大學代表隊,他們的立場是“艾滋病是醫(y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我方是“艾滋病是社會問題,不是醫(yī)學問題”。排除“艾滋病是社會問題”固然有相當難度,但要論證“艾滋病不是醫(yī)學問題”就與常理相悖了。

  難度最大的是決賽,引起的情感沖突也更激烈。我方被指定維護“人性本惡”的立論。據(jù)了解:新加坡是一個崇尚“人性本善”的國家;評判團中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在人性之家的爭論中是“本善”論者,所發(fā)表的大量論文專著在學術界相當有影響;赴新之前,我們分析較透徹、準備較充分的是“人性本善”;從8月27日晚抽簽決定正反方,到8月29日下午比賽,中間只有一天的間隔。“天時、地利、人和”似與我方無緣。最大的困難還在于:我方隊員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人性本惡”,例如,女辯手姜豐同學臨行之前說過:根據(jù)辯題所準備的幾套方案中最得心應手的是“人性本善”這一個。處于這樣的劣勢,我方不得不背水一戰(zhàn)。主帥俞老師、軍師王老師沉著冷靜。指導隊員反復剖析辯題,先后三次調(diào)整方案,通過討論切磋幫助隊員在感性與理性的沖突之中向理性傾斜;同時,又以隊員感情認同,激發(fā)觀眾共鳴和說服評判團的需要,制定了決勝方案,即,在“人性本惡”的立場之下,區(qū)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把“惡”界定為:本能與欲望的無限制擴張;把“善”界定為對本能與欲望的有理性的節(jié)制。強調(diào)后天教化的功能與重要性。表達“人性向善”的價值觀。這一方案使隊員們“順”了氣,投入了感情,整場辯論游刃有余,博得多次掌聲,杜維明教授代表評判團對復旦的表現(xiàn)給予極高的評價,我方以5∶0的絕對優(yōu)勢奪魁。

  正如上例所說明的,辯論賽是“理性的”,但絕非“純理性”的。說到底,辯論賽也是一種表演。沒有感情色彩的演出勢必蒼白、乏味。就像演戲,一個演員所扮演的角色接近其生活本色,感情自然,容易產(chǎn)生效果;扮演一個與本色反差較大的角色,甚至是反派人物,也同樣要求演員進入角色,塑造豐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只有理性對角色的接納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在感情上完全進入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想其所想,行其所行。辯論賽不僅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但感情的投入還得張弛得當。切忌情緒化!一般而言,自由辯論階段短兵相接、針鋒相對、輪番進攻,情感也進入白熱化狀態(tài),較難控制感情,把握不當容易出現(xiàn)各種有損臺風的差錯,影響整場辯論的效果,功虧一簣。較好的處理應是:用理性制約“本色”感情,用理性激發(fā)“后天”情感,烘托立論的內(nèi)涵與深度。

  二、知識、智謀的較量

  近來不少朋友(包括不少從未看過辯論比賽的人)對辯論賽的形式很感興趣,把復旦辯論隊看得很“神”:似乎隨時隨地,即使臨場命題抽簽,立即就能來一場精彩的辯論賽;有的還認為經(jīng)過準備的辯論只是表演,完全沒有比賽的味道。這實在是太大的誤會。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親士》)一場有欣賞價值、能給人以啟迪的辯論賽,一定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相當?shù)睦碚撋疃?,縝密的邏輯結構,翔實豐富的事實資料。這就要求辯論員具有廣博、完整、嚴謹?shù)闹R結構,對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的了解。因此,即使是一個訓練有素、經(jīng)驗豐富的辯論員,也只有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后才能登臺亮相,達到高屋建瓴、深入淺出、論辯自如的境界。

  此次“首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共有七場比賽,辯題涉及經(jīng)濟、環(huán)境、現(xiàn)代化、衛(wèi)星廣播電視、教育、人性、道德、安樂死、艾滋病……等諸多問題,可以想象其知識涵蓋面之寬。八支參賽隊雖都由清一色的炎黃子孫組成,但因為生活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宗教信仰、語言習慣差異極大;即使是同一學術領域中的專業(yè)用語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辯論員和辯論隊學習、了解掌握所涉及的學科領域的歷史、現(xiàn)狀、主要學派、代表性學者及其主要論點,時空跨度極大。真正做到“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通古博今,妙語連珠,談何容易!

  我國現(xiàn)行的大學教育制度是以專業(yè)為基礎組織教學的學年(學分)制。近年來,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對教育有很大沖擊,確實改造了一批老學科,但越來越講“實用”和“實惠”,有些學校專業(yè)口徑越搞越窄,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斷被削弱,一些傳統(tǒng)的基礎課被削弱甚至被取消。學生知識面窄,也缺乏理論深度。許多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學生沒有學過“中國哲學史”,對西方主要哲學流派也是一知半解。不少學生對中西文化的了解幾乎達到“盲”的程度。即使少數(shù)涉獵面較寬的學生也不可能達到這種大賽對知識結構、文化積累的要求。

  此次組隊參賽,經(jīng)過層層篩選、專家面試確定了六名學生參加培訓,針對大賽的需要以及他們知識結構上的缺陷與不足,我們聘請了一批專家學者為他們開設講座;顧問、教練指導他們閱讀了大量教材、專著(按需要分為精讀與泛讀兩類),查閱搜集了大量資料。六名同學底子較好,悟性較高,又肯下苦功夫鉆研、博聞強記,不僅積累了知識,而且能夠融會貫通,恰當運用,基本到達伸展自如的境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實踐中學會做學問。但是,就是這樣,如果要他們進行另一場比賽,也還得根據(jù)辯題的需要補充必要的知識,重復這樣一個學習、消化、積累的過程。如果說他們有什么優(yōu)勢的話,只不過就他們已有的基礎而言,這個過程可以比一般人短一些。

  然而,辯論的知識準備又不完全等同于做學問。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應區(qū)分輕重緩急:有的要學深、學透;有的只要提綱挈領知其要者;有的只需略知概貌。就拿我們參加的復賽為例。根據(jù)辯題“艾滋病是醫(y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分析,需要了解的學科領域大致有:哲學、倫理學、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理論、管理科學、生命科學、心理學、醫(yī)學、系統(tǒng)科學……等等。其中有的學科在辯論賽中是選手必備的知識,如中西方哲學、倫理學、各個階段的醫(yī)學史等。就針對這一個辯題我們?yōu)閷W生開設了有關“基因學說”,艾滋病的病因、病理、發(fā)生、發(fā)展、傳播途徑、研究進展、解決難點、世界各國及國際上建立的有關組織、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講座,隊員們搜集了各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及相關資料;同時還了解了醫(yī)學中有關傳染病,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內(nèi)容;并以各地區(qū)、民族人民的習俗、生活方式、同性戀的心理、生理變異等等作為辯論中立論時的輔助材料。

  通過對系統(tǒng)工程的了解,構建了“艾滋病是社會問題,不是醫(yī)學問題,以系統(tǒng)工程力解決途徑”的框架,提出了:“健康者不感染,感染者少發(fā)病,發(fā)病者晚死亡,死亡者家屬有保障”的治理、解決目標體系。正是這種前期的、充分的知識準備,使辯手在場上攻防有序,論辯達到一定的深度。“知有智,智有謀,力能任”。辯論比賽有如棋賽,需要有較高的發(fā)散(非線性)思維能力。棋賽之中,走一步看一步必輸無疑。高手可以走一步看幾步,大師能以一步棋看大半盤棋,棋圣則能達到窺一斑以見全豹的境界。自然,辯論之中決不能說到哪是哪,抓話不抓觀點。本方固然有一套策略,但在陳辭的展開之中,迅速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達到“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無形”,盡快抓準對方的“底線”,摸清戰(zhàn)略、戰(zhàn)術,分析多種可能,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果斷修改本方戰(zhàn)術,這就是斗智。比賽場上誰能超前一步,誰就能掌握主動,能保持主動權就能駕馭整場比賽。智謀就在于事先的謀略,臨場的機智與適時的應變。

  三、意志的較量

  辯論一開始就要先聲奪人、居高臨下,氣貫長虹,始終在氣勢上壓住對方。氣勢淵源于自信,靠意志支撐。成功的秘訣在于:不屈不撓,堅持到底。

  兩隊爭辯有如兩軍對壘,賽場有如戰(zhàn)場:態(tài)勢瞬息萬變,機遇與陷阱同在。列夫·托爾斯泰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一書中曾對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作過這樣的描述:“在戰(zhàn)爭中考慮得最周到的計劃沒有任何意義,一切決定于所遭遇的敵人那種出乎意料的運動方式——那是不能預見的——也決定于全部問題是怎樣處理的,由誰處理。”我不大同意他的第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打無準備之仗誰人還有信心?然而即使在對局勢有整體把握的情況下,也難以預料可能出現(xiàn)的每一個變化。一個天才的指揮員的偉大之處在于他能趨利避害,抓住戰(zhàn)機;他的更偉大之處在于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轉機,盡全力,調(diào)動一切智慧,運用一切上量,抓住、利用機會,轉危為安,并不斷擴大戰(zhàn)果,最終戰(zhàn)勝敵人。正式上場比賽之前,辯論雙方都有在充分審題基礎上制訂的方案。對對手可能采取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也作多方揣測。比賽時,若能照意圖按部就班地展開攻勢,誘使對方步入所設陷阱自然高明。實際上,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不能料事如神,即使是偉大的天才也如此,更何況凡夫俗子。比賽中誰都想出奇制勝,都在制造“殺手锏”,隨時隨地想把對方置于“死”地。對付這樣復雜多變的激烈的競爭,辯論隊以及辯論隊員的信心與斗志就成為能否進入最佳辯論狀態(tài)的關鍵所在了。只要有認真的審題,精心的準備,對隊友的完全信任,對知識能力的正確估計,就能產(chǎn)生充分的自信。一旦身處逆境,自信受到挑戰(zhàn),這時只有靠堅強的意志,自己與自己搏斗,戰(zhàn)勝自己可能出現(xiàn)或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軟弱。

  事實上,流水只有在碰到抵觸的地方,才能把它的活力激發(fā)。只要能穩(wěn)定情緒,就能做到急難出智謀,臨危出巧計。兩軍對壘勇者勝。在與劍橋大學辯論隊對壘的一場比賽中,對方四位辯手是清一色的研究生(三名博士,一名碩士),在構成層次上高我們一個數(shù)量級。辯論一開場其一辯選手陳詞結構嚴謹,理論扎實,論述條理清晰,氣勢猶如長虹,場上效果極佳。給我方來了一個下馬威,壓力很大。但隊員們沉著冷靜,硬是頂住了這股壓力。第一位辯手姜豐同學陳辭親切感人,邏輯層次——展開,表現(xiàn)出志在必奪的自信,不畏強手的意志,先聲奪人,先入為主,“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其他三位男辯手也表現(xiàn)不凡,整場辯論一氣呵成、精彩絕倫。自信靠培養(yǎng),意志靠鍛煉。訓練之中要有意識地讓隊員們經(jīng)常處于逆境之中,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并掌握辯論中變被動為主動的技巧,有助于增強辯手的自信心與意志。

  四、語言藝術的較量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也是人類交流、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新加坡廣播局自1986年起連續(xù)舉辦了三屆“亞洲大專辯論會”,今年我國中央電視臺與之聯(lián)手把辯論賽由亞洲擴大到國際范圍,發(fā)展為“國際大專辯論會”,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推廣華語”。

  辯論賽所用的語言是華語,用普通話陳辭發(fā)言。所以華語既是辯論的工具,對華語掌握運用的水平又是評判的標準之一。悠悠五千年中華文明孕育了漢語,使之達到至善至美的藝術境界。漢語不僅有豐富的詞匯、靈活多變的語法結構;歷代積累的典故成語、詩詞、警句、諺語、箴言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使?jié)h語在世界各種語言之中出類拔萃、魅力無窮。

  語言作為一門藝術,包括外形與內(nèi)涵兩大部分。就其外在表現(xiàn)而言,講究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晰,音色優(yōu)美,音質(zhì)醇厚,語速錯落有致,語調(diào)抑揚頓挫。一般南方人,尤其是海外華裔的后代,受日常用語的影響,不經(jīng)專門的訓練已無法做到“字正腔圓”了。即使是北方人,包括“京片子”在內(nèi),也因各種方言土語,能說正宗普通話的人也不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言的優(yōu)美,實在是一種莫大的遺憾。盡管吐字發(fā)音不那么準確,但辯手的發(fā)言至少也要做到“口齒清楚”、“詞能達意”。否則辯論也就無法進展下去了。

  在掌握語言方面應該解決的首先是語言的速率問題。辯論的語速不同于其他使用的場合。一般來說,朗誦的語速最慢,演講的語速快于論述性文章的播音。辯論賽規(guī)則中對每位辯手在陳辭中所用的時間,每個隊在自由辯論中所用的時間都有嚴格的限定。因此,有的辯手以加快語速作為一種策略,以求達到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包含最大的語言容量。誠然,辯論語速應該快于日常語言的語速,但應快而有當。如果快到像“掃機關槍”,讓人聽不清說些什么,外觀上也顯得急躁,可謂“欲速則不達”。在咬文吐句清晰的前提下,采用什么語速方才合適也要因人、因景而異?;顫姛崆榈倪x手語速可快一點,沉穩(wěn)、理性的選手語速可慢一點;陳詞提問時、申訴要點、論據(jù)時論速可慢一點,關鍵字眼可一字一頓加以突出;反擊進攻時語速可快一點,以示鋒芒。

  同一場辯論,就是同一個辯手,語速也應有變化,配上音調(diào),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對語調(diào)的把握要注意語音、語調(diào)、語速三者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陳詞說理要慷慨激昂,以示立論基礎之扎實;反擊進攻要堅決有力,以示信心和力量;調(diào)侃幽默時語速、語調(diào)可以有大的起落變化,以演染氣氛,調(diào)動觀眾情緒。在把握不大、暫避對手鋒芒或不得不應對時,語速可快一點,語調(diào)要干脆利落、吐字吐詞果斷,不能顯露出猶豫或無把握。男女辯手在語言的把握上應有明顯的差別。女選手柔而不軟,柔而有剛,男選手剛而不兇,既剛且韌;男選手必要時可咄咄逼人(但不宜過多),多用“勢”,女選手宜親切,多用“情”;男選手在堅毅中見機智,詼諧調(diào)侃,但不能滑,女選手于恬靜之中藏機鋒,可略有幽默,不宜調(diào)侃。整場比賽剛柔相推,以生變化。這些對語言的外在把握,沒有豐富、扎實的內(nèi)涵底蘊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必須做到言之有物,詞能達意,緊扣辯題,不講廢話。還要做到言而有序,所謂的序就是指要有邏輯層次,條理分明。辯論進展快,變化大,語言容量大,涉及概念資料多,評委,尤其是觀眾幾乎沒有時間“仔細想”,如果分段分點,有逐步深入的層次結構可以幫助評委與觀眾理解并記住論述要點。第三,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也就是所言所辯有根有據(jù),順理成章,切勿把辯論變成詭辯。上述三個要求歸納起來,就是:遣詞造句要得當,言簡意賅。適當應用成語、詩詞、格言、警句,一個恰當?shù)囊?,常概括了許多句話表達的,甚至表達不清楚的意境。決賽之中,我方四辯蔣昌建同學引用了青年詩人顧城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作為結束,猶如云層激發(fā)出雷電,把我方整場辯論升華到極高的價值觀念境界,可謂氣勢磅礴。但是,辯論是理性的,語言的使用不同于抒情散文,形容詞不宜過多,更不能浮。正如莎士比亞所言:“充實的思想不在乎言語的富麗,只有乞兒才能夠計數(shù)他的家私”。

  辯論語言要措詞得體,尚有許多忌諱。如得理時要講禮,發(fā)急時不能用挑釁性詞言,更不允許人身攻擊等等。智慧與智慧的碰撞迸濺出火花,幽默是其中最絢麗的火花,它給辯論增色,給人以愉悅和啟迪。幽默不同于逗笑,更不是嘩眾取寵。幽默是機智的自然流露,所用比喻緊扣辯論中心,觀眾或聽眾熟悉,而且極富哲理,耐人尋味。此次大賽中我方三辯嚴嘉同學在這方面有上乘的表演。如在決賽的陳詞中講到“看暴力片、色情片,是從來沒有什么公開的倡導與鼓勵,但為什么總有那么多人要趨之若鶩呢?”又如“按照對方辯友的這種邏輯,那么教化是非常容易的,每個人都是‘心有靈犀不點通了’”。再如:“……如果人都是本善的話,誰會拿起屠刀”等等。事實上,只有在賽場上掌握了主動權才能出幽默的效果。語言表達還有賴于辯論員的表情動作和儀表儀態(tài)。辯論員的場上形象取決于其氣質(zhì)風度、思想、知識功底、語言表達能力,它們相輔相成,互為表里。訓練有素的演員可以根據(jù)劇情表演的需要,設計適當?shù)膭幼髋c表情,但一般人的動作表情是思想與語言的自然流露。我以為,辯論員在場上只要穩(wěn)重、大方、機智、靈活,衣著得體,不必為辯詞專門設計什么動作,形象效果也不會受太大影響。但表情動作不宜夸張,否則顯得不自然。對于那些有損于形象的姿態(tài)、語言習慣等等,應在訓練中及早加以糾正。辯論場上,評委與觀眾實際上只是聽眾,與辯手不能作語言上的交流。然而辯論是為說服評委與觀眾而展開的,思想的交流只能通過無聲的語言——眼神——來進行。所以辯論員要充分利用自己眼神的變化傳達意志與情感,也要通過對評委與觀眾的眼神、掌聲、議論之聲觀察,把握會場的氣氛與反應,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與表達,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五、整體配合的較量

  辯論是一項團體比賽的項目,不僅要求辯論員個人的素質(zhì)好、水平高,而且要求場上四個辯手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和諧的、有機的整體。隊員間要相互提挈,相互配合,使整個隊達到最佳競技狀態(tài)。也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辯手個人才能最充分地展露個人的才華。趣味相投的人未必能組成一支最好的辯論隊。由不同風格、不同性格特點、不同性別(女隊員以一人為宜)、不同年齡、不同經(jīng)歷、不同專業(yè)特長的人組成的隊伍方能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相映成趣。不同個性特點的人,一般思維方式也有較大的差異;語言習慣,學術觀點也不盡相同,可以互補。但要能擰成一股繩就得有前提:相互尊重、取長補短、求同存異。

  對辯題有不同的分析與理解,是正常和積極的,也有助于從多角度、多層面去分析討論。教練的任務在于指導隊員在分析研究之中逐步統(tǒng)一認識,構建一致認同的“底線”,從而保證在統(tǒng)一認識的前提下統(tǒng)一步調(diào)。當然這種統(tǒng)一受各人理解的不同的影響,有可能并不十分牢固。這種在協(xié)同中的問題盡可能在預備階段早暴露、早發(fā)現(xiàn),及時予以彌補。最壞情況是到了辯論現(xiàn)場,在對手攻擊擊中要害的時候方才顯露。此時若有人動搖,自行調(diào)節(jié)“底線”,勢必造成防守缺口,一旦對方集中“火力”猛攻,必然亂了陣腳,失去抵抗能力。事實上,作為一種“亡羊補牢”的規(guī)定是:在辯論場上,任何辯論員無權修改“底線”,即使出現(xiàn)不可彌補的矛盾也只能“死守”。

  因為沒有時間也沒有可能重新協(xié)調(diào)整隊的立場。辯論場形勢說變就變,在快速應對之中不可能滴水不漏,出現(xiàn)口誤與差錯在所難免,此時隊員之間的諒解與配合尤顯重要,已經(jīng)說出的話猶如潑出的水,再也無法收回,但卻可以設法補救。各辯陳詞有分有合,啟承轉合相互照應,形成一個完整的、多角度展開的全面方案。自由辯論最能檢驗一支隊伍整體配合的水平與技巧。突出個人搶發(fā)言,會使整體失調(diào),削弱了戰(zhàn)斗力,個人也無法施展才能。當然也不能推諉不前,顯得沒有斗志。整體配合要達到完全默契的境界,事先可以有所設計,有所分工,如大致的發(fā)言次序,主攻手、輔攻手的分工等等,以避免搶發(fā)言或冷場的局面出現(xiàn)。

  以上只從技術策略的角度談到整體配合的問題。實際上真正的默契只靠設計與規(guī)定是達不到的。隊員之間要同心協(xié)力,有共同的奮斗目標。相互之間還要有深刻的了解,熟知各人的知識功底、思想方法、思維特點,習慣定勢……做到“心有靈犀一點通”。譬如,一個人發(fā)起進攻,其他人及時跟進;一旦重點轉移,整支隊伍及時調(diào)整,時時處處集中“最大火力”,發(fā)揮最大優(yōu)勢。著名的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評價復旦辯論隊具有“流動的整體意識”,大約指的就是這種境界吧!教練是整場辯論的導演與指揮。

  因此,能否實現(xiàn)默契的配合,隊員能否理解教練意圖,尊重教練部署并自始至終貫徹好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對教練來說也要把握每個隊員的特點,知人善任。集訓以來,我們來自不同專業(yè)學科的教師和同學10人,朝夕相處,生活上互相關心,思想上不斷交流,推心置腹,互相尊重,平等待人,教師循循善誘,學生虛心學習,在思想上達到高度的默契,形成一個團結向上的,凝聚力極強的集體,這是創(chuàng)造“整體流動美”的基礎與前提。

  六、 心理素質(zhì)的較量

  任何人的任何活動都與豐富多彩、生動復雜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上面所論及的理性、情感、知識、智謀、語言、群體意識……無一不與辯論員臨場心理現(xiàn)象息息相關。這種臨場所表現(xiàn)的心理現(xiàn)象又是日積月累不斷磨煉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辯論賽,尤其是大型國際比賽,實質(zhì)上是心理素質(zhì)的較量。心理素質(zhì)主要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與意志等等方面。

  就辯論心理素質(zhì)而言最重要的是意志,其次是感覺。意志是指頑強的抗爭精神、臨危不懼的氣概、堅韌不拔的耐久力、實現(xiàn)目標的堅定信念。每個人的意志行為過程都以大腦皮層優(yōu)勢興奮中心的存在為前提,表現(xiàn)為克服困難的行動過程,自覺地調(diào)節(jié)行動以實現(xiàn)預定的目標。它控制著隊員的情感、情緒,支配著辯論過程中的全部心理活動。這就要求辯論隊員一進入辯論場立即進入興奮狀態(tài),建立起“興奮中心”,并隨著辯論的深入逐步提高興奮度,使之在自由辯論時達到高潮。四辯選手不同于其他隊員,在總結陳詞階段其意志的表現(xiàn)要集全隊辯論之精華,達到頂點。就感覺而言,每位辯手以其素養(yǎng)為基礎不斷感知,積累反映辯論進程的各種信息,充分調(diào)動運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正確預見行動后果,通過積極的思維、分析、推理采取最恰當?shù)男袆臃桨浮^q論隊由一些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隊員組成,每個人的個性在辯論中充分展示,能否相得益彰直接關系到辯論的成敗。

  個性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穩(wěn)定的、區(qū)別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包括了智力、能力、氣質(zhì)與性格四大方面,與各人的思想觀念、所屬的文化層次、具有的文化水平、達到的文化素養(yǎng)相關,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受后天社會環(huán)境的價值觀、個人所處地位、接受的教育、人際關系等影響逐步形成,并被社會或集體輿論所強化或削弱。人的個性是復雜的、立體的,在許多人身上可以同時存在幾種類型的個性特征。在辯論取勝的目標下,在辯論隊這一特殊集體中,如何將個性各異的隊員組織在一起,達到優(yōu)勢互補、整體最佳狀況,需要教練、老師和全體隊員的共同爭取。個性具有穩(wěn)定性與可塑性兩大特點。穩(wěn)定性是指個性中難以改變的特性,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吧;可塑性是指人在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環(huán)境、在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與閱歷的過程中,從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促使某些個性特征的生成、強化或削弱、消失的可能性。這就是提倡對人的教化與改造,優(yōu)秀品質(zhì)可以靠后天培養(yǎng)的依據(jù)所在。又因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向上的內(nèi)趨力,促使其追求優(yōu)勢,創(chuàng)造自我。辯論隊員在進入訓練之后,這種內(nèi)趨力從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調(diào)動,從而根據(jù)比賽任務的需要,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抑制個性特征中不利的部分,調(diào)動個性特征中有利的部分,糾正不利的部分。教練在作訓練時根據(jù)“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的原則提高訓練效果。由于訓練目標明確具體,能夠充分激發(fā)隊員創(chuàng)造自我的意愿,從而不斷激發(fā)隊員創(chuàng)造自我的意愿,而強化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對個人的知覺、思維、學習行為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積極練、學習、消化、積累知識的過程與結果又進一步提高隊員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對行為產(chǎn)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因辯論比賽是團體組隊進行的,個人自我意識的增強與激發(fā)應把握適當?shù)亩龋^之將走向極端——突出自我。辯論隊員共處同一團體——辯論隊,必將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的聯(lián)系、發(fā)生相互影響。在賽場上可能因一個隊員的心理失衡影響到其他隊員的情緒;有時又可能因為一個隊員的精彩發(fā)言,振奮全隊的精神。團體存在的本身就會對隊員在心理上產(chǎn)生影響,其效果可以表現(xiàn)在知、性、意三個方面。

  一個好的團體使隊員產(chǎn)生歸屬感,使之在情感上有依靠;對團體的認同感給個人的認識以知識和信念,團體的支持感給人以力量,使團體成員的個人活動得以堅持不懈。我校辯論隊此次能雄辯星島,連下三城,是因為我們教師和學生10人組成了一個融洽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每個成員能準確地為自己定位,林尚立老師的顧全大局、全力以赴;候補隊員張謙的機智、聰穎,辯論技巧的獨家特點對獅城之勝有不可小覷的作用;候補隊員何小蘭積極主動,熱誠坦蕩無處不在,……正是這樣一個積極向上、團結和諧、追求至善至美的集體充實了我們每一個人。至今,我們還留戀這個像家一樣濕馨的團體,深深懷念為了共同目標艱苦磨練的日日夜夜。作為辯論隊,我們對心理干擾的重要性也有充分的認識與體會。

  為了培養(yǎng)隊員抗心理干擾的能力,平時多作適當?shù)挠柧?,使他們習慣于身處逆境的氣氛與壓力,產(chǎn)生心理上的免疫力。同時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抗干擾的辦法。對于對手,我們則應適當使用心理干擾的手段,展開心理攻勢,促使對手在這種進攻與干擾之下產(chǎn)生畏懼,這種畏懼心理一露端倪就緊追不舍,使之失去正常的心理控制,輕則貽誤戰(zhàn)機,重則喪失理智與信心,產(chǎn)生動搖。

  例如,在與劍橋隊對壘時,我方在自由辯論的第一輪發(fā)言中就指出對方把李光耀說成總統(tǒng)的常識性錯誤,博得滿堂的笑聲與掌聲,迫使對方在以后的應對中不得不小心謹慎。又如,在對悉尼大學辯論隊的一場比賽中,我方二辯季翔同學突然向對方發(fā)問:“請問對方辯友,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口號是什么?”對方四位辯手面面相覷,片刻之后亂編一個應付。又如與臺灣大學隊辯論時,四辯蔣昌建同學針對臺大三辯“荀子錯了”的說法,指出:“你說荀子錯了就錯了嗎?否則還要這么多儒學家干什么?”……這些都很好地起到了心理干擾的作用。心理干擾大多表現(xiàn)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七、 道德修養(yǎng)人格力量的較量古人云:“有德不敵。”又曰:“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此理與爭辯激烈的辯論賽也是相通的。辯論賽以其獨特的形式——唇槍舌劍的論辯,通過文化的碰撞,達到了解溝通,切磋技藝,共同提高的目的。

  盡管有知、有智也有技,無德仍不能使人心悅誠服。我們深知到新加坡參賽的隊伍不僅代表了復旦大學,代表幾百萬中國大學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陸人民。五千年華夏文化的熏陶,知名學府的培養(yǎng)教育,改革開放的影響,豈能沒有出類拔萃的氣質(zhì)、泱泱大國的風范?!我們從實踐中也深深地體會到要培養(yǎng)一支優(yōu)秀的辯論隊伍首先要培養(yǎng)好的思想作風,要教會隊員“做人”,做一個大寫的、真正的人;要教會他們珍惜難能可貴的機會,懂得人生拼搏的意義,要學會平等待人、積極進取、一絲不茍、勝不驕、敗不餒……。老師們也深深懂得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王滬寧教授放棄、推遲了自己出國的安排,身為顧問,實際上他全身心投入訓練。俞吾金教授家住校外,每天提前到校,不管刮多大的風、下多大的雨,沒有遲到過一次,自行車胎壞了,從半路上推著車走到學校。林尚立老師推遲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正是這批優(yōu)秀的教師,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著每個辯論隊員。

  教師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嚴格的,為了糾正隊員們的某些不良習慣(有的是細微未節(jié)的小事)到了耳提面命的地步。隊員們有過委屈,有過不理解,有時還有點無所適從。但他們畢竟理解了,自覺了,在新加坡展示了高境界的精神風貌,得到輿論界的一致好評,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感激這段訓練生活。

  再來談談尊重他人的問題。是否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是通過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的。語言與表情動作只不過是思維的外衣,與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本質(zhì)、思維特征相聯(lián)系,這一切又無不與個人的道德涵養(yǎng)、人格水準有關。在通常場合,人可以通過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感、語言與表現(xiàn)。辯論賽的形勢跌宕起伏,變化多端,一旦陷入困難境地,容易緊張;自由辯論階段,針鋒相對,你來我往,精神高度興奮。

  在這兩種情況下意志與意識的作用相對減弱,容易受潛意識控制。所謂潛意識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本能的沖動。這種本能的反應將直接地暴露一個人意識深處的各種印跡,一個格調(diào)低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口不遜,貶低對手,諷刺挖苦,甚至人身攻擊。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僅攻擊了他人的人格,實際也貶低了自身的人格。

  在辯論場上自然也可能受到來自對方的侮辱,一個素有涵養(yǎng)的辯論員應以“犯而不校”的態(tài)度對待,切勿以牙還牙。如果對方多次“故意”,則要不卑不亢,作有理有節(jié)的回擊。一個人的道德涵養(yǎng)要完全達到這樣的境界是極不容易的,“滴水石穿”,牢固樹立尊重他人的觀念,從日常小事入手,修身養(yǎng)性,純潔靈魂,使思想情操、道德境界達到一個又一個的高度,不斷升華則是可能的。

83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