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篇讀后感
論語中的哲理近乎常識,但又深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君子篇讀后感的相關(guān)文章,歡迎閱讀!!!!
論語君子篇讀后感篇一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jīng)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nèi)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nèi)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jīng)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樣一份擔當,后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離的,而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還有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wèi)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nèi)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jié)派,謀取私利。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由此可見,“君子”這個《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是每一個人可以從當下做的;而那個夢想,那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它其實就存在于當下,也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悟:君子和小人在論語里似乎永遠都是對立的。那么做人的境界里有沒有介于兩者之間的,即無能做君子,又不屑做小人。我覺得應該有吧。比如,我們身邊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既不算計別人,也不全心全意為他人著想。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想自己應該想的問題,歡樂著自己的歡樂,悲傷著自己的悲傷。也許,這就是性情中人吧。
你說呢?
論語君子篇讀后感篇二
論語中的哲理近乎常識,但又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而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人并不是被控制的機器,而是由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方面的發(fā)展。然而,孔子自己后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收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生活中,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思維是非常關(guān)鍵的,如果每個人的思想都大同小異,那整個社會不成了一部死氣沉沉的機器了嗎?所以,要有自己的觀念,自己的主張。就那作文來說,當老師說了一套作文思路或講解了一篇范文后,同學們寫上來的作文都是差不多,毫無新意的,這就是沒有自己思維的一種盲目體現(xiàn)。還有一個沒自己個性思維的例子:同學們大都對作文有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比如,作文主題的“學雷鋒”,那交上來的作文就應該是“撿錢包后交予老師”或“扶老人過馬路”等。這些作文大家都看過好幾遍了,何來新鮮感?
子曰,君子不器。我們不是機器,我們沒有固定的思維,我們可以想象,我們擁有天馬行空的資本,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思想才造就了不一樣的我們,總而言之,我們要做生活的主力軍,做一個有個性,有主張,有思維,有獨到見解的新新人類。
論語君子篇讀后感篇三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訂的《論語》中保存,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璀璨的寶石?,F(xiàn)如今在全國上下掀起了再學國學經(jīng)典的熱潮,當然,《論語》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孔子的思想的影響力使我們不容忽視。雖經(jīng)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諧思想、仁者愛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僅對古代的中國還是現(xiàn)代社會,乃至是其他國家的思想文化都產(chǎn)生了極大地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論語》中對于學習的看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為文也。”(公冶長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中人之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學而不及,有恐失也。”(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篇)“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篇)孔子的學習思想分析要結(jié)合他所處時代背景來看。他之所以被成為偉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觀點,同時他還認為學習要“時習之”、“不恥下問”,也就是說學習者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要端正。雖然“有教無類”的概念現(xiàn)在的人們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個時代被提出則成了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鬃訉θ耸种t遜,相傳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學者為師,而孔子的弟子顏淵的年紀也比孔子大許多,可見,孔子對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dquo;的理解并沒有局限于時代,這一點十分不易。孔子站在岸邊感嘆時間如流水般飛快逝去,告誡自己和弟子們要珍惜時間學習。同時,他認為學習應當處于一種樂知的狀態(tài)才會是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一點猶如現(xiàn)代社會所提出的要培養(yǎng)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一樣,很有先見之明。并非每個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總結(jié)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經(jīng)驗就在于“敏而好學”,借此來教育自己的弟子應當努力勤奮??鬃拥牡茏釉子璋滋焖X,孔子說其“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足可見孔子對于學習者的嚴格要求。此外,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所教授的內(nèi)容也不一樣,即用“因人而異”的方法。比如說,子張和顏淵在問到孔子關(guān)于“仁”的問題時,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還認為詩、樂對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彌之事父,遠之事君;多事魚鳥獸草木之名。”等,在當代,我們又一次掀起了學習國學的熱潮,同樣是認識到它們是我國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義所在。
其次,再來看看孔子對于君子的看法。“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生,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欲訥言而敏于行。”(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篇)“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篇)“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篇)在《論語》中,有很大篇幅敘述了孔子的君子思想??鬃诱J為,所謂君子,就應當有文、有義、有道、有思、有禮。有文,即有學問,要敏而好學,以禮為之,天資聰慧固然可貴,但后天的培養(yǎng)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君子要“文質(zhì)彬彬”;有義,即要“以義為質(zhì)”,行之以禮,對待別人要誠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為方式和方法,勇于追求真理,為了自身修養(yǎng)品德的提高而不斷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獨到思想,孔子認為君子當有九思:看了要考慮清楚、聽后要考慮明白、神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談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謹慎、懷疑要考慮是否詢問、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力是要考慮是否符合義;有禮,即對待別人要有禮貌,行為要符合禮。做到以上幾點,應該稱得上是君子了吧!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就應當是人們對于自己的行為要有一定得約束,懂得進退的尺度以及不斷完善自身。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當代社會亦是如此,雖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還是會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現(xiàn),可以說現(xiàn)代的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有的人能夠做到在龐雜的關(guān)系中保持著冷靜的態(tài)度,可以分辨出正確和錯誤,即做到敏和明,那么這樣的人還稱不上是君子那誰是呢?
第三,簡要分析一下孔子關(guān)于“仁”的思想。“仁”可以說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論語》中有一定重要地位。例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里仁篇)什么樣的人才是仁者?孔子作出了明確的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篇)同時,孔子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泰伯篇)賢者要將仁作為己任,樹立遠大的目標,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仁在這里成為了人們實現(xiàn)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催化劑。仲弓問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篇)對待別人要小心謹慎如同賓客一般,心中沒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可謂是經(jīng)典的名句,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閃現(xiàn)光輝,至今為人們所熟知,它所體現(xiàn)的思想核心就是“仁”。“仁者愛人”的思想我們都很熟悉,短短四個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其一,要做仁者,就應當學會關(guān)愛別人;其二,作為仁者,就要有相應的高尚品質(zhì),愛人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其三,愛人,可以理解為友好的與周圍的共處,這四個字無疑又是在教我們交友的方法。“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篇)益友如純良的美酒,愈品愈濃,和這樣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品德,去除內(nèi)心的雜念,“良師益友”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結(jié)交這樣的人。此外,孔子認為能做到恭敬、寬容、誠信、聰敏、慈惠這五種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稱得上是仁者了。
最后,看看孔子的為政思想。首先,孔子認為統(tǒng)治者應當施行仁政,用之義以禮,從而贏得民心,國家取得長治久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篇)即君以禮博得臣之忠。“民無信不立。”(顏淵篇)體現(xiàn)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次,孔子認為治國要先正禮:“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篇)為政要遵禮、愛民、施仁義、教化民眾。在孔子對子張的問話中回答能夠做到五美、摒棄四惡的人就可以為政了。(五美:君子惠而不費、自身勞苦但沒有怨言、有欲望但不貪求、胸懷寬廣但不傲慢、威嚴但不兇狠;四惡:不先教導就處罰,是虐待、不告誡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嚴格,是賊、出手吝嗇,是小氣。)
論語君子篇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