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生活課堂>健康知識>食材知識>

中藥材附子的功效和作用

時間: 冠墩784 分享

  附子一藥,始載于《本經(jīng)》,因附于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認(rèn)為烏頭為母根,附子為子根。下面就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下附子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附子的功效和作用

  回陽救逆

  用于亡陽證,癥見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脈微欲絕。主要是腎和心的陽氣絕。本品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單用,力量不夠,常與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強(qiáng)回陽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湯(干草、生姜降毒,殺附子毒,又增強(qiáng)回陽救逆效果,附子回陽較干姜遲緩,所以有的書講,干姜偏走,附子偏守)。臨床往往兼陽氣脫,若陽衰氣脫,大汗淋漓、氣促喘急者,這時僅回陽,對元氣虛脫沒有針對性,所以與大補元氣的人參配伍,以回陽固脫,即參附湯。

  補火助陽

  補火,就是補命門之火,命門之火就是人體的元陽、腎陽。用于陽虛證。本品能溫一身之陽,凡陽虛者如腎、脾、心諸臟及衛(wèi)陽虛弱者均適用。若腎陽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而見陽痿宮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長發(fā)育遲緩,早衰;腎不主水而水腫,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遺尿者,每與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腎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腎不納氣,呼吸急促,出多進(jìn)少,虛喘;腎不溫煦脾陽,脾腎陽虛,腹瀉,久瀉不止,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見小便不利、肢體浮腫者,用之有助陽化氣之功,常與健脾利水藥白術(shù)、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湯。心陽不足,而見心悸氣短、胸痹心痛者,可與人參、桂枝等同用。衛(wèi)陽虛自汗出者,可與黃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溫煦形體。還有脾陽虛,寒濕內(nèi)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瀉,食欲不振,它脾腎雙補,常與黨參、白術(shù)、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湯。心陽虛,輕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溫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衛(wèi)陽不固,自汗不止,與黃芪一起用。

  散寒止痛

  即能溫中,又能溫經(jīng)。廣泛的溫里散寒。溫中,用于胃寒,脾胃虛寒,也用于實證的寒邪過重,脘腹冷痛;溫經(jīng),經(jīng)脈受寒,出現(xiàn)的冷痛、頭痛可用,還有類似于烏頭的祛風(fēng)濕的作用,對于風(fēng)濕寒痹,尤其是兼陽虛的它祛風(fēng)濕,散寒止痛,但祛風(fēng)濕不如烏頭。只要有寒無論虛實均可用。實證就是溫里散寒止痛,虛癥就是溫補陽氣。

  用于痹痛

  本品辛散溫通,有較強(qiáng)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濕偏盛、周身骨節(jié)疼痛較甚者為適宜,可與桂枝、白術(shù)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湯。

  附子的治病驗方

  治白濁

  熟附子不拘多少,研為細(xì)末,每服6克,加入三片姜、一碗水煮至六成,趁溫服下。

  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熟附子(去皮)、當(dāng)歸等份,每次以水煎服9克。

  治氣虛頭痛

  大附子一枚,去掉皮和臍研為細(xì)末,用蔥汁加面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每服10丸,清茶送下。

  治久患口瘡

  生附子適量,研為細(xì)末,用醋、面調(diào)好貼在腳心上,男貼左腳,女貼右腳。第二天換下。

  治牙痛

  附子31克(燒灰)、枯礬0.3克,共研為末,擦牙。

  治腳氣腫痛

  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為末,加生姜汁調(diào)成膏涂腫痛處。藥干再涂,到腫消為止。

  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當(dāng)歸、附子(炮)各等份,研為粗末,每服9克,水一盞,煎至八分,空腹溫服。

104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