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習俗是什么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那么除夕為什么要守歲?下面學習啦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除夕守歲習俗是什么?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從古至今,“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除夕是春節(jié)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除夕是農(nóng)歷年臘月的最末一日,春節(jié)的前夜。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在我國民間普遍重視次日,被成為“年關”。舊日,工商業(yè)者視端午、中秋、除夕為一年中之三大節(jié)關,每個節(jié)關都要結(jié)算帳目,而以除夕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來往帳,核實盈虧,規(guī)劃來年。中國傳統(tǒng)風俗,除夕與春節(jié),時相接,俗相類,實為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除夕”,義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布新之吉兆。
除夕的主要活動:
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除夕守歲習俗的來歷: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過,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
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年兇狠無比,以百獸為食。每到嚴冬臘月,山上難以找到食物的時候,它便下山騷擾,獵食人,畜,使百姓惶惶不安。后來發(fā)現(xiàn),它非常害怕火光和聲響。于是,人們就燃起火堆,敲鑼打鼓,點燃爆竹,通宵達旦,將年趕到荒山野嶺,餓死在冰天雪地里。為了紀念這次的勝利,人們逐漸形成了除夕夜守歲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