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冬至 > 2017冬至是什么時候

2017冬至是什么時候

時間: 芷婷783 分享

2017冬至是什么時候

  2017冬至是什么時候?2017冬至吃什么?2017冬至有什么傳統(tǒng)食物?2017冬至習俗有哪些?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說明。

  2017冬至是什么時候

  2017年12月22日 農(nóng)歷 十一月初五。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jié)”。

  2017冬至吃什么 2017冬至傳統(tǒng)食物

  1、餛飩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堆嗑q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態(tài)相似,“餛飩”也與“混沌”諧音。冬食餛飩,有利于寒冷季節(jié)熱能的儲蓄。

  在鍋內(nèi)加水燒滾,水開后下做好的餛飩,用勺子輕輕攪拌幾下,防粘鍋。大火煮開可另加1次水,一小碗為最佳,防煮爛。出鍋時撒入香菜。口味重的人,出鍋前也可以在湯里再加少許醬油和鹽。記住,為保持餛飩餡的鮮味,在煮的時間上要掌握分寸,不可過長。

  2、餃子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么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jù)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yǎng)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盡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diào)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3、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fù)沖洗,最后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4、姜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姜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

  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yǎng)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5、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xiàn)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6、“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jié),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7、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shù)嶺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等,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其中燒臘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食品。

  粵式燒臘可細分為烤乳豬、叉燒、燒鵝、燒鴨、燒雞等。每一種類的制作工藝雖不盡同┑口感統(tǒng)一略帶偏甜。翻查歷史書籍,作為美食的“燒臘”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時,賈思勰就在《齊民要述》里記述了“灸豚法”。

  8、糍粑

  在云南,冬至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jié)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到了這一天,一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地圍在火盆邊,有說有笑地烘烤著糍粑,遇上有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也是烤上一個糍粑。

  對于糍粑的吃法有很多,另一種就是用火炭烘烤著吃??爵亵蔚倪^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很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首先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nèi)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糍粑在火氣下催得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時就大功告成了。

  9、蕎麥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蕎麥面適口性好,做法有很多種,如炸醬面、熱湯面、炒面、刀削面、剔尖、撥魚兒,還可以包餡、蒸饅頭、烙餅等,蕎麥面看起來色澤不佳,但用它做成扒糕或面條,佐以麻醬或羊肉湯,別具一番風味。

  10、湯圓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xiàn)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11、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12、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zāi)祛病。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yǎng)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產(chǎn)婦滋補產(chǎn)后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嬰兒。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13、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xiàn)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俗話說:“寒冬至,狗肉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寒冬,正是吃狗肉的好時節(jié)。狗肉,味道醇厚,芳香四溢,所以有的地方叫香肉,它與羊肉都是冬令進補的佳品。狗肉營養(yǎng)價值很高,每100克狗肉含蛋白質(zhì)14.5克,脂肪23.5克,可與牛肉、豬肉相媲美,而且含有鉀、鈣、磷、鈉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是理想的營養(yǎng)食品。

  14、甜丸

  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qū)。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yù)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shù)民族的“潑水節(jié)”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

  2017冬至習俗

  一 地方風俗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nóng)歷十一月的重要節(jié)日,俗稱“冬”節(jié)。 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jié)實質(zhì)上相當于今天的春節(jié)。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 “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jié)日。其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

  現(xiàn)在的冬至節(jié),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跡。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shù)九寒天。民間保留有涂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制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涂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后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后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lián)。每聯(lián)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lián)各填一筆,如上聯(lián)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lián)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lián)。 各家具體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據(jù)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zhì)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jié),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吨腥A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后來,贈鞋于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于甥侄了。主要體現(xiàn)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F(xiàn)在則多數(shù)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jié)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夸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jié),晉北地區(qū)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游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guī)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xù)往下進行。失敗后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jié),舊俗也要由學(xué)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lǐng)學(xué)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學(xué)董帶領(lǐng)學(xué)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jié)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jié)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jié)與東家結(jié)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tǒng)要設(shè)宴招待伙計,并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nóng)村個體戶企業(yè),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jié)設(shè)宴共飲。

  冬至節(jié),全省大部分地區(qū)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jié)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qū)傳統(tǒng)是吃糕。晉南地區(qū)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二 節(jié)氣

  冬至又稱為冬節(jié),依照我國傳統(tǒng)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jié)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jié)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jié)氣,這就是擇日學(xué)上所用的節(jié)氣,擇日學(xué)上是依農(nóng)歷的節(jié)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nóng)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jié)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jié)氣,一節(jié)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jié)」。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 (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於冬季的季節(jié),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zhuǎn)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根據(jù)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xiàn)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后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xué)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yīng)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yù)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jù)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三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guān)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xué)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四 南方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jié)",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jié)日。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jīng)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jīng)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jīng)常應(yīng)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fā)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yīng)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猜你喜歡:

1.冬至吃什么

2.2017冬至的祝福語大全

3.2017年冬至是哪一天

4.精選2017冬至祝福語

5.2017年冬至放假通知范文

6.2017年冬至祝福語大全

341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