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起源
中秋節(jié)的寓意是:團圓慶賀、和諧、感恩。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jié),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起源,供大家閱讀參考。
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起源
1、最早的雛形---始于戰(zhàn)國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庇纱丝梢姡趹?zhàn)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有了中秋節(jié)的雛形,民以食為天,當時的人們在中秋這一天已經開始注意飲食。
2、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祭月、拜月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西漢時期是我國非常注重禮儀的朝代,在此時精神文明和文化已經非常豐富,因此人們有更多的精力講究禮節(jié)。拜月祭月的傳統(tǒng)由此產生。
3、興起和農業(yè)生產有關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這一說話的淵源可能更為久遠,在民間代代相傳后為文字所記載。
中秋節(jié)風俗
1、賞月。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中秋節(jié)賞月的來歷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谔斓溃瑒t寒暑均,取于月數(shù),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鐘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jié)”,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jié)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jié)”,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jié)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jié)。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中秋節(jié)為啥吃月餅賞月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節(jié)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元宵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食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合家團圓,品餅賞月,其樂融融。
據說,關于中秋節(jié)吃月餅習俗的最早形成時期,史籍中沒有十分確切的記錄,其實,月餅成為中秋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日食品,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的。最初,月餅是用來祭供月神的祭品。到了漢代,已經有蒸餅、胡餅、湯餅等點心,但那時并不是節(jié)日食品。每年中秋,人們都要用精致的糕餅來祭供月神。祭供完畢后,全家人再將糕餅分吃,表示合家團圓。
“月餅”作為一個專用名稱,最早見于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那時,它也只是一種普通的餅狀食品。月餅成為中秋節(jié)正式的應節(jié)食品,始于明代。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描述。清代時,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不僅制作精美,品種也不斷增加。中秋節(jié)民間家家吃月餅的習俗,與歷朝歷代逐漸盛行的賞月活動密不可分,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和花樣越來越豐富,制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中秋節(jié)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文化傳統(tǒng)。
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起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