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慎用金錢激勵
教育孩子慎用金錢激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老師或者家長對孩子說,如果做得好就給多少錢獎勵類似的話,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專家提醒,教育孩子慎用金錢激勵。
我們不妨看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所做的實驗,挑選出一些喜歡繪畫的孩子,把他們分成兩個實驗組:他對第一組的孩子許諾說:“如果你們畫得好,老師就給你們獎品。”;
對第二組的孩子說:“我很想看看你們的畫,我喜歡你們畫畫。”兩個組的孩子都高興地畫了起來。結果,第一組得到了獎品,第二組得到了具體的點評。
三個星期后發(fā)現(xiàn),第一組的孩子繪畫興趣明顯降低,大多不愿意再畫;而第二組的孩子則和以前一樣喜歡繪畫。后來,該心理學家又把這個實驗在不同國度、不同興趣組作過多次論證,結果都是相同的。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獎賞固然可以強化某種良性行為,讓他們短時間內提高積極性,但它又有使人只對獎賞感興趣,而對被獎行為失去興趣的危險。
孩子還小,尚未形成一個穩(wěn)定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用金錢獎勵,讓孩子覺得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獎賞,孩子將變得貪婪,逐漸發(fā)展成唯利是圖,對感情變得淡薄,同時也在客觀上阻礙了孩子潛能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靠獎賞激發(fā)起來的行為不可能持久。
誠然,孩子的某種良好行為與某項成績的取得,應得到家長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但是,金錢獎勵更多是一種外在的手段,而不是內在需求,獎勵孩子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應該以精神方面的鼓勵為主,必須慎用金錢獎勵的方式。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不斷增強自己的社會性,不斷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追求精神世界里的滿足。
而適時對孩子作積極的肯定,比如稱贊、表揚、鼓勵、關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讓孩子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認同感和滿足感,它能夠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斷地迸發(fā)出來,成為一種自發(fā)的行為,從而鞏固孩子好的行為。
當然,精神獎勵也要適度,并不意味著一味的放縱,因為過度的精神獎勵會讓人自我膨脹,導致孩子驕傲自滿,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優(yōu)秀,不再務實,飄飄然,那就需要輔之以更為實際的獎賞,激發(fā)孩子新的動力。
教育的獎懲一直以來都被各國的科學研究者、教育家與教育工作者們所反復探索。獎懲的目的是什么?
是為了促使正面的行為固化,負面的行為消退。行為一旦固化就會導致更為內隱性的人格品質的產生。
作為金錢的獎懲,筆者非常贊成要在財商教育之后踐行,首先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金錢的意義,金錢能衡量一類事物的價值,但它更應該反映事物內在的富足與一個人付出的汗水。
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金錢是結果,但不是目標。我們在用金錢做獎懲的時候,要考慮其可能帶來的后續(xù)影響,同時教會孩子理財,引導孩子如何欣賞事物本身固有的價值(不依賴于金錢而有的價值),只有這樣,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才能既有上進心又不失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