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伏苓功效與作用介紹(2)
白伏苓功效與作用介紹
茯苓的類型
茯苓皮: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腫,適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常與生姜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帶皮苓:即將茯苓切碎,取用帶有皮殼的赤茯苓,功效主治與茯苓皮相同,如無帶皮茯苓,可用3/4的茯苓、1/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
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滲濕,適用于水濕、停飲等證,常與豬苓、澤瀉配伍。
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適用于脾虛體倦、食少便溏之證,常與黨參、白術(shù)、甘草配伍。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貫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塊,功擅寧心安神,適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證。為了加強療效,還常和朱砂拌用,稱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
土茯苓與茯苓的區(qū)別
有些人會有疑問,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種?其實不然,這不是同一種藥物。土茯苓與茯苓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并不屬于同一種藥物,土茯苓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的部分只能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
茯苓是利水滲濕藥,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jīng),常用量10--30克。土茯苓是清熱解毒藥,可除濕利關(guān)節(jié),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常用量15--60克。
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對于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藥,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
茯苓的適用人群
茯苓適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濕內(nèi)困,水腫,尿少,眩暈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
吃茯苓雖然有許多好處,但也并非適合所有人食用,一般來說體質(zhì)陰虛沒有濕熱的人,有虛寒和滑精現(xiàn)象的人,腎虛的人,氣虛的人,汗多的人都不宜食用,否則很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同時吃茯苓也不宜吃過多,養(yǎng)生理論認為凡事過猶不及,吃茯苓吃太多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茯苓的相關(guān)配伍
1、漏精白濁:雪白鹽一兩(并筑緊固濟,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蓋甘以濟咸,脾腎兩得也。(《直指方》)
2、癇后虛腫:小兒癇病瘥后,血氣上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葳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圣濟總錄》)
3、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圣濟總錄》)
猜你感興趣:
1.伏苓的功效和作用
2.面部抗衰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