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吃什么養(yǎng)生
處暑吃什么養(yǎng)生
處暑是什么意思?處暑養(yǎng)生吃什么好?不知不覺中處暑節(jié)氣要到了,天氣漸漸轉涼,早晚溫差大,那么怎樣才可以在處暑節(jié)氣健康養(yǎng)生呢?現(xiàn)在,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
處暑是什么意思 處暑養(yǎng)生怎吃什么好?
處暑是什么意思
立秋來了沒多少天,這不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處暑也到了,許多人都不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更不了解處暑這個節(jié)氣。處暑節(jié)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從地理天文上的解釋為處暑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簡單概括為到了處暑節(jié)氣后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但午時的溫度仍然不低,不過是冷空氣南下次數(shù)增多,但俗稱的“秋老虎”還是不容小覷的,但夜晚會比較涼爽,晝夜溫差開始拉大。
處暑應該怎么吃
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jié)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物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尤其是處暑過后,天氣開始干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醫(yī)書中就有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吃酸不吃辣.
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吃果不吃瓜.
少食辛辣多清淡
處暑時節(jié),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fā)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xiàn)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少吃點辛辣的食物,多吃一點清淡食物。
少食辛辣多清淡.
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還是高溫天氣,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jié)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吃熱不吃涼.
處暑排毒小秘方
處暑時節(jié),由于受了一個長夏的濕氣干擾,有些人會覺得四肢沉重浮0腫而且精神不振,選擇這個可祛除濕氣的小秘方茶,就可將體內的濕氣排除,達到祛濕排毒、提神醒腦的作用。
用紫蘇、藿香各5 克,廣陳皮3 克,用開水燜泡10~20 分鐘即可。
處暑吃什么養(yǎng)生
處暑已至,“多事之秋”養(yǎng)生保健有講究。
8月23日是農歷24節(jié)氣中的“處暑”,在處暑過后仍會遇到俗稱“秋老虎”的悶熱天氣。處暑過后的氣候特征是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對于這一變化,人們往往來不及適應,特別是老年人,此時更要注意身體保養(yǎng)。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自處暑這一天開始,夏天的炎熱就結束了。實際上,24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春秋時代、秦漢年間古人實測當?shù)貧夂颉⑽锖蜃兓闆r,逐漸確定、流傳開來的。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如東北、四川、滬蘇浙地區(qū)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與黃河流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在上海,立秋過后出現(xiàn)酷熱天氣是常事,處暑過后也常遇“秋老虎”,持續(xù)日數(shù)約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在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
處暑過后,日常生活要注意五點:
穿著:雖有“春捂秋凍”一說,但處暑過后,早出晚歸者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是夜間外出,要多穿衣服。
鍛煉:早晚可適當運動,中午氣溫偏高,仍需要避免室外運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練一直到太陽當空。
飲食:有些人在處暑過后往往胃口大開,但此時仍不宜多吃肉類等高蛋白食品,可選用適合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夜寢:白天若室溫不高可不開空調,開窗使空氣流通。晚上入睡前,應關好門窗,因深夜往往降溫幅度較大。
滅蚊:處暑過后仍是蚊子繁殖高峰期,必須重視家居滅蚊,噴灑殺蟲劑。需要注意的是,僅用驅蚊燈是不能殺滅蚊子的。
處暑的飲食原則
一、多吃清淡,少吃辛辣。
處暑時節(jié),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fā)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xiàn)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少吃點辛辣的食物,多吃一點清淡食物。
二、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還是高溫天氣,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jié)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三、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jié)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物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尤其是處暑過后,天氣開始干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醫(yī)書中就有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四、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具體來說:
蘿卜:“秋吃蘿卜賽人參,保健養(yǎng)生在其中”,可見秋季吃蘿卜對人體大有益處。蘿卜不僅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而且性味甘、辛、平、微寒,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下氣寬中、消食化滯、開胃健脾、順氣化痰等功效,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較高的食療價值。蘿卜的頂部到3~5厘米處適宜切絲爆炒、做湯,也可以配羊肉調餡,味道極佳。蘿卜中段適合生吃,用中段拌沙拉、做涼菜也都特別可口,另外也可以炒或做湯。蘿卜中段以下到尾部,如果喜歡蘿卜的辛辣味,可以選擇生吃此段,或者腌制成蘿卜干。接受不了辛辣味的人可以選擇炒、燉湯或做餡等烹調方法,可減少其辛辣味。
鴨肉: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隨息居飲食譜》說,鴨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yǎng)胃生津”。鴨肉有滋潤的功效,可以防止秋季干燥。鴨肉性涼,在尚有暑熱的初秋食用,可以祛除暑氣,避免上火。鴨子的烹飪方法很多,除了最著名的北京烤鴨外,燉、煮、烹、炒都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年歲大的人食用鴨子,可以選擇燉煮的做法,煮得盡量稀爛一些,減少油膩,也易于消化。鴨肉
山藥:山藥粥就是一款容易消化、味道鮮美的進補食療粥。
百合: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優(yōu)異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多種生物堿。不只味道鮮美,并且養(yǎng)分豐厚,藥用價值也很高。據《本草綱目》記載:百合可潤肺止咳、寧心安神、補中益氣。干百合應選干燥,無雜質,白色略帶淡黃色或淡棕黃色,質硬而脆、折斷后斷面有角質樣,鱗片小而厚者。注意避免挑選顏色過白的,可能用硫磺漂白過的,此類百合容易受潮且煮開來會帶酸味;鮮百合則挑選有光澤、個大、瓣勻、肉質厚、色白或呈淡黃色的。
蓮藕: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胃經,生吃能清熱潤肺、涼血散淤,熟食則將寒氣祛除,有養(yǎng)胃健脾、益血止血補氣的作用。因此夏季吃藕不但能令人“心歡止怒”,還能防止流鼻血。而秋天天氣變得干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食藕還可以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處暑相關文章:
3.描寫處暑的古詩
4.處暑中處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