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申論練習真題及解析
國考的申論為選拔專業(yè)化的公務員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備考的時間里考生多掌握申論練習試題對提高申論水平會有一定幫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提供的2017年浙江申論練習試題及解析,希望能幫到你。
2017年浙江申論練習試題
(1)新華社業(yè)網(wǎng)訊,2008年3月26日上午,家住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新聯(lián)巷的李建華外出回家,剛打開4樓的家門進屋時,在樓道里伺機作案的歹徒丁某跟了進來,持刀從背后摟住李建華。出于本能,李建華大呼救命,受到驚嚇的歹徒將李建華摁趴在地,朝她的頭部、頸部連捅幾刀。面對死亡的威脅,多年堅持冬泳、身體素質(zhì)不錯的李建華開始與歹徒殊死搏斗。相持過程中,李建華對右手被劃傷的歹徒說:“你只要不殺我,要什么東西都可以。”歹徒同意了,但李建華從家中只找出100元現(xiàn)金,歹徒見只有這么點錢,一時惱羞成怒,從餐桌上抄起一把水果刀,朝李建華的胸部全力刺去。幸好李建華穿的棉衣較厚,水果刀的刀柄被折斷了。
這時,精神緊張、體力耗盡的歹徒崩潰了,雙腿一軟癱倒在地,央求李建華殺了他。見此情形,李建華平息了心中的恐懼,對歹徒說:“你跟我兒子年紀差不多,父母養(yǎng)你這么大不容易,有什么困難我可以幫你,你干嗎要干這種事?現(xiàn)在你走吧,我不報警,要么咱們?nèi)メt(yī)院。”受到觸動的丁某喊了聲“媽”。李建華隨后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后,由于歹徒雙腿無力,李建華攙扶著他下了樓。街上的人看到這兩個血淋淋的人嚇了一跳,問是怎么回事,李建華只是說“家里出了點事”。到了醫(yī)院,李建華說這小伙子是她的干兒子,使歹徒得到及時救治,直到威海市公安局環(huán)翠區(qū)分局民警接到群眾報案趕到手術(shù)室,李建華才說出了實情。記者4月2日在威海市立醫(yī)院采訪了李建華。她說:“我沒有告訴別人他是歹徒,是怕他走不到醫(yī)院就被人打死。他犯了錯誤,必須受到法律的懲罰,但我不希望用一種暴力方式去對待他,就算把他打殘廢了有什么用呢。我當了很多年的幼兒園老師,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為去感化他。” 辦理此案的威海市公安局環(huán)翠區(qū)分局刑警唐萌告訴記者:“李老師的善舉非常感人,但這是一起嚴重的刑事案件,她應該告知群眾或主動報案,將歹徒在第一時間抓獲。”
(2)綜合媒體報道,李建華的行為在社會上引發(fā)廣泛的爭論。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認為,法制社會講求違法必究,對犯罪分子絕不能袒護和寬容,這是大是大非、善惡分明的問題。山東省社科院儒學研究所所長涂可國分析指出,在法制社會,道德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和智慧,道德教化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和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若能激發(fā)人們內(nèi)心的寬容、同情、憐憫和良知,將有助于人際關(guān)系以及社會風氣的改善。
網(wǎng)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想一想吧,把這孩子送到監(jiān)獄,待一段時間出來,很有可能他以后還是繼續(xù)去偷去搶去殺人;而李老師的寬容對他心靈的刺激,也許會把他感化為一個好孩子,我們?yōu)槭裁匆Z李老師呢?她的舉動太令人感動了。這個世界就是太冷漠才讓那么多人去偷去搶。以惡制惡,最后還是大家都自嘗惡果。向李老師致敬!精神可嘉,勇氣可嘉!”也有人說,“以德報怨,不是一般人的心胸了!不過我覺得為那歹徒不值得。當李老師第一次答應他不報警并拿錢出來,歹徒還嫌錢少,用刀直插李老師胸部,這明顯是動殺機了,如果這一刀捅進去了,結(jié)果會是怎么樣?一個好人就死了!”還有人說,“李建華善惡不分,她的行為很迂腐,”更有直接抨擊李建華的行為“現(xiàn)在 的社會已經(jīng)淪落到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的境地 ,寬容犯罪就是最大的犯罪,東郭先生有時比狼更可惡。”
(3)以下是搜狐博客發(fā)表的四篇文章的內(nèi)容摘錄。
【一】從不畏強暴敢于與歹徒搏斗,到歹徒精神崩潰受傷倒地需要救治,李建華老師已經(jīng)從一個正當防衛(wèi)的受害者,變成了一個具有正義感和悲憫意識的公民,本著人道主義和以德報怨的人文精神,撥打120對歹徒實施救治,值得贊賞和肯定。
然而,無法回避的是,李建華老師的道德感化卻意欲以放棄堅守法律為代價―――“現(xiàn)在你走吧,我不報警,要么咱們?nèi)メt(yī)院”,就是這樣一句話,讓原本充滿溫情色彩和人性光輝的道德感化趨向了“異化”―――在法治社會中,講究違法必究。對犯罪分子的生命救援是一回事,讓其接受法律的懲處則是另一回事,不能混淆而論。也就是說,李建華老師應在撥打120的同時報警,而不是有意放任其逃脫而去。……這種“無原則”的“以德報怨”,也應引起我們反思。對危害社會的歹徒而言,法律的救贖永遠是道德感化所不能替代的。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突發(fā)性的暴力犯罪案件中,道德感化所產(chǎn)生的力量其實是極其有限的,要想完全將之從犯罪的泥潭中徹底拯救出來,還需要法律的矯治。
【二】這則頗有爭議的報道也深深打動了我,與此同時我想起去年4月份發(fā)生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一個槍擊案。在停課一周里,學校舉辦了多場悼念活動。令人意外的是,兇手的是,兇手趙承熙和三十二名遇難者一起被列為悼念的對象。兩則報稅再次帶給我一種感動,一種溫暖的沖擊,讓人警醒更讓人深思。大學為何將兇手列為悼念對象?李建華老師為何要救治歹徒?這種常人年不能為的“怪舉”是善惡不分還是一種大德大義的體現(xiàn)?……李建華救歹徒與美國將兇手趙承熙列為悼念對象已不是一個“行為怪圈”,它體現(xiàn)出人們最樸素的生命倫理與最洞徹人性的價值觀。寬恕不是姑息,也不是通過原諒別人來獲取阿Q式的精神勝利,更不是強者對分階段施舍憐憫時所具有的倨傲姿態(tài)。寬恕是一種善意與善行,有善意者能自我肯定與超越,有善舉者能改變社會,使社會進步。救治19歲歹徒的生命并不表示詆毀法律與制裁,原諒趙承熙并不表示默許暴力的存在。愿我們在“行為怪圈”的背后都能感受到寬容和愛的博大,讓世界的每一角落都灑滿博愛的感動與溫暖。
【三】受害者救加害者的案例實為少見,在人們眼里歹徒、小偷就應該有惡報,甚至丟掉身家性命。與李建華截然相反的是,部分中國人的這種心理釀成過不少悲劇,2007年5月25日,浙江湖州3位抓小偷的市民,將年僅17歲的小偷周某逼入河中溺水而亡;2008年2月29日上午,福建永泰縣城關(guān)鎮(zhèn)一青年男子在超市調(diào)包香煙時被檢票員識破,在“抓小偷”的喊打聲中慌不擇路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然而,面對他的大聲呼救,百余人旁觀其掙扎浮沉達10分鐘之久,竟無一人肯對其施民援手,最后眼睜睜看著該青年溺亡。小偷
的生命可以被隨便刪除?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有生命權(quán),對任何人都應該一視同仁,有色的冷漠與謀殺只是一念之差。李建華的寬恕與救助是一種尊重生命的表現(xiàn),她的胸懷讓她能夠平等的對待任何人。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在道德面前,她表現(xiàn)出母愛和教師的本能,保護一個剛成年的孩子,在法律面前,她既沒有防衛(wèi)過當,也讓歹徒有了應有懲罰,更重要的是她維護了人權(quán)。李建華的大仁大義,給人權(quán)意識尚為欠缺的中國人上了堂好課,一視同仁不止是停留在等級制度、階級觀念上,還應當殺向道德的潛意識。
【四】快意恩仇的背后,隱藏的是一種對生命尊嚴的漠視,一種比生理傷害更嚴重的心理暴力和精神冷血,更能殺人于無形。不客氣地說,我們的國人特別是當今某些憤青,就有這種暴力血腥心理,對于所謂的“敵人”,充滿的是仇恨,第一想到的不是拯救而是除之而后快,缺乏一種人性,一種寬容,更談不上博愛。這種思潮蔓延開來,就會導致一種社會暴力情結(jié)……這是一種典型的靈魂和精神短視,當一個社會的心靈變得只有冷血和血腥時,剩下的必然是精神沙漠和人文廢墟,這個社會還怎樣走向文明?這比看得見的生理暴力力可怕得多。我想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有著惻隱之心的李建華,正是深深理解了這種博愛精神的重要意義,其仁其義,恰是當今浮躁社會所欠缺的。……這種問題,還會引發(fā)“該不該”的爭論。正好反映了我們某些靈魂的狹隘和偏執(zhí)。要說“指責”,我們倒是要提醒李老師此前的搏斗不一定對頭-----因為你若力所不逮,則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本來對方只“謀財”,結(jié)果演變成“害命”,這樣的悲劇之例已有不少。至于說在醫(yī)院李建華說這小伙子是“干兒子”,沒有主動去報警,這應該看作是為了方便救治的姑妄言之,“大仁似愚”,對此,我們應該理解。
(4)“健康863心理網(wǎng)”著名心理學專家筱丹女士認為:公眾對李建華事件的爭議源于對 道德難題的不同判斷。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此事引發(fā)的是公眾在個體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文化價值觀上的深層思考。隨著社會形態(tài)在更迭中漸次演變,人的價值取向也呈現(xiàn)多元化,由于個體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發(fā)點不一樣,自然表現(xiàn)為對道德抉擇的不同判斷。以李建華為例,在這一事件中,她從一個以暴制暴的正當防衛(wèi)者,轉(zhuǎn)變成一個具有悲憫意識的救助者,自身的客觀原因不可或缺。從事了30年幼教工作的李建華,對孩子有著特別的感情。正是濃濃的母性情懷讓她在歹徒陷入絕望時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希望用愛心挽救與感化迷失的人。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德報怨”的道德境界。
2017年浙江申論練習試題作答要求
一、認真閱讀給定資料(3)搜狐博客發(fā)表的四篇文章,分別說明這四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德”在這四篇文章中的具體含義。要求:準確全面,條理清晰,總字數(shù)300字。(30字)
二、請參考給定資料,從道德與法律兩方面對李建華“以德報怨”的行為進行簡要評價。要求:觀點鮮明、條理清晰,表達簡潔順暢,總字數(shù)300字左右。(30分)
三、結(jié)合給定資料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鮮明,分析深入,條理清晰,語言順暢,書寫工整??傋謹?shù)1000字左右。(90分)
2017年浙江申論練習試題解析
一、認真閱讀給定資料(3)搜狐博客發(fā)表的四篇文章,分別說明這四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德”在這四篇文章中的具體含義。要求:準確全面,條理清晰,總字數(shù)300字。(30字)
【參考答案】
一:第一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法律的救贖是道德感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突發(fā)性的暴力犯罪案件中,道德感化所產(chǎn)生的力量是極其有限的,要想完全將其從犯罪的泥潭中徹底拯救出來,還需要法律的矯治。“德”的含義是無原則的以德報怨。
第二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寬恕不是姑息,也不是精神勝利,更不是強者施舍憐憫時所具有的倨傲姿態(tài)。有善意者能自我肯定與超越,有善舉者能改變社會,使社會進步。“德”的含義是寬恕,善意與善行。
第三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有生命權(quán),冷漠與謀殺只是一念之差。一視同仁應當殺向道德的潛意識。“德”的含義是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第四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目前國人缺乏一種人性,一種寬容,更談不上博愛。公眾的爭議源于對道德難題的不同判斷。此事引發(fā)的是公眾在個體、社會、文化價值觀上的深層思考。“德”的含義是一種人性和寬容。
二、請參考給定資料,從道德與法律兩方面對李建華“以德報怨”的行為進行簡要評價。要求:觀點鮮明、條理清晰,表達簡潔順暢,總字數(shù)300字左右。(30分)
【參考答案】
李建華身上體現(xiàn)出的寬容精神很有現(xiàn)實意義,應該得到大力弘揚。
法制社會講求違法必究,對犯罪分子絕不能袒護和寬容,這是大是大非、善惡分明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在法制社會,道德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和智慧,道德教化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和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若能激發(fā)人們內(nèi)心的寬容、同情、憐憫和良知,將有助于人際關(guān)系以及社會風氣的改善。
以德報怨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超高境界,具有精神價值;做人寬容、寬厚,能替他人著想,這些行為對建設和諧社會很有意義。對罪犯不僅需要懲戒,也需要文明改造,幫助這些人提升守法意識、文化水平和生存技能,使其出獄時能成為一個適應社會、對社會有用的人。
法制時代也需要李建華的寬容精神。
三、結(jié)合給定資料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鮮明,分析深入,條理清晰,語言順暢,書寫工整??傋謹?shù)1000字左右。(90分)
【參考例文】
是拯救生命更是拯救靈魂
李建華在生死關(guān)頭用一種母愛和教師的愛心去眷顧一個扭曲的靈魂,這超出了普通人的思想境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憲問》有言:“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圣人如此,何況蕓蕓眾生?
但李建華超越了圣人,她以一顆無邊的仁愛之心創(chuàng)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奇跡。
以德報怨需要人具有一顆寬容之心、仁愛之心。沒有愛,何來德?如何讓傷害不再重演是每位具有仁愛之心的人更為關(guān)注的。以德報怨不需要別人的說教,因為它是真誠的、發(fā)自肺腑的,當然也是最容易感動人的。以德報怨是十分奏效的,縱然是鐵石心腸也絕不會無動于衷。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付出一滴汗水收獲的會是整個春天。
也有人更愿意拿“農(nóng)夫的故事”來評說此事。“農(nóng)夫”的確顯示了寬容精神,但“農(nóng)夫”的舉動卻在另一方面鼓勵歹人繼續(xù)為非作歹,甚至更加毫無顧忌。但那個悲劇性的故事終究是人與畜生的故事。功利的人們用簡單的邏輯在思考和評判著這個世界。“壞人”的標簽一旦被貼上就不易被撕去,它是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簡單,以致人們不需思考就可以評判事物。于是乎,“過街老鼠”有了,“農(nóng)夫與蛇”有了,“好人”與“壞人”的故事也有了。
但是,人終究是人,是活生生的社會中的人。
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主教米里艾面對自己收留過夜卻偷走了銀制餐具的冉阿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德報怨,并寬容地表示銀燭臺也要送給他。寥寥數(shù)語真誠而自然,不僅使冉阿讓免除牢獄之苦,更重要的是從此拯救了一個迷失的靈魂。之后,冉阿讓的所作所為無不傳遞著這份大德大義的光輝。
聯(lián)系這件事情,那個得到救治的19歲的犯罪嫌疑人,基本可以斷定會因罪獲刑。而他在經(jīng)過監(jiān)獄改造后,究竟會成為《悲慘世界》里的冉阿讓,還是“農(nóng)夫和蛇”故事中的那條蛇?雖然答案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的是,李建華的義舉更有助于靈魂的拯救。她的行為是拯救生命更是拯救靈魂。
這種“清談”在更多的人看來可能是“扯談”。畢竟,幾千年的歷史讓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復仇的快感更能滿足大家的心理平衡——這恐怕就是很多人心中的“法”。這種“法”沒有超越農(nóng)耕時代,沒有閃耀著新時代的光輝。在它的深處,依然是強者與弱者的博弈,“好人”與“壞人”的械斗。這里,只有利益的黃沙在隨風游走,不容仁愛的嫩芽漸漸成長。
新的時代需要閃耀人性的“法”,它需要李建華式的寬容和仁愛。和諧社會要以人為本,這里的人是大寫的人,而不獨是“好人”。簡單的懲戒并不能輕易地拯救千千萬萬的“冉阿讓”們。刑事處罰與道德拯救,兩種手段都不能缺,但靈魂拯救更重要。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措施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改造、教育和靈魂拯救。
嗚呼,偉大的李建華﹗倘若孔子地下有知,不知是否也會感到慚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