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教學工作總結范文_語文教學工作總結5篇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怎樣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關鍵在于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一堂課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用愉快的情緒等待下一節(jié)課的到來。一起來看看新課標語文教學工作總結范文5篇,歡迎查閱!
新課標語文教學工作總結1
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學反思有助于我們教學智慧的實踐。教學的復雜性決定了它是體現教師實踐智慧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演練技藝、展現知識的過程。以前語文教師的教學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課本知識,而經過反思,教師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搜集很多事例并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展示。
1.教學體會
1.1加強教師修養(yǎng),增強教師創(chuàng)新本事。
都說初中孩子最擅長模仿,教師的道德風尚、言談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柯瓦列夫說:“兒童從小就把自我的教師看成是他們要努力學習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師的道德面貌就起著這樣重要的作用,他在課堂內外,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給學生作出的榜樣?!苯處煴仨氉杂X加強道德理論學習,發(fā)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教師創(chuàng)新本事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創(chuàng)新本事的強弱。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探索,不斷豐富并擴大自我的知識面,在掌握學科知識和常規(guī)教學方法、手段的基礎上,還要掌握與學科有關的學科知識及現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1.2科學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課標繼承和發(fā)揚了舊課標的優(yōu)點,在諸多方面有了新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編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線,從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以社會生活為主題闡述理論觀點,生活化學科知識,使知識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使以人為本的理念得以體現,使語文教學的時效性、針對性、說服力增強。所以,關注過程和凸顯觀點是新教材資料的體現方式。由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出發(fā),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體驗、感悟,最終回歸到學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很強可讀性。剛開始新教材不能夠適應,筆者曾走到兩個極端教學模式:部分教師由于受舊教材編排學科知識邏輯思路的影響,開始接觸到新教材以生活邏輯為主線的編排思路時,感覺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識體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課時按舊教材的模式教學,導致學生聽不懂,課堂效果也很差,為此,筆者感到困惑苦悶,結果轉向依據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時間過后,教材資料進度緩慢,筆者感覺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學任務在規(guī)定課時內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會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筆者意識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應當依據新課標的理念,讓教材成為文本并對其進行修改。
1.3挖掘人文內涵,體現人文價值。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在教學和教學評價中過分追求客觀性、確定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醉心于數量化和標準化。尤其是在中考壓力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追求機械化的答案,這直接導致了學生思維的局限性。當然,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標準化教學是有必須必要的,可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從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上看,這樣的教學理念無疑背離了語文教育的特點,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傷害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畢竟,語文是人文學科,理性化、機械化的教學模式無法挖掘出語文的人文價值,也就不能充分發(fā)揮語文的教育功能。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廣大語文教師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1.4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教師,應當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我們力求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教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教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lián)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2.以學生為主體,理解先進的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標的普及,許多教材資料出現了大幅度改動,可是教師的教學模式卻沒有隨之改變,仍然是“穿舊鞋”,在課堂上以自我為中心,對學生“一刀切”。這樣陳腐落后的教學模式顯得與此刻先進的教學理念格格不入,教師教得疲倦,學生學得枯燥,味同嚼蠟,從而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堂效率極低。語文教師應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不應是一個只顧眼前分數、不顧學生本事發(fā)展的“近視”。教師要逐漸將自我的主體地位讓位于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為中心,僅有經過課堂中師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學生逐漸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如對在閱讀過程中涉及到的不一樣層次的、學生自我不能獨立完成的問題,能夠經過合作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可在小組討論中不斷補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問題如果不能立刻解決,教師可參與進來,引導學生細細研討。
總之,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不斷探索、實踐,逐步探索出適合自我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標語文教學工作總結2
應對課改熱潮的沖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tài),但如今,時代發(fā)展的強烈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頭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么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于教學目標的要求。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那里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于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必須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提高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資料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資料關注不一樣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tài)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到達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向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僅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向處于活躍狀態(tài),學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所以“探究”教材,不僅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僅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須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構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jié)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僅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此刻,沐浴第二輪繼續(xù)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當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我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新課標語文教學工作總結3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資料,新的課程體系不但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教學生活,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為了能讓自我更快更好地學習理論并付諸實踐,我首先從教育科研入手,把課題的研究和課堂實踐緊緊地融合在一齊,以理論指導實踐,我也一步步地走上了新課改之路,并收到極佳的效果。下頭僅就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談談自我感想。
一勇于嘗試,推動教法改革
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學校及時找準方向,確立走以科研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的發(fā)展之路,并以我們語文組作為龍頭。學校的信任給了我們莫大的動力,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立即抓住機遇,以省級立項課題為突破口,努力推動教法和學法的改革。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精心設計更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如借助講故事、課本劇、一句話新聞,電教手段、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傳遞等途徑創(chuàng)設生動趣味的教學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局域網傳遞這三種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點燃創(chuàng)造的火花,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與合作,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提高的舞臺;采用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學生代替教師到板前授課,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調動全體學生語文學習的進取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本事、口頭表達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強教育教學的研修本事
新課改的實施需要以理論做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課程改是盲目的,也是無效的,僅有掌握了先進的課程改革理論,才能避免這種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彎路,才能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更利于教師擺脫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新課改的成敗,所以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加強自身基礎理論的研究,這對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新課改剛啟動后,結合本組教研計劃,我們先后認真學習和研究了語文教學大綱及新課標解讀,更好地遵循新課改要求,并到兄弟學校和外地取經學習,汲取別人的新課改理念、新課改精神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我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我還努力利用自我的信息技術技能,融入課堂,大膽整合,進取撰寫經驗總結、教學感悟或課例論文,堅持寫教育隨筆,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我們研究的課題:吉林省基礎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的研究”也已經過驗收,結題,并在全市推廣。
三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怎樣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關鍵在于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一堂課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用愉快的情緒等待下一節(jié)課的到來。因為興趣愈濃,產生的熱情就高,所以語文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證實了興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
自從事語文教學以來,我一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六點,收效很好:(1)學生要養(yǎng)成勤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定期開展有關漢字知識的比賽。除了字典、辭典工具書外,還要求學生搜集一些對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獻資料、個人傳記等信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2)課本內所給的現代文及文言文,必須仔細解剖透徹;要以課本為藍圖,依托教材,才能使學生在課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課本要求背誦的必須要背誦下來,該熟讀的必須要做到爛熟于心。(3)要學會獨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問題,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潛能。(4)養(yǎng)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日記顧名思義就是把自我一天的經歷有選擇、有重點地記錄下來。這對積累寫作素材,寫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記的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能夠綜合運用多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并且資料也不受限制。自我能夠隨便地寫,不必進行過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寫得不怎樣樣,語言也不必須通順,但堅持寫下去就會逐漸提高,更好地到達練筆的目的。日記能更好地鍛煉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對自我思想感情的表達本事。所以,日記是最好的練筆方法。(5)要廣泛涉獵課外書籍。語文學習僅僅靠課堂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還必須從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課外學習語文的問題上,我想,教師在設計課外活動時,必須要與課本的學習資料相結合,僅有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才能做到學以致用。如:在教學每單元課文時,我都圍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事先布置學生在課外有目的地搜集與該單元學習相關的資料。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料,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可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及思考。(6)語文課堂除了認真聽教師講解外,重在動筆,要在書上進行圈、勾、點、化,在筆記本上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要邊聽邊思考,聽課要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要點,要進取思考,進取回答問題和勇于提出問題。很多同學往往不注意課堂聽講這一環(huán)節(jié),總認為語文課聽不聽都無所謂,從而忽視語文課的學習,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從而導致語文成績的落后。
五結束語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沒有現成經驗和固定模式,我們這一路走來,就是緊緊依托教科研和自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步步走進新課改。我相信,在濃厚的教研氛圍下,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創(chuàng)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明天必須會更美!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有更好的明天。
新課標語文教學工作總結4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
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tǒng)一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異常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yōu)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所以,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本事的培養(yǎng)。僅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夢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立刻理解下來并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嗎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教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chuàng)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我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景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我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fā)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很多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jié)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教師想在這節(jié)課上完成什么任務,到達什么目標。
新課標語文教學工作總結5
在大力推行“提質減負”的當今教育界的潮流和趨勢下,應對新的形勢,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更何況“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眾所周知:語文教育先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沖擊,再有“語文費時又費力,學也無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約,后有“不懂英語、計算機和駕駛技術的是新時代文盲”的觀念打擊。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于事的,僅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才會天地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一、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記得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一樣,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能夠學習語文?!庇纱耍页T谙耄杭热徽Z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愿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你讓學生寫寫自我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里?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必須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行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簡便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為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明白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本事。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fā)”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景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的眼里僅有你?!痹谛滦蝿菹拢Z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沖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么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經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供給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huán)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資料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為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chuàng)賀歲信息和迎春對聯(lián),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到達“從語文回歸生活,再從生活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走得第一步。
二、閱讀和寫作。
有位語文專家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職責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閱讀,二是寫作。高再明教師曾向我推薦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語文教師》,該文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國平先生說:“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么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之后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fā)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睂<揖褪遣灰话?,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fā)”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當練什么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僅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閱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閱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占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教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本事還給學生。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異常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此刻,
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而然閱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凹热涣舻瞄喿x在,學生就莫怕作文難啦!”。閱讀,異常是課外閱讀,能夠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能夠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能夠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能夠幫忙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益處多多。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三、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證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fā)展來說,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著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fā)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此刻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guī)范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可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磥碚Z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胺e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