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故事大全 > 故事 > 三顧茅廬詳細故事_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詳細故事_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時間: 樂平653 分享

三顧茅廬詳細故事_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jīng)典故事,具體是怎樣的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給大家地說說三顧茅廬詳細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三顧茅廬詳細故事

  東漢末期,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后成就大業(yè),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yǎng),精研史書,是個杰出人才。

  這時,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帶著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就在這間茅廬中,諸葛亮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quán)統(tǒng)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愿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此后,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lián)孫吳,北伐曹魏,占據(jù)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quán),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xù)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出師表》

  專家質(zhì)疑三顧茅廬故事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zhì)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jīng)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quán),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nóng)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fā)現(xiàn)劉備應該比劉備發(fā)現(xiàn)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jīng)非常緊急,已經(jīng)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jié)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jié)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現(xiàn)在沒有任何證據(jù)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chǎn)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現(xiàn)在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劉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三顧茅廬詳細故事

  

62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