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
臘八粥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
說到臘八粥大家必然會想到臘八節(jié),臘八粥是臘八節(jié)必不可少的美食。而你知道臘八節(jié)起源于什么時候嗎?
為什么要吃臘八粥?臘八粥的來歷由來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nóng)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zāi)迎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jié)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
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
始人釋迦牟尼,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經(jīng)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jié)”。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jīng),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jié),農(nóng)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jù)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xiàn)。
臘八粥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
臘八節(jié)源起
臘八粥的來源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來源于信仰的飲食風俗。一種則是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guān)系。
那我們先來說說和信仰有關(guān)的,傳說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 前,曾游歷印度名川大山,為探究人生的究竟,尋奇人、訪長者、刻苦 修行。有一天,他來到摩揭陀國,因又饑又渴,于是昏倒在地。這時一 位好心的牧羊女用自己的午飯救了他。 這午飯是用粘米、糯米粥混合在一起,里面還加上了一些野果。釋迎牟 尼吃起來感到無比的甘美。也就是在這一天,釋迎牟尼得道成佛。這一 天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后來每到這一 天,僧眾們誦經(jīng)演法,取香谷及果實等煮粥供佛,用此來紀念釋迦牟尼 成佛日, 所以這一個供佛的粥, 叫做臘八粥, 久而成俗, 漸漸通向民間。
這一說法其實還滿可信的,因為歷代有許多關(guān)于臘八粥的記載: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 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shè)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在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記載更詳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紅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這些都是見于典故中的有關(guān)臘八粥的記載。
然而在民間呢!關(guān)于臘八粥這一風俗的來歷,還有一個說法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來的。
據(jù)說,朱元璋小時家中很窮,父母把他送到一個財主家去放牛。這個財主對他十分虐待,他常常挨打,吃不飽飯。有一天,他牧牛歸來經(jīng)過一獨木橋,沒想到老牛一滑跌下橋去,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朱元璋關(guān)進一間屋子里不給飯吃,他餓得在屋中直轉(zhuǎn),想找點吃的,突然,發(fā)現(xiàn)屋中有一鼠洞,便扒開,沒想到這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有芋艿、還有紅棗,但都是那么一點點,他便把這些東西合并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因已餓極,吃起來覺得十分甘甜可口。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珍肴美味吃膩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糧豆煮的粥,便叫御廚給他做了一餐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熬的甜粥,吃的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滿朝文武官員們見皇帝吃臘八粥,便紛紛效仿,漸漸傳到民間,便成了風俗。
如今,喝臘八粥的習俗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用意,但是卻成了有趣的飲食習俗,因為地方不同,粥的熬煮方式也非常豐富多彩,呈現(xiàn)濃厚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