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清明 > 寧夏固原:2000多名師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

寧夏固原:2000多名師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

時間: 澤慧0 分享

堅持28年!寧夏固原:2000多名師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

堅持28年!寧夏固原:2000多名師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4月1日,寧夏固原,弘文中學初中部學生,凌晨4點出發(fā),徒步54公里,到彭陽縣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園掃墓,深情緬懷革命先烈的光榮革命精神。

寧夏固原:2000多名師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

寧夏固原:2000多名師生徒步54公里祭英烈

清明節(jié)將至,4月1日凌晨5時剛過,氣溫剛升過0攝氏度,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第二中學800多名高一學生和弘文中學1400多名七、八年級學生,共2300余名師生共同開展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

他們從固原市區(qū)出發(fā),步行往返108里路前往彭陽縣古城鎮(zhèn)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項活動始于1995年,每年清明節(jié),當?shù)貙W校就會組織師生重溫歷史、緬懷烈士。這是弘文中學師生第27次徒步百里祭英烈。

這是一場氛圍感滿滿的活動。趁著夜色,學生們整裝出發(fā),弘文中學門外道路兩側,聚集著大量學生家長及群眾,他們高喊“加油”“自強不息”……許多頭戴白色、淡藍色帽子的回族群眾,送孩子踏上百里徒步路,去紀念革命烈士。有家長拉起印著“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的橫幅,還有家長身上披著印有“老師您辛苦了”字樣的綬帶。武警官兵在沿途為他們擂鼓鼓勁。

這是一支龐大壯觀又團結友愛的隊伍。在公安交警、藍天救援隊等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的護送下,孩子們列隊向任山河烈士陵園出發(fā)。一路上,他們高舉國旗、團期、隊旗、班旗,高唱《歌唱祖國》等紅歌,緊跟隊伍、秩序井然。途經山區(qū)時,風力漸強、揚塵較多。他們手拉手翻山越嶺、肩并肩聽哨前行,沒有一個人掉隊放棄。遇到小山坡,看到女同學爬坡吃力,男同學就用登山杖或木棍拉她們上坡。走到下坡路段時,大個子同學走在前,小個子同學走在后、用手抓著前面同學的書包穩(wěn)步行進。有女學生腿疼停了下來,老師就在路邊幫她捏捏小腿肚、放松緊張的肌肉。學生們在途中休整時,有家長志愿者堅持迎風高舉紅旗。

“我感覺這個活動真的棒,讓我們體會到了什么叫作長征”“我們體會到了紅軍長征不畏艱辛”“紅軍(跨過)萬水千山不怕遠征難”……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們如是說。

腳下的路一步步向烈士陵園靠近。持續(xù)有家長、教師拉著寫有“感長征之艱苦,擔時代之大任”“烈士精神傳萬代,英雄家譜續(xù)千秋”“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峰”“一路征程、一次歷練,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團結友愛,永不言敗”“挺住,爸媽與你們同在”的橫幅,為孩子們加油。

任山河戰(zhàn)斗是解放寧夏的第一仗,也是解放寧夏各戰(zhàn)斗中解放軍戰(zhàn)士犧牲最多的一仗。

任山河烈士陵園是寧夏規(guī)模最大的陵園,園內共安葬烈士391名(有名烈士235、無名烈士156名),其中任山河戰(zhàn)斗中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64軍364名指戰(zhàn)員,紅一方面軍長征途徑彭陽犧牲的4名紅軍戰(zhàn)士,中共地下工作者、新中國成立后剿匪犧牲的革命戰(zhàn)士、敵后武工隊員,因公殉職的革命干部等21名,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犧牲的戰(zhàn)士1名。

“感黨恩、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當天上午10時許到達陵園后,學生們胸前佩戴白花,面向革命烈士紀念碑脫帽敬少先隊隊禮、默哀,禮敬獻花籃,并發(fā)出錚錚誓言。他們認真擦拭每塊烈士墓碑,并獻上寫有“哀念”的白花。

當晚20時許,歷經近16小時,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全體人員順利返回學校,空中綻放的煙花為他們慶祝。弘文中學校門電子屏上持續(xù)滾動著“第27次紅色之旅思政實踐課順利完成!”字樣。

“不堅持,就不知道自己多優(yōu)秀”“孩子要常走英雄路,才能憶苦思甜”“走的是磨煉,拜的是英雄,傳的是精神”……夾道迎接的家長群眾為這些孩子點贊。

為上好這堂行走中的思政課,弘文中學師生近1個月來注意在早操、體育課時段進行負重跑步等體能訓練。出發(fā)前一周的3月21日,學校團委還舉辦專題講座,向師生介紹任山河烈士陵園的由來,任山河戰(zhàn)役的背景、戰(zhàn)斗經過、重大意義,瞻仰烈士陵園、堅持祭掃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該校體育教師李軍賢在行進途中說:“盡管走完54公里的路程對每一位學生都是挑戰(zhàn),但是,我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堅持走完全程?!?/p>

固原市第二中學相關負責人說:“這54公里路,是感念先烈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路,是感悟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的路。青年學子必須走好新的長征路,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刻苦學習,頑強拼搏?!?/p>

這一活動的首倡者是固原市第二中學原校長韓宏是,也是弘文中學的創(chuàng)辦者。1993年,他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名為《夏令營的較量》的文章,于是思考孩子們的長遠發(fā)展,開始帶學生徒步赴任山河烈士陵園掃墓。

在這27次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中,固原市第二中學、弘文中學的許多家長、教師都曾以學生身份,走過這條108里的“長征路”。因為參加這項活動,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他們都會和孩子們進行關于紅色歷史的學習討論。

團固原市委副書記段文君表示,在寧夏這片紅色熱土,通過這些活動,革命基因薪火相傳、思想根基筑得更牢。山區(qū)的孩子不忘先烈,正在奮力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清明掃墓的傳說由來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后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魏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后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舊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尋也未找到。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要是縱火燒山,他準會背著老母親跑下山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后來在一株枯柳旁發(fā)現(xiàn)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著大柳樹樹洞,洞內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著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復清明。”晉文公看后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綿山,改綿山為介山,并建廟紀念。

為了銘記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jié)”,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節(jié),晉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fā)現(xiàn)那株枯柳死而復活,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規(guī)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奠介子推。以后漸將寒食節(jié)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掃墓混為清明掃墓,清明逐漸代替了寒食節(jié)。

清明節(jié)文明祭掃倡議書

又是一年清明時,春風落日寄哀思。在這緬懷先烈、追思故人、寄托哀思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到來之際,為大力培育文明祭掃新風,過一個文明健康、綠色環(huán)保、節(jié)儉安全的清明節(jié),我們倡議:

一、移風易俗,文明祭掃。以網絡祭掃、鮮花祭掃、誦讀祭文、家庭追思等文明祭掃方式,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清掃一次墓碑、鞠一個躬、講一段往事,懷念逝者、寄托哀思。不搞封建迷信,告別祭掃陋習,講好先輩故事,樹立良好家風,營造文明祭奠新風尚。

二、綠色環(huán)保,低碳祭掃。樹立環(huán)保意識,倡導“無煙祭掃”,嚴格遵守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和市容管理有關規(guī)定,不在小區(qū)、樓道等公共區(qū)域焚燒紙錢、拋撒祭品,形成環(huán)保祭掃新風尚。提倡綠色低碳出行,愛護自然環(huán)境,讓傳統(tǒng)節(jié)日回歸清凈。

三、厚養(yǎng)禮葬,節(jié)儉祭掃。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孝老愛親”傳統(tǒng)美德,樹立厚養(yǎng)禮葬新觀念,提倡老人在世多盡孝道、親人逝世從儉辦喪。反對鋪張浪費,簡化殯葬程序,不搞攀比、不講排場,以節(jié)儉方式追思故人,讓逝者安息,讓生者無憾。

四、安全守序,平安祭掃。盡量選擇預約、錯峰等措施進行祭掃,減少在墓園停留時間,避免在高峰時段造成擁堵。嚴格遵守森林防火、消防安全有關規(guī)定,不在草場、林區(qū)等場所焚紙燒香、燃放鞭炮。提倡文明行車,遵守交通法規(guī),不亂停亂放。自覺到當?shù)卦O置的祭掃專門區(qū)域、集中焚燒設備進行祭祀,聽從民政、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門工作人員安排,確保祭掃安全有序。祭掃是一種形式,文明是一種風尚。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以文明祭掃的方式追思先輩、祭奠逝者,用文明行動助力全國文明城區(qū)建設!

2023年清明節(jié)放假安排

根據(jù)國務院2022年12月8日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3年部分節(jié)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fā)明電〔2022〕16號》規(guī)定,2023年清明節(jié)放假一天不調休。

2023年清明節(jié)放假安排:2023年4月5日放假,共1天。

清明節(jié)習俗有哪些

1、掃墓。

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四大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按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2、踏青。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

3、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4、蹴鞠。

其實就是踢足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5、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jié)。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6、放風箏。

古人認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這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7、插柳。

據(jù)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也有的人插柳來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jù)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10、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shù)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11、戴柳

過去掃墓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便是戴柳?!扒迕鞑淮髁?,死后變黃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墳的,也有折枝插在門前的,還有將柳條插在轎子或者兒童衣襟上的,因為柳樹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試想,今天掃墓的人們如果都有插柳種樹的習慣,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綠多少荒山。

12、“燒包袱”

所謂“包袱”,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在南紙店買來所謂“包袱皮”,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燒香秉燭,行禮后在門外焚化。試想,現(xiàn)在的人們如能根據(jù)自身情況和時間安排,認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舊俗,可能就會大大緩解每年掃墓路上的擁堵,節(jié)約大量的社會資源。

13、吟詩

曲水流觴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動。觴就是杯,讓杯子從水的上游順水漂流,流過賓客面前時,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后吟詩作賦。歷史上王羲之、謝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蘭亭修禊活動,《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次集會所作詩詞寫的序言。試想,每年清明,在民眾中特別是青少年中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必然能使他們更加熱愛民族文化。

14、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xiāng)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托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15、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于春秋后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后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為“拔河”。拔河就是人數(shù)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jié)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后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jié)的民間習俗了。

16、吃雞蛋

清明節(jié)吃雞蛋的習俗,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古人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種顏色,稱為“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們就爭先搶撈,認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來人們在清明節(jié)時期吃雞蛋,象征一家團圓,也有民間傳說清明節(jié)吃了雞蛋,一整年身體都會好,就如同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一樣,都是一種節(jié)日食品。

17、吃發(fā)糕

清明時節(jié)人們喜歡蒸發(fā)糕吃,發(fā)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發(fā)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夠不夠“發(fā)”、夠不夠“高”,用來寄托“發(fā)財”、“高升”的美好愿望。

18、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是清明節(jié)最有節(jié)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將一種清明節(jié)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團子,因為做出的團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

19、兒女親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兒女親家互送麻糍的習俗。在古代,男女聯(lián)姻后,往往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正式嫁娶,也是為了便于雙方互相考察,畢竟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兒女親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種禮儀,男方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給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個清明節(jié)前就要來迎娶新媳婦過門了。等女兒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節(jié)前給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兩口日子過得糯滋滋、甜絲絲,幸福美滿。

20,拜“城隍爺”

在明、清、民國時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很盛,城隍廟里供的就是“城隍爺”,大家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去城隍廟燒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出入平安等等。

184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