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故事大全 > 成語故事 >

四字成語故事-事半功倍成語故事

時間: 芷紅1186 分享

  事半功倍指辦事費力小而收效大,那么你們知道該成語怎么來的嗎?關于它的成語故事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事半功倍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事半功倍成語故事

  孟子對他的弟子公孫丑說:“齊國人有句俗語:‘縱有聰明,還得趁形勢;縱有鋤頭,還是待農時。’趁當今的時勢,推行仁政就很容易。統(tǒng)一天下的圣君不出現(xiàn)的時間,歷史上從來沒有比這段時期更長久過(自周文王、武王至今幾百年了);百姓在暴政下所受的折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這樣厲害過。饑餓的人不挑剔食物,口渴的人不挑揀飲料。人民盼望仁政,如饑似渴??鬃诱f過:德仁的流行,比騷站傳遞政令還要快。’在現(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若施行仁政,人民喜迎仁政,就像被倒掛著而得以解救出來一樣。所以說在人民極困苦時推行仁政,比古代君主要少費一半的力,而其效果卻要大一倍。只有當今時機最恰當。”

  故事出于《孟子·公孫丑上》。原文闡敘推行仁政要抓緊解民于“倒懸”之時機,可“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怙惡不悛成語故事

  “怙惡不悛”怙:依恃,堅持。悛:改過,悔改。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堅持作惡,不思悔改。這則成語出自《左傳·隱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公元前740年,衛(wèi)國聯(lián)合宋、陳等國攻打鄭國。為了挑撥衛(wèi)國與盟國陳國的關系,鄭莊公派使者去陳國要求和好,并希望兩國能結為同盟。

  沒想到,陳桓公竟然看不起鄭莊公,拒絕與鄭國結盟。陳桓公的弟弟五父勸道:“要立國,應該對鄰國親近、友善、仁愛。您應該答應鄭國的要求才對。”

  但是,桓公不聽五父的建議,說:“宋國和衛(wèi)國都是大國,它們才是我們陳國的大敵。而區(qū)區(qū)一個鄭國,能把我們怎么樣!”

  鄭莊公知道桓公拒絕與自己結盟后,非常憤怒。公元前717年,他率軍攻打陳國,桓公倉促應戰(zhàn),結果大敗。

  后來,史學家對這段歷史作了評論,說:“友善不可以丟失,罪惡不能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言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悔過,最終只會自食其果。”

  轟轟烈烈成語故事

  【出處】宋·文天祥《沁園春·至元間留燕山作》: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

  “轟轟烈烈”原來是由“轟轟”和“烈烈”兩個詞組成的。“轟轟”形容車馬眾多之聲,也形容各種爆發(fā)的巨響,有聲勢浩大的意思。晉朝大學問家左思在他著名的《三都賦》之一的《蜀都賦》中,曾有“車馬雷駭,轟轟闐闐”的句子,這正是“轟轟”這個詞的本義,意思是:車馬眾多,聲震如雷。闐闐:指很多人行路的聲音;車聲;雷聲;崩裂聲;總之是聲音盛大的意思。“烈烈”:一般用以形容猛火燃熾、火焰旺盛、火光燦爛的樣子。早在《詩經》《商頌·長發(fā)》篇中便有“如火烈烈”的句子。

  “轟轟”、“烈烈”兩個詞之所以能聯(lián)用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因為“轟轟”和“烈烈”都帶有盛大、壯麗和威武的意思。宋朝文天祥在為唐代罵賊不屈而死的忠臣張巡廟所題的“沁園春”詞中,有“罵賊張巡,同心許遠,皆得聲名萬古香。后來者,無二公之節(jié),百煉之鋼。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在這首詞中,“烈烈轟轟”是文天祥對于張巡(以及許遠)的威武不屈的正氣的歌頌,也是文天祥自己的剛正光明、烈火似的民族情操的流露。

  后人用“轟轟烈烈”形容聲勢浩大,氣象雄偉。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1.勵志成語小故事有哪些

2.勵志成語故事電子版

3.勵志成語小故事

4.不常見的勵志成語故事

5.勵志成語小故事精選

410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