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故事大全 > 勵志故事 > 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

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

時間: 春芳953 分享

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

  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并不是壞事,更不是什么恥辱,要在實踐中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篇一:古代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中國古代科學家、文學家、發(fā)明家,他發(fā)明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他還發(fā)明了“渾天儀”、“候風儀”等儀器。

  我們在小學語文課本里學習過“數(shù)星星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張衡的故事家喻戶曉,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張衡是東漢時候杰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shù)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shù)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xiàn)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么,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么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么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于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后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里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臺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fā)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么好啊!

  于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jù)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制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后來,張衡經過努力鉆研,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里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fā)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張衡在科學上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是偉大的,這是由于他從小就愛科學,勤奮地學習鉆研和不懈地觀察實驗,而且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刻苦研究、創(chuàng)造才獲得的。

  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篇二:照相手機的發(fā)明

  有個叫菲利普·卡恩(PhilippeKahn)的硅谷工程師,因為臨產的妻子住進加利福尼亞州圣克魯茲市的產院,他也趕到醫(yī)院去照護。正在竭力忍受陣痛的妻子卻忍受不了他的毫無意義的安慰話語,叫他:“你去一邊安安靜靜地呆著。”于是他跑到醫(yī)院角落里的一張桌子邊,擺弄起他帶來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和數(shù)碼相機等一大堆東西。因為初為人父,他非常急切地期望能把不一會兒就要出生的嬰兒的照片立即傳送給親人和朋友們。

  但是,當時這還是一個非常奢侈的愿望。如果你想要和別人分享你拍攝的照片,就先要用數(shù)碼照相機拍照,然后把照相文件存入電腦,在連上互聯(lián)網,把照片上載到網站,再把網站地址告訴親朋好友,通知他們上網欣賞照片??ǘ饔X得這個過程實在太麻煩了,心想如果拍下照后,一按鍵,就能傳送照片那有多好。

  出生于巴黎的卡恩當時已經是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分量的軟件公司的創(chuàng)業(yè)人之一,當她的妻子被推進醫(yī)院待產室后,他利用等待的空隙時間,開始把自己的設想付諸實施。他悄悄地去無線電器材公司買了一些焊絲,然后將自己的數(shù)碼相機和手機連接起來。幾個小時之后,他利用這個非凡的“即興創(chuàng)作”為剛誕生的女兒蘇菲拍了照片。這樣世界上第一架帶照相機的手機問世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是他的女兒的生日——1997年6月11日。

  此后,卡恩把這一切整合為一個系統(tǒng),起名為PictureMail。并為此成立了一家叫做LightSurf的公司,在北美推出了第一個移動傳輸圖片的解決方案。他的這個創(chuàng)意催生了帶照相手機行業(yè)的誕生和發(fā)展。

  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篇三:伏特發(fā)明電池

  伏特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個富有的天主教家庭里。他對科學的愛好似乎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十九歲時他寫作了一首關于化學發(fā)現(xiàn)的六韻步的拉丁文小詩。伏特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電學實驗,他讀了許多書,他的好友加托尼送給他一些儀器,并在家里讓出了一間房子來支持他的研究。

  伏特十六歲時開始與一些著名的電學家通信,其中有巴黎的諾萊和都靈的貝卡里亞。貝卡里亞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國際知名的電學家,他勸告伏特少提出理論,多做實驗。事實上,伏特年青時期的理論思想遠不如他的實驗重要。隨著歲月的流逝,伏特對靜電的了解至少可以和當時最好的電學家媲美。不久他就開始應用他的理論制造各種有獨創(chuàng)性的儀器,用現(xiàn)代的話來講,要點在于他對電量、電量或張力(如他自己所命名的)、電容以及關系式Q=CV都有了明確的了解。

  伏特制造的儀器的一個杰出例子是起電盤。一塊導電板放在一個由摩擦起電的充電樹脂"餅"上端,然后用一個絕緣柄與金屬板接觸,使它接地,再把它舉起來,于是金屬板就被充電到高電勢,這個方法可以用來使萊頓瓶充電。這種操作可以不斷地重復。這一發(fā)明是非常精巧的,以后發(fā)展成為一系列靜電起電機。

  伏特強烈地感到,他必須定量地測定電量,于是他設計了一種靜電計,這就是各種絕對電計的鼻祖,它能夠以可重復的方式測量電勢差。他還為他的靜電計建立了一種刻度,根據(jù)電盤的發(fā)明,根據(jù)他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他的單位是今天的13,350伏。

  1775年由于起電盤的發(fā)明,使伏特擔任了科莫一些學校的物理教授。他的名聲開始擴展到意大利以外,蘇黎世物理學會選舉他為會員.伏特的興趣并不只限于電學。他通過觀察馬焦雷湖附近沼澤地冒出的氣泡,發(fā)現(xiàn)了沼氣。他把對化學和電學的興趣結合起來,制成了一種稱為氣體燃化的儀器,可以用電火花點燃一個封閉容器內的氣體。他在三十二歲時去瑞士游歷,見到了伏爾泰和一些瑞士物理學家?;貋砗笏蝗蚊鼮榕辆S亞大學物理學教授,這是倫巴第地區(qū)最著名的大學。他擔任這個教授職務一直到退休,正是在那里他作出了他的劃時代的發(fā)現(xiàn)。

  伏特于1792年去國外作另一次長途游歷,到了德國、荷蘭、法國和英國。他訪問了一些最著名的同行,例如拉普拉斯和拉瓦錫(1743-1794),有時還和他們共同做實驗。他當時還被選為法國科學院的通迅院士,不久又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的外國會員。

  伏特在四十五歲生日后不久,讀到了伽伐尼1791年的文章,這促使他去作出了最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他開始還有些猶豫,但不久他就開始了工作,用伏特的話說,他實驗的內容"超出了當時已知的一切電學知識,因而它們看來是驚人的"。起初他同意伽伐尼用蛙做萊頓瓶的觀點,但幾個月后,他開始懷疑蛙主要是一種探測器,而電源則在動物之外,他還注意到,如果兩種相互接觸的不同金屬放在舌上,就會引起一種特殊的感覺,有的是酸性的,有時是堿性的。他假定,并且也能令我們驚嘆的靜電測量證明,兩種不同的金屬例如銅和鋅接觸時會得到不同的電勢。他測量了這種電勢差,得到的結果與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它們之間的接觸電勢差沒有多大差別。至少當連接肌肉和神經的金屬電弧是雙金屬時,只要假定蛙是一種非常靈敏的靜電計,伽伐尼實驗就到了解釋。當然,伽伐尼回答說,甚至當金屬電弧是單金屬的時,他也能夠觀察到肌肉的收縮。這是一種嚴峻的反對意見,伏特對這些指出了金屬的不純和其他原因來為自己辨解。

  伏特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使他發(fā)明了伏特電堆,這是歷史上的神奇發(fā)明之一。伏特發(fā)現(xiàn)導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金屬,它們接觸時會產生電勢差;第二類是液體(在現(xiàn)代語言中稱為電解質),它們與浸在里面的金屬之間沒有很大的電差。而且第二類導體互相接觸時也不會產生明顯的電勢差,第一類導體可依次排列起來,使其中第一種相對于后面的一種是正的,例如鋅對銅是正的,在一個金屬鏈中,一種金屬和最后一種金屬之間的電勢差是一樣的,仿佛其中不存在任何中間接觸,而第一種金屬和最后一種金屬直接接觸似的。

  伏特最后得到了一種思想,他把一些第一種導體和第二種導體連接得使每一個接觸點上產生的電勢差可以相加。他把這種裝置稱為"電堆",因為它是由浸在酸溶液中的鋅板、銅板和布片重復許多層而構成的。他在一封寫給皇家學會會長班克斯(1743-1820)的著名信件中介紹了他的發(fā)明,用的標題是《論不同導電物質接觸產生的電》。電堆能產生連續(xù)的電流,它的強度的數(shù)量級比從靜電起電機能得到的電流大,由此開始了一場真正的科學革命。

  伏特最偉大的成就是在他達到相當高齡(五十五歲)時得到的,它立即引起所有物理學家的歡呼。

  1801年他去巴黎,在法國科學院表演了他的實驗,當時拿破侖也在場,他立即下令授予伏特一枚特制金質獎章和一份養(yǎng)老金,于是伏特成為拿破侖的被保護人,正如二十年前,他曾經是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被保護人一樣。1804年他要求辭去帕維亞大學教授而退休時,拿破侖拒絕了他的要求,賜予他更多的名譽和金錢,并授予他伯爵稱號。他對政治毫不關心,只專心于他的研究。

  伏特在完成了電堆工作后,實際上就從舞臺上消失了。對他的發(fā)現(xiàn)的利用完全落在其他人身上。他可能是年紀太大了,無法再與年青的新生力量競爭,也可能在心理上受到了他以前的巨大成就的阻礙。他沒有脫離過學校,他的工作可能太個人化了,他的著作與教學中缺乏正規(guī)的數(shù)學,可能限制了他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伏特最后八年是在他的坎納戈別墅和科莫附近度過的,他完全過一種隱居的生活。1827年伏特去世,終年八十二歲。

中外名人發(fā)明故事相關文章:

1.中外名人智慧的故事

2.中外名人勵志故事大全

3.中外名人故事大全

4.外國名人的勵志故事

5.中外名人智慧故事

6.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奧維爾·萊特的故事

7.中外名人立志故事

26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