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生活課堂>健康知識>用藥知識>

中成藥的服藥方法介紹

時間: 再裔672 分享

  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中成藥的服藥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中成藥的服藥方法有哪些:

  1、中成藥的服法:

  通常用白開水送下,但為提高療效,還有:

  (1)酒送服——凡治療氣血虛弱、機體虛寒、氣滯血瘀、風濕痹證、中風手足不遂、步履艱難等疾病的中成藥,用酒送服,療效更佳。

  (2)姜湯送服——即用生姜煎湯送服藥物。凡治療風寒表證、肺寒、脾胃虛寒、呃逆等證的皆可用姜湯送服。

  (3)淡鹽水送服——凡治療腎虧、腎虛及下焦疾病的成藥,以淡鹽水送服為佳期。

  (4)米湯送服——凡補氣、健脾、養(yǎng)腸、利膽、止渴、利小便的中成藥,都可用米湯送服。

  (5)稀飯送服——含貝殼等礦物質類藥物難消化,最好選用稀飯送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2、從病患的角度來看:

  (1)病在身體上部,服藥宜頻頻慢飲;病在身體下部者,應一口氣頓服完;

  (2)嘔吐的病人或嬰兒,宜少量多次。

  (3)風寒外感表證所用的辛溫發(fā)表藥,應趁熱服,高熱口渴喜冷飲的熱性病者所用清熱藥,則宜稍冷再服。

  (4)病情特殊者應特殊處理如熱證反見厥逆的真熱假寒證,必須寒藥熱服;寒癥反見燥熱的真寒假熱證,又須熱藥冷服。D解救藥物中毒時,以冷服為宜。

  服藥后護理怎么做:

  (1)服藥后應注意休息,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

  (2)觀察藥物效果和反應,如服解表藥后,應給病人喝些熱粥或熱飲,以助藥力。冬令感冒還需稍蓋衣被,讓其周身微汗出。服涌吐藥后要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量和次數(shù),服瀉下藥后應觀察瀉下次數(shù),大便性質、量等。服排石湯要觀察二便情況,檢查有無結石排出等。對服用逐水藥或劇毒藥時,應事先向病人或家屬交待注意事項和可能發(fā)生的反應。服藥后要觀察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3)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4)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即寒、熱、溫、涼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相同內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椹、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如熱證病人用寒藥治療的同時,食物應選用寒涼之品,以順應病、和藥物的藥性;同樣,寒證病人使用熱藥治療時也應給以溫熱性食物。這樣治療效果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就會降低藥物的效果。

49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