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你那么,大家知道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嗎?長征勝利又有什么意義?下面一起隨學習啦小編來看看。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fā)生的。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fā)動進攻,制造了“一二八”事變;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占山海關、熱河,并侵占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qū),鋒芒直指平津,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蔣介石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xié),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qū)和紅軍,“一二八”抗戰(zhàn)、長城抗戰(zhàn)相繼以失敗告終。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不斷發(fā)表宣言,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對日宣戰(zhàn),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然而,在黨內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
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zhàn)略轉移后,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fā)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lián)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yè)”。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里的長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陜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余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后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qū),同陜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于“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yè)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zhàn)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輾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zhàn)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zhàn)爭和發(fā)展中國革命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zhàn)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xiàn)代戰(zhàn)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xiàn)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中國革命的航船終于有了一位能駕馭其進程的舵手!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的一批黨的領袖人物,
長征”屬于世界,長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長征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