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jié)是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也是我國團圓的日子,即使不能團圓,我們也會記得吃元宵或者湯圓,讓自己和家人謹記團圓的寓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習俗有哪些,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習俗有哪些
吃元宵
“快樂的皮,幸福的餡,團團圓圓捏一塊兒;問候的湯,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 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 “湯丸”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湯圓作為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觀燈
元宵佳節(jié)賞花燈,吉祥之星為你升。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guī)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芍^“花燈高高掛,掛出新年萬紫千紅幸?;?紅燭熊熊燒,燒出新年順風順水紅運道”。
觀燈
舞獅子
“勇氣是一個人處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zhèn)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jié)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它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xiāng)。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猜燈謎
燈謎是元宵燈節(jié)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耍龍燈
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的民間娛樂活動。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其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耍龍燈
走百病
又稱烤百病、散百病。 即信仰性的活動。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逐鼠
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據(jù)稱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有趣的是,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jié)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孩兒燈
情人節(jié)
傳統(tǒng)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過節(jié)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tǒng)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有人說,“相信自己,只要有愛,幸福就一定會存在。不是你擁有了天長地久的愛情,而是你創(chuàng)造了天長地久的愛情”。元宵節(jié)無疑是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jié)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jié)”。
走橋
在有些地方有走橋的習俗。要連著走過3座橋,可能和十六日的“走百病”的習俗差不多吧。在十六日晚上,無論男女老少都要走一走逛一逛的,周用還有一首《走百病》的詩:“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同節(jié)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頭風。踏穿街頭雙秀履,勝飲醫(yī)方二鐘水;誰家老婦不出門?折足蹄珊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緣;薪州艾葉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去年同伴今希有,幾人可卜明年走?長安主人肯居停,寂寂關門笑后生,但愿中秋不見月,博得元宵雨打燈。”
踩高蹺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jù)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踩高蹺
迎紫姑
“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她因窮困而死。百姓為同情她、懷念她,便出現(xiàn)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偷菜節(jié)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苗族一帶,正月十五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shù)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fā)現(xiàn),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榮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jù)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yǎng)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元宵節(jié)的來歷
傳說在很久之前,兇禽猛獸是非常的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于是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氣,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的心地很善良,不忍心看到無辜的百姓們受難,于是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類。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
當時的人類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以后,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然后就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的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內心非常的開心。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
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
說起元宵節(jié),常見的風俗習慣一定就是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等。可究其根本的話,元宵節(jié)又為何有這些習俗呢?說到底,還是和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是息息相關的。俗話說“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意思就是說國家的大事,就在于祭祀和戰(zhàn)爭。
像元宵節(jié)這樣大規(guī)模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然是要以祭祀祈福為主。而古代的時候,農民多相信神鬼的說法,想要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自然也就要向管水的龍王祈求,所以也就有舞龍舞獅,向龍王祈求新一年的風調雨順。之所以把元宵節(jié)稱之為燈節(jié),則是因為古人講求多子多福,“燈”字更與人丁的“丁”極其相似,所以由此得名。
2022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習俗有哪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