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元旦的節(jié)日知識集錦
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即1月1日),那么你知道元旦都有哪些節(jié)日知識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元旦的節(jié)日知識集錦(20篇范文)”,歡迎閱讀與借鑒!
元旦的節(jié)日知識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nóng)歷、陰歷)正月初一。有現(xiàn)存文獻記載的“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闭鲁跻坏挠嬎?a href='http://regraff.com/way/' target='_blank'>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钡挠涊d。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_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guī)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qū)別農(nóng)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jié)”,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
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歷年”。
元旦的節(jié)日常識
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guī)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__。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tǒng)的舊歷年則稱春節(jié)。公元19_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__,_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guī)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qū)別農(nóng)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jié)”,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jié)日。
元旦的來歷小故事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zhèn)涞乃础驅λ凑f:“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lián),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lián)、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jié),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jīng)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nóng)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解放后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jié)后,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nóng)歷歷法按農(nóng)時節(jié)令,在立春前后冬閑時期的“春節(jié)”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據(jù)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fā)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fā)現(xiàn)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jīng)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xiàn)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叭铡毕旅娴摹耙弧弊直硎镜仄骄€,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沒有人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顫抖怪叫。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有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的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稱,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另外民間傳說的大年三十要守歲,也有稱其俗名熬年。為什么要熬年呢?原來民間流傳兇猛的怪獸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每隔365天就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_便把這可怕的夜晚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xiàn)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即所謂拜個晚年。
習俗文化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xiàn)代中國所稱之春節(jié)的習俗,
現(xiàn)代中國的元旦,根據(jù)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xù)休息三天。現(xiàn)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jié),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yè)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由春節(jié)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jié),或者說是春節(jié)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并不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xiàn)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中國元旦的習俗
我國對元旦節(jié)不如新年重視,所以一般中國元旦節(jié)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
慶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jié)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后,也規(guī)定元旦為法定節(jié)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xiàn)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lián)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xiàn)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fā)展的今天,就演變?yōu)槁?lián)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jié)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tǒng),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就在于民間了,尤其是在農(nóng)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于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元旦發(fā)展歷程
中國的元旦,據(jù)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霸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元旦”一詞,是中國古代的“土產(chǎn)”。中國很早就有過“年”的習俗?!澳?,谷熟也”,也就是人們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國在發(fā)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fā)現(xiàn)一幅太陽從山巔升起,中間云霧繚繞的圖畫。經(jīng)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xiàn)了被簡化的“旦”字。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夏朝的時候產(chǎn)生了“夏歷”,就現(xiàn)在的“農(nóng)歷”。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歲首這天就叫“元旦”。
從漢武帝起,才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nóng)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jié)”。
元旦句子
1. 表我的心,那我就多說一句,元旦快樂,快樂元旦。
2. 話不多情誼多,字不多祝福多。圣誕元旦就快到,我的祝福你知道,不必看、不必想。讓我的祝福都知道。圣誕元旦雙節(jié)快樂。
3. 元旦到來,幸福揣懷;新年的風,喜慶飄揚;喜悅日子,萬里祥瑞;煙花綻放,璀璨大地;快樂問候,送達你心;溫暖祝福,入駐你身。祝你元旦快樂,幸福久久!
4. 我買不起奢侈禮,送不了豪華物,唱不出好歌曲,畫不下喜慶畫,寫不出好詩句,吟不出雅韻詞。但喜慶的新年已經(jīng)來到,真誠的祝福依然要送給你:祝你元旦節(jié)快樂!
5. 抓一把開心,采一串歡笑,摘一簍快樂,添一盆好運,加一袋幸福,揉捏成一個喜慶的大圓蛋,借短信空運給你,祝你財源滾滾,夢想圓圓!元旦快樂!
6. 元旦佳節(jié)兮,聚天地之歡樂,展山川之喜慶,于雪飛中送吉祥之問候,在風舞里贈平安之祝福,愿君新年出門遇貴人,行大運,恭喜發(fā)財。
7. 新年元旦頭一天,我的祝福來占先,祝你天天都平安,生龍活虎身體健,事業(yè)發(fā)達喜升遷,財源廣進福無邊,家庭和睦大團圓,前途廣闊艷陽天。祝元旦快樂!
8. 情如一壇老酒封存愈久愈香醇,一句短短祝福就能開啟壇蓋品嘗濃醇酒香;友情如一輪紅日默默付出而無求,一聲輕輕問候是一束溫暖陽光。祝元旦快樂!
9. 北風呼呼雪花飄,轉眼元旦又來到。舉國歡慶佳節(jié)日,思念之情多幾重。為解心結發(fā)短信,短短幾行情難訴。愿你快樂無極限,幸福安康生活美!
10. 鑼鼓喧天,敲響明天的美好;張燈結彩,透出節(jié)日的喜慶;載歌載舞,跳出心中的喜悅;闔家歡樂,笑出人生的幸福。朋友,元旦快樂!祝你心想事成,一切如意!事事順心,萬事圓滿!
11. 用年的美酒斟滿你的杯子,干了這杯時光,讓你忘了所有憂傷;用年的甘醪注滿你的杯子,飲了這杯祝福,讓你擁有全部幸福。元旦快樂!
12. 元旦到!抬頭望,浮云片片;低頭看,落花點點;轉移望,匆匆一年;提筆起,總結教訓;勤思考,積累經(jīng)驗;再努力,爭取明年;展開顏,勝過今年。
13. 不要埋怨歲月過得太快,不要哀嘆時間又過去了一年。緊緊抓住現(xiàn)在,快樂生活把握住自己的每一天。元旦到了,請接受我真誠的祝愿,幸福生活,直到永遠!
14. 揚一揚鞭,快樂一馬當先;賴一賴床,悠閑陪你身旁;逛一逛街,好運就把你瞥;散一散步,幸福跟你一路。元旦到,發(fā)一發(fā)信,愿你美麗好心情!
15. 無錢不惱,有錢不驕,生活不易,知足最好,快樂多多,煩惱少少,健康常伴,平安籠罩,友情擁抱,親情圍繞,紫氣東來,福運繚繞,元旦沒到,祝福早到。
16. 一年的辛苦今天結束,一年的忙碌今天收獲,一年的奔波今天止步,一年的企盼化作滿足。愿你在新的一年快樂、吉祥、健康、幸福!祝元旦快樂!
17. 元旦將至,預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時時開心,刻刻快樂,分分充實,秒秒自在,天天甜蜜,周周精彩,月月發(fā)財,季季浪漫,年年幸福,歲歲平安!
18. 新年伊始元,送你一枝梅,純潔意志堅,生活無限美。笑顏似花朵,新福花兒綻,人生美如畫,陽光更燦爛。祝朋友:新年多快樂!就像寒梅花,漂亮又善良,幸福花香飄。
19. 看過春花棉花雪中花,才知道心花更芳香;走過山路水路雨中路,才明白心路更艱辛;吃過雞蛋鴨蛋茶葉蛋,才懂得元旦最快樂!祝你元旦快樂,一生好運!
20. 古有愚公移山,鐵杵成針,滴水成江,但都不及我對你的祝福。讓我這份元旦祝福通過電波,跨過重重高山,越過滔滔江水,掠過高樓大廈,飛到你身邊。
頗具特色的中國元旦飲食習俗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愿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佞之氣。
屠蘇酒。其功效主要是清熱、散風、健脾、除濕,可以說對身體有利無害。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里。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希望未來的一年都沒有病痛。
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托了長壽的美好愿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說“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后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于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fā)五藏氣”。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云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餃子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面食中帶餡的食品類似今天的餃子。宋代食品中出現(xiàn)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面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
元旦吃餃子興盛于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歷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qū)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志》說當?shù)爻浴罢粞蚋狻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