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jié)氣養(yǎng)生小知識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13個節(jié)氣,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那么立秋節(jié)氣如何養(yǎng)生呢?你又需要什么樣的養(yǎng)生知識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立秋節(jié)氣養(yǎng)生小知識,供大家參考。
立秋節(jié)氣養(yǎng)生小知識
一,護陽養(yǎng)脾胃
立秋后,天地陽氣漸收,陰寒漸長,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時往往特別虛弱。特別是素體陽虛濕熱,再兼過食動風、動血諸發(fā)物,更感濕熱潮氣,不免有風濕熱痹類病癥的發(fā)生。如痛風、關節(jié)紅腫熱痛之類疾患,每于此時節(jié)發(fā)病,需及時預防??啥喑攒蜍?、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猴頭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補為主,忌食生冷。另外,每天堅持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
二,斂陽暑濕退
“濕”不見得都要祛,為什么?對于“濕”和“氣”,名醫(yī)彭子益有獨到見解:“火”在“土”上,即可生“濕”,“火”歸“土”下,則可化“氣”。大家想想,夏天相對潮濕,秋天自然變干燥,并未使用祛濕劑,時至秋天,“火(陽氣)”回歸“土”下,自然就不濕了!
因此,順應立秋節(jié)氣,天地氣機的變化,做好斂陽的工作,可使暑濕自解,事半功倍。那么哪些方法幫助斂陽呢?
1,酸甘養(yǎng)陰之法。
烏梅固本湯,此方能建中氣、收相火、斂浮陽,因此,中氣不足而相火外浮或陽氣不收時喝最為合適。不分春夏秋冬,相火外浮,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如頭暈、痘痘、口腔潰瘍、鼻衄、耳鳴、咽痛等等;陽氣不收,會出現(xiàn)汗多、面紅如妝、發(fā)熱等不適。凡出現(xiàn)此類癥狀,且符合其病機,都可服用此方。
(烏梅固本湯:烏梅15克,黑豆20克,綠豆20克,黃豆20克,杏仁10克(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烏梅白糖湯:烏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斂木安中,最合其時養(yǎng)生。)
檸檬3~5片,紅糖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微苦、微酸、微甜,養(yǎng)陰清熱,而且,藥性溫和,有養(yǎng)脾和胃的作用。
秋天"吃白食" 中醫(yī)認為五臓中的肺對應白色,所以秋季吃些白色的食物就能收到"潤肺"的效果。可以選擇白蘿卜,白蘿卜可潛陽,有很好的理氣下氣的作用,用白蘿卜皮貼敷兩側的太陽穴,可以起到緩解偏頭痛的作用。這一招便是很好地斂浮陽、降相火的體現(xiàn)(偏頭痛多由少陽浮火為患)。具體方法:將鮮白蘿卜洗凈取下皮,切成酒杯口大小片狀,敷貼在兩邊太陽穴的痛處,并用膠布固牢,每次貼20分鐘,次數(shù)可根據(jù)疼痛情況而定。晚上吃蘿卜,能助陽氣斂降。
2,疏通膽經(jīng)之法。
立秋和處暑節(jié)氣所應經(jīng)絡臟腑為足少陽膽經(jīng)。常按摩陽陵泉,利于疏通膽經(jīng),用食指按住這個穴位,像撥琴弦一樣,此處有一根筋,反復撥動幾次,就開始有麻的感覺,一旦麻感到腳面,這條膽經(jīng)就通了,效果是最好的。足少陽膽經(jīng)是斂降一身陽氣的轉輪,陽明不降,蘊熱頭面、上焦,禍患貽久,陽陵泉對于斂陽膽經(jīng)相火非常有效,可于每晚睡覺前泡腳或按摩。
三,清暑利濕法常備
在照顧到天地氣機變化,注意護陽、斂陽的同時,我們還必需明白夏天的暑濕之氣未盡,甚至仍盛,所以從防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得不直面暑濕,用一些清暑利濕的方法,很好地預防暑濕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1,可以經(jīng)常敲打后背的膀胱經(jīng),曬后背,或者膀胱經(jīng)拔罐,適度運動以出汗、早起梳頭等都可以緩解暑濕之氣,不妨選擇幾種方式,堅持一下。
2,暑濕季節(jié)可食薏米紅豆粥。薏米性涼,味甘,淡?!侗静菥V目》謂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yǎng)顏駐容,輕身延年”,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利水腫,解毒排膿。兩者一起,非常適合炎熱潮濕的時段食用。
3,對抗暑濕之邪,試試麥芽茶:藿香10g+佩蘭10g+炒麥芽30g,水煎代茶飲。每天來上幾杯,人變精神,胃腸功能也正常了。
4,飲食調養(yǎng)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多食用低糖、低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山藥是中藥里的上上之品,滋陰又利濕,健脾又補腎。生吃、熟吃皆宜。冬瓜、蓮子、白扁豆、芡實也可以利水祛濕。
當然,如果出現(xiàn)外感高熱病,嗓子干、濕熱黃疸,鼻子出血等病,建議及時就醫(yī),可按濕熱溫病治療,三仁湯、薏苡竹葉散、甘露消毒丹、普濟消毒飲等方劑,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在護陽和斂陽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適的癥狀,如“上火”。
這主要是因為,立秋之后金氣下行,收斂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來,燥金不抵暑火,降氣不勝,火反克金。此火上酌,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類疾病。且上浮之霧氣夾雜汽車尾氣,人居其地,頗覺咽喉刺癢不適,即是此證。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
1,立秋后,不少人因為內(nèi)毒加之外感風寒引起咽喉腫痛或聲音嘶啞,急性期可采用中醫(yī)針刺放血療法,通過對少商、商陽等穴位放血,緩解病癥。
2,初秋保健大穴:魚際+曲池+迎香 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溫燥之氣最盛,經(jīng)常按揉肺經(jīng)上的魚際穴、大腸經(jīng)上的曲池穴、迎香穴,可以起到潤肺清熱的作用,預防鼻炎、感冒等外感病。每天按揉1~2次,每次按揉3分鐘即可。
3,肺熱咳嗽:沙參半兩,水煎服。沙參:甘,涼。功能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久服利人。有南北之分。
立秋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fā)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
據(jù)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wèi)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岸畎茁督怠?,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叭詈s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jù)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立秋節(jié)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
立秋的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jīng)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jié)要根據(jù)“候平均溫度”,即當?shù)剡B續(xù)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jié)。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qū)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jié)氣內(nèi)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jié)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y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jié)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qū)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qū)。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nóng)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huán)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nóng)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后,華北地區(qū)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chǎn)優(yōu)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jié)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