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關于清明節(jié)的傳說和故事
2022關于清明節(jié)的傳說和故事介紹
清明節(jié)是傳統(tǒng)的重大春祭節(jié)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清明節(jié)的傳說和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清明節(jié)傳說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并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并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瞿宇輝。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在介山,還有“思煙臺”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臺,紀念這些義禽。
第二年清明節(jié),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fā)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后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jié)不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頭戴上用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huán)。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p>
據說,此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jié)故事
清明節(jié)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與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是中國人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一些地方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放風箏、插柳等傳統(tǒng)活動。不過,最初的清明不過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種節(jié)氣,真正把它變成節(jié)日還起源于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專寵一個叫驪姬的妃子。驪姬雖然有著天使般的面孔,但內心非常歹毒。她為了自己所生的兒子奚齊能夠成為晉國的下一任國君,就想盡辦法調撥晉獻公和他另外幾個兒子的關系。最后,太子申生自縊身亡,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出逃。
重耳的逃亡生涯可謂是歷經劫波。先是父親晉獻公派人要殺死他。后來他的弟弟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成為晉惠公,但夷吾擔心重耳才能出眾,怕影響到他的地位,于是也派出刺客要取他性命。重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過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不過,雖然重耳混的很慘,但還是有一批晉國的大臣愿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一起到處逃亡,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重耳等人逃亡到了衛(wèi)國。他身邊一個隨從因忍受不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于是將重耳的錢糧全部卷走跑路了。本來,重耳一行人的日子就已經過的非常清苦,如今錢糧全部被偷,頓時就陷入了絕境。重耳身邊的大臣跑去向當地農夫求助,可農夫看到這群衣不蔽體的人,以為他們是乞丐,不但不給予幫助,還將他們嘲笑了一番。眼看重耳餓的都快要暈過去了,大臣們只好各自上山采集野菜為大家充饑。介子推進山采集了野菜后,不忍看到重耳日漸憔悴,于是他用刀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塊,扔進野菜湯里,一起煮熟給重耳吃。
后來,重耳才得知了自己當天吃到的肉竟然是介子推身上割下的,內心非常感動。他當即表示,有朝一日,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結束了十九年逃亡生涯,成為了晉國的國君,是為晉文公。那些陪晉文公一起逃亡的大臣爭相開始邀功請賞。見此情景,介子推感到非常憤慨。他說,晉文公成為國君,實為天意,大臣忠君是理所當然,怎么能以此要求賞賜呢?看著當年那些一起度過艱難歲月的同伴如今各個爭功請賞,丑態(tài)百出,介子推覺得很氣憤。于是他帶著老母親走進深山,成為了一名隱士。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晉文公才得知介子推沒有得到任何封賞,只身帶著母親隱居深山。想到當年他“割股奉君”之事,晉文公深感慚愧。于是他帶著人馬進山,想要親自將介子推請出山??墒?,山林那么大,想找到一個隱士那簡直如同大海撈針。晉文公身邊一個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只要在山的三面放火,留出一面,那么介子推必然會在火勢的逼迫下從山中走出。晉文公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下令三面燒山??蓻]想到火勢很快就迅速蔓延開來,將整片山林都給燒光了。
大火過后,人們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發(fā)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體。在尸體旁邊的樹洞中,找到了一首介子推寫的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p>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jié)。民間的掃墓祭祖活動也都定在了這一日。
寒食節(jié)在時間上正好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到了秦漢時期,掃墓祭祖的風氣日漸興盛,人們常常將掃墓時間從寒食節(jié)延至清明。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明節(jié)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jié)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jié)的地位。兩個節(jié)日融合為一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清明節(jié)了。
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簡短
話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了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以后,體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國君,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后,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長清明?!?/p>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